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與四大志業

2009-01-09   | 慈濟基金會
攝影者:顏霖沼
環境保護、資源回收,是慈濟四大志業、八大腳印的其中之一。1990年,證嚴上人一句輕輕的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慈濟人自此紛紛響應環保的善舉。


環保成為全民運動

佛教慈濟基金會於1992年與金車教育基金會合辦為期一個多月的「預約人間淨土‧環保綠化活動」,落實全民綠化工作,推廣環保護生觀念,珍惜地球萬物資源。

1990年代,社會工業快速發展,帶動經濟效應,衛生筷、紙杯、保麗龍飯盒等產品充斥巿面,雖然為人們生活帶來了便捷,卻也變成了難以收拾的垃圾問題。因此,自1994年起,證嚴上人便精心審定慈濟環保餐具的研發,並對所有慈濟人宣導使用環保餐具,落實生活環保概念。

環保的概念,從個人傳至社區,更落實在校園。台灣各大院校的慈青社響應環保,不但在校園內推廣資源回收、垃圾分類的理念,更在寒暑假推動社區環保工作。


環保落實慈善志業

「這裡有便當、熱食,有沒有人需要?」沿街喊問的話語,並非是推銷,而是出自慈濟人的一分關懷。

當發生風災、水患時,常可見慈濟志工冒著風雨進入災區,涉水沿街送熱食,這分慈悲,更注入了證嚴上人的智慧;證嚴上人叮囑慈濟人一定要重視環保,雖然是為了救人、救災,但是也不能反其道而行,因此每逢災難時,由「香積組」烹煮的便當,必定使用環保餐具,不再使用紙便當盒。

送到災民手中的熱便當,不但溫飽了肚子,也溫暖了受苦的心,環保餐具還可留下做為紀念,也可送至統一回收餐具的地方,之後再由慈濟人前往收回,切切實實地將環保理念落實在慈濟的慈善志業中。

同時,也推廣至國際間。「國際慈濟人道援助會」(簡稱人援會,Tzuchi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Aid Association, TIHAA)於2003年成立,源為證嚴上人有感於地球生態浩劫、天災人禍不斷,造成人間生命、財產重大威脅損失,指示成立緊急救援物資及全球倉儲網,以因應緊急救災需求,即時膚慰,安身、安生、安人心。

換言之,即是希望把食、衣、住、行等相關配套隨時準備好,雖期望是備而無用,但慈濟企業家志工們仍戰戰兢兢,以備在第一時間掌握時效,提供受災的人民及在前線賑災的志工所需。

慈濟人援會的研發同時還考慮降低資源的耗損,例如:以寶特瓶進行特殊的製成後可成為織品,包括夏天穿的T恤、冬天毛料雙層夾克、賑災睡袋等。在2007年間,研發而成的環保毛毯,更運用在台灣、美國等地的冬令發放及社會救助中,將垃圾化為溫暖貧困人們的愛心。

在造紙上慈濟人援會也做了創新的思維,傳統造紙必須砍伐樹木,在過程中又需添加強酸、強鹼和漂白劑等化學物,不僅排放廢水,也破壞了生態。而以大理石的廢料、壞料造出來的紙,只需使用無機礦粉(石頭粉)與少量無毒樹脂,即可產出符合環保概念的新紙張,且可回收再利用,亦有裂化、可分解特性,即便丟棄至戶外,其所含主要礦石粉將回歸大自然,不會造成環境污染,極具綠色環保意識。

慈濟環保志工與人援會無不是希望為地球節流。減緩地球的崩毀,而這群企業家志工同時將事業與志業雙軌道同時進行,在做事業時也肩負起志業責任。



環保落實醫療志業
  
慈濟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簽署「環保承諾書」。攝影者:于劍興
疼惜大地、愛惜資源的理念,同樣深植慈濟醫療志業之中。自二十餘年前建院開始,即開始實施環保,由花蓮慈濟醫院為起點,一直到2007年1月成立的台中慈院,環保已經從建築乃至內涵,貫穿整個醫療體系。

最簡單的,自備的環保碗筷杯,是所有慈濟人力行環保的第一道入門法;慈濟六家醫院的同仁,也養成了這樣的習慣,連經常忙碌到忘了用餐的醫師、護士、技術同仁,也耳濡目染養成這個「短暫不方便」的習慣;走入六院任何一家員工餐廳,見不到用過的免洗碗筷堆積如山,自然也見不到一般百貨公司裡清潔人員推車穿梭收拾的景象,短暫的不方便,立刻節省了龐大的人力物力。

在醫療科技方面,早於1999年全面推動「醫療影像儲存傳輸系統(Picture Archives & Communications System,簡稱PACS),將傳統X光片電子化,讓醫師可以在診間、開刀房、護理站等不同的地點調閱,更節省大量儲存空間與沖洗藥水的費用與污染。現在已成六院的標準配備。

而為了力行省電,白天在不常用的走道實行節能開關,每晚警勤巡視院區時,也會一併檢查電燈、電腦有無關閉。頂樓裝設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平均一天回收五十度電,還有雨水回收,作為景觀澆灌使用。

