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愛溫暖街友 特別的音樂餐會

2016-06-21   | 王佩茹
在「把愛找回來──音樂餐會」中,大家聆聽音樂,街友伯伯也上臺響應,環保站裡傳出陣陣悅耳的樂音及朗朗笑聲。(攝影者:王靜誼)
為二十位街友辦理「把愛找回來──音樂餐會」,在花蓮慈濟環保教育站熱絡的小屋裡,慈大附小的學生與街友一起溫馨用餐,人人的臉頰展露笑容,這愛的故事在每個人心中流動著。

旅遊餘款啟動善行

六年級導師莊春紅說起這段因緣,六上的畢業旅行結餘了九千多元,同學們開始思考,希望將這筆款項做最好的運用,經過討論,毛思琪同學提到出慈濟師姑、師伯關懷街友的新聞,心生感動,同學一致決議關懷街友。街友在哪裡?怎麼送愛?一連串的問題,促使學生開始與街友互動。

即將畢業的學生,討論如何持續幫助街友,因感受到愛而自立自強。學生們發起「把愛找回來──音樂餐會」,透過「校園行動咖啡館」、「校園點心義賣」、「種植有機蔬菜義賣」等方式,以自己的力量想辦法籌募愛心基金,共募得近三萬元。

音樂餐會由六年級同學共同策畫,場地接洽、活動安排及邀約街友,都由學生自主處理。劉品言表示,大家一起思考,如何能讓街友叔叔、阿姨持續照顧好自己?慈濟環保教育站可做資源回收愛地球,做完環保亦可用餐,還有惜福屋可以讓二手物品發揮功能,是一個值得介紹給街友叔叔、阿姨的好地方,更希望他們能看到自己的價值。

音樂餐會一大早,有人做甜點、有人做果凍、有人切水果、有人負責排演短劇、有人採排主持、有人布置桌椅、有人插花……十分熱鬧。下午兩點半,小學生在慈濟環保站門口列隊唱起歡迎歌,歡迎街友叔叔、阿姨到來。

音樂餐會開始,由同學自編自導演出環保短劇,介紹為何做環保及如何分類,接著安排大家一起做環保,有的學生熱情指導,街友叔叔也反過來教導學生如何分類,笑聲中,彼此學習成長。

街友來慈濟環保站可做資源回收愛地球,還有惜福屋可以讓二手物品發揮功能,是一個值得介紹給街友叔叔、阿姨的好地方,更希望他們能看到自己的價值。(攝影者:王靜誼)
工作告一段落,邀約街友叔叔、阿姨一起享用餐點,並聆聽音樂演奏,還有街友阿伯忍不住上臺一起歡樂歌唱、彈吉他,一起歡笑。

運用所學關懷街友

為了音樂餐會,同學們分批邀約街友參加,事前親送邀請卡,活動當天早上再邀約一次,希望能有更多的街友參與。六年級莊茹安表示,之前到橋下看到街友生活的狀況,覺得他們在物質缺乏中,能自力更生真了不起,「今天,我一直陪他聊天,了解我們之前送的物資是否適合?若是不夠的,就陪他到惜福屋挑選,剛剛他挑了七件惜福衣及一個保溫杯,覺得很感恩。」

街友邱大哥提到,「我是個居無定所的人,平時以拾荒維生,今天到環保站來,和同學一起做分類,還能指導同學回收,非常有成就感。」看到同學安排的餐會很細心、很用心,對於同學的熱情他很感動,以後也希望能到環保站來幫忙。而曾經是街友,目前固定每天到環保站做環保的阿國叔叔也表示,天天做環保、天天都開心。

參與友善街友的活動,學生收穫滿滿。六年級殷佳瑩自我反省,了解街友的生活後,發現自己真的很幸福,更懂得知福,珍惜自己擁有的。透過每一次的活動,深刻感受到,「雖然自己才十二歲,但只要有心,並願意付諸行動,也可以帶給別人溫暖與愛,做許多利益他人的事。」

陳以柔則提到,友善街友的行動不僅體會到助人為快樂之本,驗證課堂中的學習,更學習到許多課本以外的能力。種蔬菜,運用自然科的學習;做點心,運用數學學過的比與比值;做電子書,要運用電腦科技,還要有良好的寫作能力;音樂餐會運用藝術課所學設計邀請卡、音樂課所學演奏優美的樂曲……為了讓活動更完善,大家學會分工合作、嘗試聯繫社會資源、學習接洽場地、了解了一個活動是許多人投注時間心力才能成就的。

做電子書喚起愛心

莊春紅老師、蕭幸青老師及許多熱心的家長們一路支持及陪伴學生完成街友關懷計畫。負責指導學生煮食的其振媽媽表示,看到孩子參與這次的關懷活動,覺得孩子們都長大了。
學生舉辦音樂餐會,不僅體會助人為快樂之本,還讓街友做完環保可用素食餐,給予溫暖。(攝影者:王靜誼)


這一系列友善街友的計畫,莊春紅老師觀察到,是孩子在校所學的人文精神與生活技能的展現,希望孩子主動覺察生活周遭需要關懷的人、事、物,透過與街友的近距離接觸,改變對街友的刻板印象,時時關懷助人。

半年來,結合人文課程及綜合活動,利用課餘的時間尋訪街友,了解街友的需求,並展開煮食供餐活動,學生了解每個街友都有自己的故事,與街友的良善互動,距離不再遙遠。

孩子們也將這過程的學習與成長做成電子書,參加2016第六屆全臺暨海外教育盃電子書創作大賽,榮獲網路投票人氣獎第三名及佳作。學生劉麟國希望透過電子書,讓大家一起來關懷社會的弱勢團體。

校長李克難讚許學生自主的關懷街友行動,肯定師長用心指導及家長的護持,電子書記錄著一段愛的故事,期待每個孩子把握手心向下的機會,邀約更多人一同行善。

(文:王佩茹 慈大附中校長室報導 2016/06/21)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