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琉璃珠 串起卑南文化

2017-08-08   | 慈濟基金會
慈濟基金會援建建和國小校舍時,極力打造具有部落特色的綠建築,透過有形的空間境教,讓卑南族的孩子傳承無形的文化。(照片:花蓮人文真善美志工提供)
臺東市建和國小校齡超過一甲子,不只是一所小學,也是社區避難中心。1973年娜拉颱風帶來暴雨,土石流幾乎淹沒了建和部落。從那時起,每逢颱風侵襲,建和國小就是社區一千多位居民撤離避難的主要場所。
卑南文化教室 具有部落特色

最早的一棟大樓面向校門,由磚造拼湊建成,剛開始左邊只有兩間教室,右邊建有四間教室,後來向兩側增建,並加蓋二樓,變成舊加新、老背少的校舍,使用近五十年,早已禁不起颱風、地震考驗。而健康中心、專業教室、資源班所在的校舍皆無鋼筋支撐,安全更是堪慮。
慈濟基金會援建減災希望工程校舍,是扎根人文教育、保存文化的契機。(照片:花蓮人文真善美志工提供)
援建減災希望工程校舍,是扎根人文教育、保存文化的契機。在臺東九所援建學校中,建和國小原本就有鋪設連鎖磚。為了延續物命,在拆除舊校舍前,臺東慈濟志工與師生一起回收連鎖磚,移到別處使用,落實環保理念。

此外,建和國小以卑南族學生居多,校內到處可見學生完成的木雕作品,全校卻有高達九成的部落學童不會說族語,地方耆老十分憂心文化日漸流失。因此,配合當地民情,慈濟援建該校校舍時,極力打造具有部落特色的綠建築,透過有形的空間境教,讓卑南族的孩子傳承無形的文化。

建築設計說明

建和國小校地由一條通學道路連接,建築物位於水池與樹林後方,因此特別保留原有配置,維持現有軸線的串接,在不影響教學空間的使用需求之下,略為縮小建築物量體,適度留出戶外空間與環境景觀共息共存,以提升整體校園的環境品質。
建和國小3D模擬透視圖(圖片由委任建築師曾瑞宏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建築物以人字形屋頂形塑家的意象,並帶來溫馨且易於親近的感覺,採用在地建材與社區元素,使建築物融入當地環境之中,以樸素色調點綴立面上的光影變化,期待讓學生在課堂上靜心地專注學習,課餘活動時也不失活潑好動與純真自然的天性。

在設備減量與節能的設計上,建築師利用深遮陽、挑高斜面屋頂與太子樓阻隔日曬;二樓走廊與教室兩片屋頂分開設計,除爭取採光面積外,並增加自然換氣與通風導流的效率。在強烈日照下,教室內的太子樓提高屋頂層的通風與散熱效率,得以創造最舒適的學習環境。

委任建築師:曾瑞宏建築師事務所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