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入新教室 翻轉編織教育
2017-09-27 | 慈濟基金會學太魯閣技藝 傳承織布文化
儘管教室空間有限,每當佳民國小學生將織布作品變成牆上一幅幅色彩鮮豔、獨一無二的畫作,總是讓人耳目一新。
而校內多間教室老舊不堪,雖然在2009年時補強耐震功能,卻也是校園安全的一大隱憂。有感於此,慈濟基金會協助佳民國小重建校舍,一起為師生編織一道全方位的防護網,讓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快樂學習。
除了硬體建築,慈濟志工也經常到佳民國小關懷師生,推動人文教育,透過偏鄉贈書活動,分享《靜思語》等好書。有時結合科學知識,志工帶來回收物,帶著孩子發揮巧思做玩具,在趣味遊戲中了解守護地球的重要。志工與佳民國小師生搭起友誼的橋梁,幼兒園師生還特地選在2015年平安夜過街來到靜思精舍,送上耶誕歌舞和溫暖祝福。
2017年初,學期接近尾聲,佳民國小師生與慈濟志工忙翻了,進進出出老舊教室,將四十年來陸續購置的課桌椅、書櫃或不銹鋼桌檯等教學設備,一批一批搬入新的教室與圖書室。走入全新寬敞的教室,學生開心地說:「自己的桌子、椅子自己搬!」志工從孩子歡欣的臉上看到,教育不是立竿見影的工作,而是一項長期的陪伴工程,必須從根本做起,讓孩子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下,一路長大成人。
建築設計構想
在先建後拆的原則下,將新校舍配置於校地南側的空地上,以兩層樓活潑的建築量體,展現原住民社區小型學校的活力;新校舍與校門之間,以林蔭步道銜接,創造舒適的上下學路徑。
量體的配置以保留校園大樹及銜接既有活動中心為前提,呈東西向一字型排列,主要空間均以南北向開窗,取得良好的自然通風採光條件;一字型量體切割為三個使用分區,分別為行政區、普通教室區及專科教室區,分區量體之間拉開虛空間,將南北兩側的外部空間連通,不僅提供活動上的串連,也是視線與風的通道。
一樓空間由林蔭步道進入後,由西至東依序為行政辦公室、圖書室、檔案室、保健室、三間普通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及自然教室;圖書室規劃在校舍入口處,除了方便社區共用外,亦象徵校園學習中心的意象;普通教室前方的走廊空間局部放寬,形成多功能的挑高半戶外活動場地,提供師生全天候的休憩環境。
二樓空間則安排會議室、校長室、電腦教室、三間普通教室及階梯視聽教室;北側量體逐層退縮,留設出兩處活動平台,就近提供貳樓師生活動空間。
整體造型以量體虛實變化,融合原住民的傳統語彙,展現獨特的校園環境。
委任建築師:黃建興建築師事務所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