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南投 憶九二一 幸遇慈濟現希望

憶九二一 幸遇慈濟現希望

E-mail 列印
1999年9月21日的大地震至今已十九年了,那一夜1時47分約102秒天崩地裂的大震動,造成台灣百年以來最大的災難與損傷,多少家庭毀於一夕,瞬間天人永隔,以及無家可歸的處境。雖然天災無情,但人間有愛, 在苦難中卻也震出了許多人的愛心。

慈濟人在第一時間煮熱食,供應救災人員及災民,之後蓋大愛村、舉辦愛灑祈福會安頓災民的身心;援建五十一所學校的希望工程,讓莘莘學子的學習環境有所依止。這分大愛溫暖災民的心,讓他們看見未來的希望,許多人也因此翻轉了他們的人生。

為了紀念這歷史性的事蹟, 9月16日南投地區慈濟志工於竹山聯絡處舉辦「大愛延續‧看見希望」921感恩音樂會。會中邀請慈濟援建學校竹山國小的前任校長陳清水、現任校長鄒庚辛;前任家長會長、當時的學生吳錡峰、陳永男等,還有當年草屯鎮長洪敦仁夫人現任議員的廖梓佑女士;以及大愛屋住民魏望、蕭碧桂女士,並慈濟志工林慎、陳慧霞等多位來賓,分享當時景況,也為時代作見證。

柯宥捷老師彈鋼琴伴奏,慈濟志工林春珍獨唱〈擁抱蒼生〉、〈感謝你的愛」、〈阮若打開心內門窗〉三首曲目,為活動拉開序幕。隨後,在〈感恩尊重愛〉的音樂聲中,由年輕有熱情的慈濟「靜思鼓隊」隊員一一為現場的每一桌嘉賓奉茶,讓整個會場充滿著「感恩、尊重、愛」的人文氛圍。

◎安全堅固 環保兼美感

十九年前任職竹山國小校長的陳清水,當年仍是個硬朗的中年人,如今他頂著一頭烏黑的頭髮卻自嘲地說「頭髮是真的,顏色是假的!」更感嘆歲月不饒人,自稱已是髮蒼蒼、視茫茫、齒動搖的八十一歲老人了。這一席幽默的話語,惹得台下會眾轟然大笑。雖然,歲月在他身形刻畫下痕跡,然而當年證嚴上人帶領慈濟人為倒塌的竹山國小帶來希望的點滴,在陳校長腦海裡印下的印記,卻如慈濟所蓋的建築一樣歷久彌新。

那年,竹山國小被強震震垮,當全校師生皆人心惶惶,不知所措之際,慈濟認養了竹山國小重建的希望工程,讓所有的人像吃了定心丸一般。然而啟建之初,陳清水校長心仍懷著疑惑「慈濟有錢嗎?」「慈濟當然沒錢!」但慈濟人常說:「有願就有力」,秉持這樣的願力,以募款啟發人人的愛心。於是竹山國小就如一件千百年的藝術品般,從地湧出。

慈濟的建築樸實無華,動線更是中規中矩,學校的建築以SRC式鋼筋加鋼骨再灌水泥,堅固又安全。建造品質更令陳清水校長讚歎不已。他說,慈濟的建構堅固安全外,更重視品質,就連最細微的鋼骨螺帽都不能差之毫釐,今天略舉一二說之。

學校蓋好時,上人行腳來到竹山國小,巡視校園時,他向上人提起樓梯欄杆的高度與凸出的設計,可能讓活潑好動的小孩撞出個包,他聊天似地輕輕一提,上人卻鄭重其事地邀請建造師傅來商議是否能更改。但師傅說:「我們沒有模具,要更改有困難哦!」上人仔細看了看欄杆卻說:「如果我們自己研發模具,應可以重做。」為建造一個安全無虞的環境,上人不計成本與不怕麻煩,一星期後,更改的工程即開始動工。

慈濟蓋的學校堅固又安全。陳校長說:「地震來,學生要進教室較安全,不是往外跑,因為樹可能會倒,更危險。」陳陳清水校長更讚嘆慈濟的希望工程非常環保,校園種很多草皮,水泥的地是鋪連鎖磚,有心手相連的意義;讓土地會呼吸,屋頂有雨水回收功能。此外,慈濟蓋的學校,外觀看起來雖是灰色,但是,早上旭日東昇充滿朝氣;中午烈日當空,屋頂發亮發光,雄壯莊嚴;傍晚夕陽映照,多采多姿,看到的顏色是不一樣的。不是變色的恐龍,是美麗的建築物;是慈暉,是有母愛,有慈悲、有愛心的建築物。、