推行公文電子化,舉凡公文、採購、修繕等申請,一律跑電子流程,省去紙張與印表機列印耗材;使用風動熱泵系統,使用風力運轉熱泵或採太陽能發熱提供熱水;於屋頂上架設太陽能板,以太陽能發電系統提供醫院用電。

從醫療建設以環保為出發點,整體都是環保綠建築,例如利用中水回收而灌溉出一座生態園區,有水塘、濕地、草坪,不時飛來蝴蝶、蜻蜓,還有鴨子也會定時來到,形成一個豐富又活潑的生態。其中,台北慈院採用「多層次立體綠化」,讓雨水自然滲透,並以人工濕地和透水集水井的設計,匯集雨水再滲透,並以空中花園的設置增加綠化面積、增加氧氣和土壤調節、減少噪音,種種兼具環保與人文、人性化的醫療設施,榮獲「全美最佳醫療建築獎」的肯定。



環保落實教育志業

慈濟中學生態池。攝影者:邱淑絹
其實不只慈濟醫院,包括慈濟大學技術學院慈濟中學小學,以及「希望工程」部分援建中、小學也都裝置了雨水回收系統。

早在興建慈濟技術學院宿舍時,就採用了透水溝設計。透水溝是一種溝底用卵石鋪設、而非混凝土打底的排水溝,和連鎖磚一樣具有滲水功能,當大雨來臨時,一部分雨水就可以滲透到地底。

慈濟小學裡的生態池則以景觀和生態教學功能為主,孩子們可在老師的解說下,了解池裡水生植物、動物的世界。此外,慈濟教育,更是著重以人本精神為脈絡,貫串生命教育、人文教育的範疇,致力於為社會培育人才的教育使命。

人文教育,旨在生活教養的培育,大至道德倫理的養成,小至生活習慣的培養,即是落實生活的教育。同時,也將環保生態教育,落實在教育範疇裡、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從慈濟大學,到慈濟中小學,甚至大愛幼兒園,均提倡校內素食,「素食」的意義,不只是養生,而是一種尊重、愛護生命的心意。所有師生於用餐時必定自備環保餐具,同時在校園裡徹底實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

另外,在慈濟小學為了落實正確的用水觀念,每個學生都要學會看水表,並且從生活中設想如何節約用水。



環保落實人文志業

對地球、對大地、對自然溫柔體貼的綠色建築,同樣聳立在台北關渡這塊土地之上。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在所有慈濟人的殷切期盼下,終於2005年1月1日正式啟用。這棟綠色建築,除了依循慈濟環保理念所設計、建築,更是全球慈濟環保志工長年來付出血汗、時間,所堆砌而成的。

2002年3月8日,證嚴上人自花蓮啟程,展開全台行腳。3月10日正逢全台慈濟環保站的資源回收日(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天),正在北部行腳的證嚴上人,特別前往台北市和基隆市幾處環保站視察,關懷並慰勉環保志工的辛勞。證嚴上人更加肯定環保的重要性,也肯定志工們的付出,於是將慈濟環保的意義延伸,呼籲「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

從該年度起,資源回收所得全數善款,作為大愛電視台的「護台基金」,證嚴上人期許這股由環保志工凝聚而成的愛心力量,能藉由大愛電視台全球播映的感染力,影響社會人心,達到淨化人心的目的。

隸屬人文志業的大愛台,在「環保系列十年『髮菜篇』」,以簡單易懂的概念,凸顯大量採收髮菜,導致內蒙古草原沙漠化的嚴重性,深具震撼力與說服力,贏得2003年電視金鐘獎「非商品類廣告獎」。

大愛台更於2004年1月21日起,推出全新系列節目「草根菩提」,一幕幕真實感人的場景,由環保志工身上滴落的粒粒汗珠,讓證嚴上人既感恩又讚歎,不但稱呼環保志工為「呵護大地的菩薩」,更感恩志工們護持大愛電視台,讓大愛清流傳出去。

經典》雜誌推出電子版,除了擴大服務讀者外,也減少紙張使用,節約資源耗損。自1967年7月創刊的《慈濟》月刊,自2007年3月號(484期)起推出「電子雜誌」,受到讀者熱烈的迴響,原本每月紙本月刊印刷自三十餘萬本,預定減至五萬本,降低實體印量。

2007年,佛教慈濟基金會於各地極力推廣「克己復禮.全民減碳」,各志業體同仁在辦公室掀起一股減碳運動,減少耗紙量,影印紙張的次數相對降低。此外,基金會將善款收據的紙頭、紙尾過長裁切下來集成便條記事本,讓物品不斷地復活、再生,受到眾人的喜愛。

2008年,慈濟社會人文推廣專案「克己復禮‧減碳節能心生活」,教育志業體陸續舉辦植樹活動;慈濟醫院發起上網簽署《環保筷隨身宣言》、簽署《環保承諾書》等。

證嚴上人的慈悲、慈濟人的用心,讓「環保」在慈濟世界裡處處可見,四大志業、八大腳印無不都有「環保」的蹤影,更可見到「慈濟人落實環保」的豐碩果實。
Copyright ©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