.

領導力就是影響力
慈濟給我們的啟示和教益
楊壯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NSD)BiMBA
教授、院長
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特別感恩慈濟慈善基金會人文發展部主任何日生先生邀請我十月底到臺灣參加慈濟論壇。學習考察慈濟領導力,聽取證嚴上人的教誨,是我人生中一次難得的機會,十分珍惜。證嚴上人是我心目中英雄。我對她十分尊重。慈濟在中國和世界各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靜思語》給成千上萬的人以豐富的精神食糧,影響力越來越大。我研究國際化領導力多年,在這裡談一點自己的粗淺體會。

今天的世界趨勢特徵:複雜性、不確定性、多元性

過去的五年,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興技術顛覆了十幾個傳統行業,互聯網幾乎影響了我們每個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IT技術的突飛猛進中,跨越了地理意義上的距離,被“拉近”到鍵盤前與拇指間。這是最好的時代,知識與資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產與傳播,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也得以更廣泛與更深入得展開;這同樣是最壞的時代,資訊爆炸導致資訊垃圾的出現,給很多人帶來選擇上的困難和心靈上的糾結。資本的快速流動與商業組織的空前競爭迫使社會人疲於奔命,物欲橫流與信仰缺失並行。互聯網時代的世界趨勢發展特徵可以被概括為複雜性、不確定性與多元性。

複雜性空前。資訊爆炸及其高速傳播使多方博弈空前激烈,包括個人、社會組織、國家在內的不同主體,抱持著不同的觀點、立場、關切,在浩浩蕩蕩的全球化浪潮中互相交織,矛盾叢生。這其中包括物質追求與精神信仰之爭,精英與平民之爭,短期利潤與長期發展之爭,民主與自由之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爭。如何在複雜性中尋求共識和解決方案是我們每時每刻都面臨的挑戰。

不確定性空前。互聯網通過不同符號與資訊的排列與重組產生了無限的可能,個人選擇、戰略制定、組織發展與制度安排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混沌與不確定性。就個體而言,“糾結”二字常常被人們所提及,人們遭遇信念信仰、理智與情感、時間支配、職業發展的諸多不確定。就組織而言,不確定性加大了戰略方向制定和管理的難度,企業領導力陷入混亂。就國家與社會而言,如何處理政府權威、市場競爭、社會志願與個人權利的關係,成為一個棘手難題,制度遭到現狀的挑戰,意識形態與個人精神家園的建構間存在隔閡。不確定性讓每一個人缺少安全感。

多元性空前。全球化為不同國家、社會組織與個人提供了對話、交流的可能性,也為信仰、理念、思維方式提供了充分交鋒的空間。在多元性特質下,中西方文化不斷碰撞與融合,不同的文明與宗教在衝突與融合中相處。這其中偏見、誤解、排斥在所難免,而暴力和恐怖主義的武裝衝突更是屢見不鮮,如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與溝通,消弭偏見,保持和諧,求同存異,是一個全球性的課題。

解決方案:提升全球化領導力——價值觀,專業主義,品格魅力

作為一名從事領導力研究的學者,我更願意從組織行為學的角度去尋找“現代病”及其解決方案。我認為,社會理應是一個能夠自我調節的生態系統,“現代病”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互聯網時代社會生態系統不夠健全。組織作為構成這一生態系統的細胞,斷然難辭其咎,而組織管理遇到的問題必然是領導力的問題。因此,如何使組織和個人提升自身的國際化領導力是解決互聯網時代矛盾與衝突的必由之路。在我看來,國際化領導力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源泉。

價值觀,視野,格局,使命,戰略:領導者的價值觀是領導力的根基,它是行為的動機,也是選擇的排序,更是所有行為的內在推動力。領導者的價值觀會直接決定她對於組織未來的構想與展望,也就是視野;而視野開闊與否將關係到組織的格局與定位,格局即組織發現、思考、解決問題的場域;如何定位自身將深刻影響到組織的使命:我們要做什麼,我們的最終目標是什麼,為誰服務,達到怎樣的效果;使命最終決定戰略,即如何通過長期與短期的規劃,完成既定目標,最終實現組織的使命。因此,領導者的價值觀始終是領導力極為關鍵的源泉,具有高貴人格、堅定信念、人文關懷、言行一致的領導者,往往能夠受到追隨者的敬重,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團隊,實現企業目標。