◎希望工程 造就希望學子

在教學軟體方面,重視品格教育、校園內推廣靜思語教學、大愛媽媽進校園說故事,啟發善清流……。現任的竹山國小校長鄒庚辛說,慈濟營造這樣寧靜和諧的良好環境,教聯會的老師進入校園進行靜思語教學,讓育之以德的教育更有希望。他形容慈濟所建的學校,如佛經上所說,「是集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所賦予的祝福,充滿寧靜與善的氣氛,讓學生不會想使壞的念頭。鄒校長說:「身為慈濟援建學校校長,深感榮幸。希望所有教育人員都有慈悲的觀念,讓教育更有希望,讓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充滿希望,社會愈來愈好。」

「靜思語教學」是一股善的循環,當年就讀臺中塗城國小二年級的吳錡峰,今天也是靜思鼓隊成員之一。他分享:「『甘願做,歡喜受』」這句靜思語讓自己至今仍受用」。是生活中的妙法,在職場上無論對上對下或有不合理的要求,都把它當成是一種學習,因為任何事只要甘願,自然就歡喜受。

另外,921地震那一年,陳永男就讀集集國小五年級。小小年紀,看到慈濟志工為了學校的付出,不是每個人可以做得到的。他覺得應為學校做點事、出點力,當年他曾跟著慈濟志工林慎去募款。現在三十歲的他,來到現場分享目前有參加農會的「四健會」活動,每個星期二下午到集集國小擔任「農作物栽培」課程的講師,進行「食農教育」的教學。他教導學生體驗做農夫,不使用農藥破壞作物,自己種、自己吃,吃出有機的感覺。因為他回想起當年他也是五年級,當時校長曾經說:「如果沒有辦法,我們就在樹下教學。」但後來,他們寄讀於附近的和平國小。因為慈濟的幫忙,他六年級得以回集集國小上課,也得以在集集國小畢業。他對慈濟充滿感恩。

聽了幾位校長、志工、孩子的見證,甫任職旭光高中才一年的何光明校長非常感動。他說:「透過慈濟志工散發出的愛心與行動,凝聚愈來愈大的力量,把南投地區的學校重建起來。」何校長感受到旭光高中的設計、還有整個環境非常棒,尤其是它的顏色、內部的設備,是南投縣非常優質的學校。「全校有一千七百多位學生,透過慈濟的愛心,無論在每個角落、每個磚塊,都充滿慈濟人的愛心。尤其國中、高中,是青少年轉型的時候,在這麼優質的環境,訓練出更好的孩子,相信環境可以造就孩子。」何校長細說著旭光高中在升學、體育、藝術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現,老師也都很開心在這麼好的環境服務。他特別感謝慈濟給旭光高中這麼好的環境。

◎災難後第一餐 清粥加米粉

家住草屯,當年已是慈濟志工的陳慧霞分享,凌晨地震一發生,她先生馬上投入救災工作。先生是義消團隊,請她留在家等候消息。清晨五點左右,組長陳琬愉來找她煮熱食。因為廚房在樓上,她跑回樓上把剩下的一點米、油等,冰箱裡所有的東西全部搬下來。家裡沒有大鍋子,就向鄰居借大鍋子來煮。她把僅有米煮成稀飯,但那麼多人要吃,怎麼夠?剛好鄰居有人拿米粉來,就在稀飯裡加米粉煮,生平第一次煮青粥加米粉,大家也將就吃了。

天亮後,有一個老闆騎著三輪車載水來給她使用,菜市場有菜商也載了一卡車的菜過來,很多鄰居不斷的送食物進來。一方有難,十方來馳援,讓陳慧霞直呼「老天有在看!」她不斷的煮,志工也協助運送至外區。不僅要提供外區的需求,也要供給消防隊,還有附近的災民也湧進來用餐。因為當年草屯還沒有聯絡處,當下就以煮熱食的地方成立救災中心,連續煮三天供應熱食。她謹記上人的叮嚀,「做一位接引眾生的菩薩」。直到有其他慈善單位加入煮熱食行列,慈濟志工開始啟動訪視,做急難救助的工作。

