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小鎮的心靈馴服手

2012-04-13   | 何采蓁
大愛電視臺4月13日推出《麻豆小鎮》,敘述慈濟志工王仲箎的人生故事。(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提供)
慈濟志工王仲箎自稱屬於「修理業」。學按摩後,他常自我解嘲:若不是失去視力,他仍需在外面風吹日曬的工作,現在則是等著客人上門來讓他「修理」。眼盲心寬的王仲箎,修理的不是別人的身體,還馴服了別人的心靈,在共行的人生路上愈走愈寬、愈光明……

大愛電視臺於4月13日推出溫馨好戲《麻豆小鎮》,描寫的是一個小地方鄉土人物的溫馨故事!全劇在王仲箎生長的臺南市麻豆區拍攝。由林子萱、張維錫、吳秀珠、侯傑、楊凱琪、吳帆、龍冠武、貝心瑜、鮑正芳、楊瓊華等人主演。

陽光麻豆小鎮 景美、人心也美

麻豆,臺灣典型的純樸村鎮,陽光、文旦、綠野綿延的小地方,醞釀出溫暖人情,為一齣好戲設置了最佳場景。

「《麻豆小鎮》劇名的由來是因劇中的主要人物都是麻豆人;另一層深刻意義是,想透過戲劇呈現南臺灣普羅大眾的樸素之美。我個人認為,能通過『普羅大眾』的肯定才是好作品;就像過去的很多文學作品,都是通過普羅大眾的肯定後才能得到認同,而不是因為精英分子的判斷。」製作人許家石道出他對這齣戲的期許,也讓這齣戲體現了「鄉土文學」的本質;在戲劇張力之外,增添了更多在地風土人情的可看性。

麻豆在地方史上是知名的鄉鎮,麻豆文旦全國聞名;鎮上的人們過著簡約恬淡的生活,心地風光的樸實美景更是無處不在。麻豆就像臺灣許多早期發展的古老小鎮,依然保存著巴洛克風華的建築物,全都隨著劇情發展在鏡頭前一一展現。這齣戲因而得到臺南市文化局的鼓勵,支持復原當地的電姬戲院,成為男女主角第一次約會的場景;又在製作單位提升品質的堅持下搭建了菇寮,重現過去臺灣「洋菇王國」的歷史場景。

重現菇寮場景 濃濃懷舊風情

劇中的木造菇寮為兩層樓高,有日劇般的簡約禪風;深咖啡色的原木,搭配香菇的黑色、洋菇的白色,頗有懷舊意味。「沒有現代鋼構或玻璃的建築,我們如實重現過去臺灣五十年代號稱『洋菇王國』的風采。」許家石說。

然而,想還原當年風采還需有實物搭配,最難的擺設就是菇寮內的真實道具──洋菇;每當拍菇寮戲,洋菇氧化極快,三十分鐘就變黑,每場戲都必須搶拍才行,考驗著導演的拍攝功力和演員的演技。

導演龍冠武真心地說:「幸好一切都很順利,前十集的菇寮實景替劇情加分不少,也很感謝製作人投注的心力以及劇組人員的辛勞。」

要求「誠懇」 不耍鏡頭就感人

不僅劇中還原當年盛景以呈現時代氛圍,導演則用鏡頭推移和演員表演,真切傳達了人情之美。

「整齣戲在麻豆小鎮拍攝,非常原汁原味,劇組和居民都打成一片;我們演戲、拍戲時,居民就坐在旁邊當現場觀眾,像看露天電影院一樣。」龍導演這般稱道,就因為小鎮的純樸人情讓故事更生動可愛;他也以誠懇的拍攝手法,為這齣道地的在地好戲拍出了好味道。

「誠懇的表達,戲就好看!」龍導演特別強調,他要求演員誠懇,不要故意用演技演出,要用心表達,表現出生活的平實感動。「看戲時,心靈的溝通很重要;我把一個訊息經由鏡頭組合,讓觀眾接收之後,讓人去感受、去思考,不用耍鏡頭就會很感人。」基於導演對自己的要求,《麻豆小鎮》自然流露出真善美的情境。