專業主義精神:一個最清楚知道應該做什麼的人,往往最容易獲得其他人的服從。專業主義是領導力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我們很難拒絕聽從一位行家裡手的建議,領導者在這個層面上獲得的權威來源於知識、經驗與技能。專業主義主要分為兩個維度:首先是極為過硬與前沿的專業知識,它既能夠評估和制定詳細的戰略目標與計畫,也能夠為組織的實踐活動提供最科學嚴謹的指導;其次是關於團隊管理與制度設計的專業知識,具備專業主義的領導者必須具有清晰的使命和目標, 明確組織架構與制度安排,建立嚴謹科學的管理監控體系,在團隊內部進行合理分工。專業主義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追隨者的品格品行:卓有成效的領導力不僅僅考驗的是領導者的質素,同樣需要追隨者具備出眾的品格與品行。這一點直接關係到領導者的價值訴求能否訴諸實踐。一般而言,我們強調追隨者的愛心、勇氣、膽識、誠信、誠實、正直、同理與團隊精神,唯有追隨者具備正向能量,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氣質,組織才能生生不息,走向基業長青。

慈濟的啟示:以有效領導力的三源泉為視角

從領導力的角度思考慈濟基金會對於組織發展的啟示,我們發現,慈濟在組織建立與發展的過程中,充分開掘了領導力的三個源泉:價值觀、專業主義與品格品行,產生了巨大的組織向心力,為世界與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力。

首先是價值觀。慈濟基金會創立者證嚴法師曾經用“立體琉璃同心圓”來比喻慈濟的精神:圓是轉動的球體,所有慈濟志工不分前後、上下、高低。大家同在團隊潛移默化的力量裡,浸潤自身,以團隊之圓修自心之圓,輾轉相教,彼此精進。這可以說是慈濟精神的內核,也是它最核心的價值觀,慈濟之所以能在市民社會產生如此之大的能量,與這一核心價值觀是分不開的,而這一核心價值觀的確立又與其創立者證嚴法師的佛教修行與精神氣質有著密切的關係。慈濟創立與發展正是證嚴法師將佛教精神“現代化”、生活化的過程,她始終在踐行著“人人觀世音,個個彌陀佛”、“教富濟貧,濟貧教富”的真諦與信念。“做,就對了。”證嚴法師崇尚行動、放下身段、身體力行的性格與原則深深鐫刻在慈濟人的心靈深處,成為了慈濟的基因。證嚴法師務實、平等、溫和、寧靜、慈悲的個人氣質,深深觸動了每一位追隨者的內心。這便是領袖價值觀的力量,它是組織真正意義上的根基,塑造了組織文化氛圍與組織內每個成員的精神氣質。

