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灌沐 生命微塵隨緣去

2017-05-17   | 楊芳華、邱秀蓮、吳惠富、李玉如、張如容
雲林、嘉義慈濟志工、大林慈院醫護及職志同仁,在大林慈院共同舉辦一場浴佛大典,在靜思精舍的德(耒英)師父、德杰師父及賴寧生院長帶領下,感念佛恩、親恩、眾生恩,並虔誠為臺灣、為世界祈祥和。(攝影者:林炳宏,地點:大林慈院,日期:2017/05/14)
鐘鼓、齊鳴──氣勢磅礡的音樂響起,鐘鼓演繹者跨出腳步,高舉鼓棒,整齊的動作震攝人心,5月14日清晨大林慈濟醫院大門前廣場舉辦一場浴佛盛典,典禮上鐘鼓隊演繹〈勤行頌〉展現慈濟宗門道氣!人人也藉由浴佛淨己心,學習佛陀悲智願行。

「田中央的大醫院」──大林慈濟醫院,如今周圍的大道已是車水馬龍,而慈院十七年來恆持恬靜清幽的環境,為感念佛陀弘法利生恩德、父母親恩、眾生恩,浴佛大典在靜思精舍的德(耒英)師父、德杰師父帶領下,對眾生傳達最高敬意與祝福,也是為臺灣、為世界祈祥和。

青年演繹 延續法脈

〈勤行頌〉演繹,集合年輕志工投入,也是法脈的傳承,長得秀氣可愛的吳雅惠,是雲科大的慈青畢業,因4月8日參加高雄舉辦的「大愛心蓮滿人間音樂會」演繹而更體會,「能手心向下付出的時候,代表我們是幸福平安的。」她希望將高雄那分震撼帶回雲林分享,延續演繹的法喜。

二十五歲的吳雅惠感念父母親給予健康的身體,讓她能夠加入〈勤行頌〉演繹,不僅可靜心、鍛鍊身體,更能學習靜思法脈勤行道的精神,希望將演繹的感動,延續下去。(攝影者:沈美君,地點:大林慈院,日期:017/05/14)
二十五歲的吳雅惠感念父母親給予健康的身體,讓她努力地向前行,她說:「加入演繹團隊,不僅可靜心,也能學習靜思法脈勤行道的精神,還能運動保健,獲益很多。在彩排過程中,大家都很用心、學得很快,也很善解包容各種變化球。」

演繹期間,志工都不遺餘力的協助提供場地、服裝、餐食,讓吳雅惠在感恩中成長,她說:「每個人心中自有佛,學習佛陀的悲智與大愛就從自己開始做起,修慧養德、簡樸環保,祈禱社會祥和、天下無災無難。」

佛法滋養 盡是感恩

浴佛前虔誠獻燈、獻香湯、供花香是對諸佛、諸天表達敬意,慈濟志工林秋菊常在浴佛節承擔獻供人員,她說:「此殊勝因緣,是兒子示現無常,才有機會進入慈濟親近佛法,以佛法洗滌內心的悲痛與無明,這慈濟緣分是兒子帶來的。」

在三節合一的日子,志工林秋菊(左一)以母親慈悲的胸懷感恩慈濟緣分是兒子帶來的;十年前兒子往生,才有因緣進入慈濟,親近佛法,以佛法洗滌內心的悲痛與無明,讓心境更寬闊,一切都盡在感恩中。(攝影者:沈美君,地點:大林慈院,日期:2017/05/14)
「十年前,兒子到花蓮登山時發生山難,在花蓮慈院往生,有志工的陪伴,非常感恩。」時值三節合一的日子,林秋菊不再觸景傷情,近五年來已漸漸走出傷痛,看淡生死離別,「要感恩佛法滋養慧命,感恩兒子的度化,每年的浴佛,是最感動、感恩的時刻!」心清淨就歡喜,浴佛之後,林秋菊又有個好心情。

抱著堅定心參加獻供的志工陳玉君,是位熬過苦日子的媽媽,她的兒子一出生就罹患腦性麻痺,無法健全活動;兒子到了學齡時,帶著他就讀汐止國小啟智班,陳玉君為了就近照顧兒子,而成為汐止國小的大愛媽媽,做一位懂得付出愛心的媽媽。

陳玉君說:「養育兒子的過程,很心酸!」兒子上學時期,陳玉君陪兒子走了五個寒暑,讓她體會到以前母親養育的辛勞,雖然母親已經往生六年,至今仍感念於心。

「非常感恩媽媽的養育,我從兒子的身上,學習到做母親是無怨無悔付出,母親很偉大!不求回報,祈福天下的媽媽健康、離苦得樂。」現在孩子在療養院,陳玉君藉由浴佛祈福之外還發好願:「自己身體力行,堅定信心走入菩薩道。」

同耕福田 共振願力

自小居住在大林鎮的樊玉雲十多年前從美國回來,聽說慈濟要在大林蓋醫院;為幫助家鄉有一規模的醫院,她捐榮董、兩年的培訓。樊玉雲看著醫院說,因有上人的悲心,才有大林慈濟醫院來服務鄉親,有這麼一處福田讓大家耕耘。

參加獻花香的志工陳玉君(右)從腦麻兒子的身上,感念母親養育的辛勞,並學到做母親無怨無悔的愛;她藉由浴佛祈福天下的媽媽健康、快樂。(攝影者:陳建穎,地點:大林慈院,日期:2017/05/14)
每年大林浴佛,都是雲林、嘉義合辦,嘉義浴佛區是在慈院大廳內,八十七歲的樊玉雲覺得體力還能負荷,她堅定說:「參加浴佛讓心沉浸在佛恩中,也可利用浴佛來見見師兄、師姊。要對自己有信心、要對師父有信心!要對慈濟信任。」樊玉雲感恩有證嚴上人、感恩有慈濟,可讓大家同耕福田。

佛說每人都是未來佛;而禮敬諸佛即自性佛,乃浴佛之本意;世界各地浴佛活動趨向多元,但是紀念佛陀的精神、培植福德的意義皆相同。雲林、嘉義慈濟志工、大林慈院醫護及職志同仁,值此殊勝因緣同沐佛恩,共振願力上達諸佛聽,同時祝福天下的媽媽健康、快樂!【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李玉如、張如容、楊芳華、邱秀蓮、吳惠富 嘉義報導 2017/05/14)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