拚命三郎為事業衝刺 卻衝進黑暗

故事從水電工王仲箎樸實勤快的打拚個性,讓劉金環養父李文粒看中、撮合他和金環結成夫妻說起。王仲箎認真的個性為他贏得美嬌娘,也為他後半輩子的波折埋下變數。

戲劇真實人物劉金環(左一)、王仲箎(左二),與飾演他們的張維錫(左三)、林子萱(左四)。(攝影者:葛傳富)
如願娶到金環的仲箎在婚後更加拚命努力工作,打拚出水電行的興隆事業;然而,人生的變化也接踵而來,如青天霹靂。

在生意應接不暇之際,王仲箎得了糖尿病,血糖常飆高超過六百,那時他不過二十九歲;然而,事業蒸蒸日上,他全然未把身體的警訊放在心上,忽略該有的治療和休息。幾年後,拚命三郎的認真性情最後衝過了頭,迎接他的不是更高的頂峰,而是深不見底的黑暗深谷!

王仲箎在工作中因視網膜剝離而影響視力,開刀兩次,無力回天,最後幾近全盲。「雖然這是視障人士人生起伏的故事;然而,就算是大學教授也會碰到這樣的事情。無常不分尊貴,任何人都會發生類似的經歷,也會歷經像劇中人般各種痛苦的階段。」許家石道出他的想法。他把戲劇的影響力擴大到普羅大眾,讓仲箎的故事當成範例,引發任何在人生高峰遇到無常而墜落的人一些省思和啟示。

首次擔綱大愛戲劇主角 詮釋堅強伴侶角色


王仲箎好不容易就快到達想要的成功:他不只有水電行,還能包水電工程,事業愈做愈大;此時,他卻陷入幾近全盲、不能獨立生活的困境。發生這樣天崩地裂的變化,不只王仲箎痛苦,劉金環和孩子都痛苦。

「我記得那場仲箎因眼睛失明而住院的戲;那幾場壓抑崩潰的內心戲,讓我那陣子低迷了很久。連我演完後回到家,說話時也擺脫不了那種低迷的情緒,我媽都嚇一跳。」飾演王仲箎妻子劉金環的林子萱,第一次擔綱大愛劇場的女主角,投入甚深。她放下豔麗的形象,將承擔丈夫失明後歷經痛苦、必須堅強陪伴的角色詮釋得細膩。在王仲箎失去雙眼後,劉金環是他最貼心的引盲人。

在劇中,劉金環為了要幫助王仲箎,她試著用同理心去體會王仲箎的感受──閉眼摸索自己最熟悉的廚房;儘管她熟知每個角落、每樣物品的擺設,在閉上眼睛之後,卻也在最熟悉的地方跌得鼻青臉腫。那麼王仲箎呢?他一生都得在黑暗裡摸索自己曾經非常熟悉的世界,卻無能為力,難怪仲箎自認廢人,想要了結此生……

演出人生挫敗 也演出人性趣味

劇中有一場讓導演拍完時起身鼓掌叫好的戲,讓他至今津津樂道,「那是演仲箎的張維錫演出自殺未成後幡然覺悟的戲,整場戲從要自殺的失落到想通、到決定活下去的情緒,一個接著一個轉折;我用一個鏡頭到底,讓他把兩、三分鐘的戲一次演完,情緒也一氣呵成。維錫演得非常好,喊卡之後我立刻站起來鼓掌。」龍冠武讚歎地說。在這場戲之前,王仲箎因幾近全盲、陷入黑暗,生活失去重心,已經自殺過兩次,都被劉金環和孩子發現而及時阻止。

飾演盲人對張維錫而言不是第一次,這次卻是最特別的演出,「仲箎師兄失明的樣子和一般盲人不一樣。我事先錄了三種表演方式,和導演討論後,選擇沒有對焦的方式演出──把視線放在遠方,從攝影機看來,就像是失明的樣子。」張維錫說,他故意讓眼睛失焦,從鏡頭裡看,失神的盲眼果然頗為逼真。