第二是專業主義精神。慈濟的主要事業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即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願者。其中醫療事業是證嚴法師在“一灘血”事件後篤定要推行的事業,慈濟醫療開始於“慈濟貧民施醫義診所”,開啟了醫療志業中之“醫療站”、“義診”之關懷方式。在這之後,慈濟通過募集社會善款,興建了更多綜合及專項醫院、骨髓捐贈資料中心、護理專科學校、慈善志業中心等具有極高專業水準的醫療衛生機構。另一方面,慈濟積極發掘處於組織內部的專業主義潛能,如由志工自主研發的便於加熱的“香積飯”,以冷開水浸泡50分鐘後即可食用,它在慈濟的國際賑災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環保方面,慈濟志工發明了由回收的塑膠瓶加工而成的毛毯,由於塑膠瓶不可降解。慈濟的專業主義還體現在其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敏捷的反應速度上,它打破了傳統科層制對於職位的嚴格界定,它重新設定了組織內部的權力結構,將組織徹底扁平化為一個機動性極高的協作系統,它遵循“主動承擔、自動補位、自動切換、大家認可”的組織原則,同時建立起以社區為單位的常規單元,高度重視社區建設,因此最大程度上減少了大組織中的官僚主義,從而調動組織內每個人的實踐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第三是品格與品行。證嚴法師將慈濟的主要工作總結為“教富濟貧,濟貧教富”8個字。志工要承擔起“教化”與推行“慈濟人文”的使命,首先應當樹立起良好的品格與品行。證嚴法師為志工制定了“慈濟十誡”:1.不殺生。2.不偷竊。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6.不抽煙不吸毒不嚼檳榔。7.不賭博不投機取巧。8.想孝順父母調和聲色。9.遵守交通規則。10.不參與政治活動示威遊行。這裡並不涉及宗教教義,而是關於個人品格與修為的要求,具有普世意義。慈濟志工高度重視對個人品性的修為,以正直、知足、感恩為目標,以説明身邊人的社會實踐為修行,充分體現了組織價值理念,這點凸顯于幫助災民的過程中,他們不會忘記在臨別時鞠躬致謝,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慈濟志工會具有如此之大的社會影響力。慈濟志工整理了證嚴法師的智慧之語,編輯為《靜思語》一書,引導的讀者用正向的思維方式,積極面對人生,這些簡短而至誠的話語,滲透到好每一個義工的骨髓與心智,化為行動的內在推動力。

慈濟的普世意義

在資訊碎片化與爆炸式增長的互聯網時代裡,人類的注意力被越來越多的牽制在大小螢幕之前,看似更頻繁的溝通與交流,人與其生存的場域卻越來越疏離,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出現淡漠,個人與國家(政府)之間,缺乏社群組織,整個社會生態因此惡化。然而,不管互聯技術如何變化,人對於真、善、美的追求並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人在組織中的訴求和需求也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最佳的組織體系不僅要建立起有效的管理體制和組織架構,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有正能量的文化與信仰體系,而這兩者均依賴于組織的領導者們的理念與行為。慈濟的案例無疑是組織變革的一個成功的案例,也是秉持價值觀、專業主義與品格的卓越領導力案例,它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營利、非營利組織樹立了一個典範。

慈濟誕生並成長在臺灣經濟快速發展、傳統人倫價值觀念與社區生活遭到瓦解的時代裡,社會陷於信仰崩壞、道德失位。在“身份”與“靈魂”的困惑狀況下,證言上師以“人人觀世音,個個彌陀佛”的佛教精神為核心理念,以“教富濟貧”為目標,推行“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她讓佛教精神走向人間,幫助人們塑造其精神家園,讓東方傳統文化中溫和、堅定、助人的精神氣質複歸。通過重建溫情脈脈的傳統東方式社區,將家庭之小愛擴散至鄰里,讓周遭苦難之人得到慰藉與照顧,重塑一種東方式的傳統集體主義。慈濟讓人們在快節奏、高強度的日常生活中適當抽離,重塑其精神家園,並在社區事業中拾回了自我的身份認同,這無疑是東方智慧對於“現代病”開出的一劑藥方。

幾年前我曾有幸主持過一個關於德勝洋樓的課題。它是一家美式洋樓建築公司,建造的美式木結構住宅超過了美國標準,把農民工培養成高素質的產業工人和紳士,彙聚“把話說透,把愛給夠”領導力智慧的德勝員工手冊被譽為中國企業的管理聖經。德勝洋樓實際上是具有強烈西方宗教信仰的創始人聶勝哲在中國特殊環境下的一次實踐和嘗試,結合了西方的民主法治績效體系、日本的細緻文化和團隊精神、德國的系統觀和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它就像一個烏托邦,是聶勝哲依託西方基督教文明“愛人”、“法治”、“民主”等核心理念建構的理想社會。

德勝固然是一個在當代中國急劇變革的人文環境下,以西方和中國智慧塑造現代企業人精神的範本;慈濟的經驗和影響充分證明:東方的傳統智慧可以對複雜環境中的組織方向、領導力塑造以及個人幸福作出巨大貢獻。慈濟在互聯網時代中建構的“愛的場域”,已經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和真實。在這個意義上,慈濟的價值和貢獻已遠遠超過了組織和地理範疇,具有普世價值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