「可是,大家都不知道,那陣子我因為常這樣蓄意眼睛失焦的演出,下戲之後,我看東西都變成模糊的!」張維錫打趣說。他還為了動作更加貼近劇中角色,事先買了許多捆電線練習剪電線,又不斷練習按摩技術,好能真切演出仲箎水電工和按摩師的工夫,也因而吃了不少苦頭;不過,他甘之如飴。

「仲箎在自暴自棄的過程中,終於想通:人不能獨自生活、不能生氣、不能自殺,他就重新振作,努力生活。也因為劇中人都是小人物,我不想處理得很沉重,盡量生活化,反而看起來更貼近一般人的心情。」許家石說。例如,王仲箎想絕食自殺,卻又怕死,結果就是宣布絕食後卻又偷吃;這段戲就有人性的趣味。「其實,仲箎所做的這一切,我的解讀是希望別人尊重或注意他,戲就很生活化也不矯情。」許家石補充說明。

引導盲人 也引導心盲的明眼人

「一個家庭的故事也可能會在另一個家庭發生;他們夫妻想去幫助別人,不要再有跌跌撞撞的人生。我認為金環真的很有智慧;她理解仲箎的心態後,全然以他的角度去設想去幫助他。例如,她把家裡清空,讓仲箎不會因撞倒、摔倒而心生挫折,很貼心的幫助他走出困境。」林子萱說。

劇中主要演員合影。(攝影者:葛傳富)
經歷兩次婚姻的林子萱也因為這齣戲有所體悟:「夫妻之間很多事情可能過了半生還不瞭解;女性在家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什麼時候該退、什麼時候該進,都要經過思量才會恰到好處。」

「某在前,夫在後。」正是劉金環和王仲箎面臨家變後關係的寫照;也因劉金環的堅強,讓丈夫能找到生命的出口,成為別人的引盲人。

大愛臺以社會關懷的角度製作這齣戲,用視障人士從人生谷底奮起的經驗鼓舞所有人。廣義的說,如果把『引盲』的意義加以延伸──原來指的是引導盲人,但在這部戲裡,盲人不只引導盲人,也引導『心盲』的明眼人。

怎樣的力量,才能使事業如日中天卻因失明失去世界的王仲箎,成為引導其他人的引領者呢?

失去看世界的視力 用明亮的心眼重新發光

走出心牢的王仲箎開始振作,思索自己能替別人做什麼?王仲箎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劉金環,因為平日都是金環照顧他。於是,在飯桌上他動念想幫金環添飯。看不見的他努力摸到飯鍋、飯鏟後添飯;雖然飯粒掉了滿地都是,但當他露出笑容把飯遞給金環時,金環已經淚流滿面了。還有什麼比看到自暴自棄的丈夫面露微笑、重新振作更令人高興的呢?

「失明,不代表失能。」仲箎後來考取了按摩證照,水電行招牌改換成經穴按摩招牌,也以自己的經驗以身說法,鼓舞了視障的朋友,讓他們都能用明亮的心眼投入社會去工作,開創自己的光明人生。「仲箎有一分不放棄的精神;經歷人生逆境,領悟到施比受還有福,不當廢人、變得很勇敢,是他能逆轉人生、重新振作的關鍵。」張維錫道出他的感觸。

走過從前,此刻的王仲箎的心情寫照究竟如何?他說:「沒有彩色的世界卻有燦爛的人生,路越走越寬!」「以盲引盲」這句成語在他身上顯現的是正面的積極意義。

「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只要肯力爭上游,就可以反過來幫助別人就像仲箎一樣,他不自憐,自己走出去,自我提升,不依賴他人。這不需要高知識水準,只要願意自己走出來,就能有助人的正面能量。」這是製作人許家石希望藉這齣戲傳達的意念,也是《麻豆小鎮》飄香的人情味!

(文:何采蓁 報導:慈濟人文志業中心 2012/04/12)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