◎憶當年無常來臨 幸有慈濟

「天公伯無意思,搖了二、三下,天地間就變了樣。」幾秒鐘的搖晃,讓蕭碧桂成了受災戶住進大愛村,心情低落的她,常如此埋怨老天。蕭碧桂說,當時獨自撫養兩個孩子,又遇此災難,心情又驚恐又鬱悶,但常見身穿藍天白褲的人群穿梭災區。當時「慈濟」這名詞她壓根不認識,只見他們挨家挨戶的關懷與送物資,「住進大愛村時,他們常用好話來安慰我讓我寬心。從這些好話中我漸漸地打開心門,現在我也會利用這些好話來安慰與鼓勵別人。」蕭碧桂回憶起這些往事,晃如昨日之事,歷歷在目。

同是大愛村住民的魏望說,「地震後住在車上好些日子,睡車上時提心吊膽又怕被車撞;住進大愛村後,一顆懸著的心終於安定下來。」從那時起,也跟著做志工、做環保,有時自己忙,也會請兒子去做環保;從付出中自己也感到很快樂。

看著當年記錄下來的照片,屋毀人亡、到處斷垣殘壁的災區現場,讓讀台中體育學院也是靜思鼓隊隊員洪嘉澤,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而直呼:「太不可思議、太讓人震撼了!」1996年出生的他說,當年自己僅是一位三歲多的小孩,對於921地震帶來的驚世災難與恐懼感已沒有記憶。今天透過畫面並聽分享,他才了解當年的苦難景況。二年前,台南大地震,他隨著慈青團隊南下賑災,雖然只做著幕後物資發放的工作,親臨現場的眼見耳聞更讓他深刻體悟人們常說的「無常」。

三年前,洪嘉澤因著慈青學姊的引薦,參加了慈濟靜思鼓隊,當時他僅一念單純的心思:「希望利用課餘的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如今從付出中看見苦難,感受到無常的瞬息萬變,他覺得應把握每一個能付出的當下。

看著遊覽車載著志工來協助蓋大愛屋,興起把握當下的念頭,本要念研究所的劉登富,把握當下,協助蓋大愛村;待大愛村完工,他再去就讀研究所,之後考取公職,現在他已娶妻生子,並受證為慈誠。

廖梓佑女士分享當時的鎮長洪敦仁,為取得二甲多大愛村的土地,與六位地主,多方奔走斡旋。還有,為援建希望工程,竹山國小的家長會林浚寬,利用園遊會賣「樹薯包」,以賣得的錢再買材料,做更多「樹薯包」開車北上義賣「樹薯包」等。許許多多數不盡的愛,至今仍在持續擴散漫延。

藉著這場感恩音樂會,對於921的記憶,不再悲苦只有懷思與感恩。因為眾愛的環抱,受災的人走過傷痛,也在人生的轉折處迎向未來,看見希望。

圖左 :前竹山國小陳清水校長更讚嘆慈濟的希望工程非常環保、堅固,土地會呼吸,屋頂有雨水回收功能。竹山國小如一件千百年的藝術品般,從地湧出。[攝影者:張正佳]
圖右 :921地震那一年,陳永男(右三)就讀集集國小五年級,看到慈濟志工為了學校的付出,不是每個人可以做得到的,他覺得應為學校做點事、出點力,當年他曾跟著慈濟志工林慎去募款。現年三十歲的他,也回饋集集國小,每個星期二下午到集集國小擔任「農作物栽培」課程的講師,進行「食農教育」的教學。[攝影者:吳敏瑜]

圖左 :921當年已是慈濟志工的陳慧霞(左三)分享災難當下,一方有難,十方來馳援,生平第一次煮清粥加米粉,她連續煮三天熱食,供災民使用。[攝影者:吳敏瑜]
圖右 :大愛村村民蕭碧桂(右二)、魏望(右三)、分享,當年的無常,屋倒家毀,慈濟在短短時間內,建造大愛村,讓他們有安身之處。感恩慈濟的幫忙,讓他們走出困境,現在她們也願意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攝影者:張正佳]

圖左 :播放當年照片製作的影片,回顧當年安住災民的大愛村的興建及志工不斷的關懷身影,即使時隔近二十年,仍能感受餘溫。[攝影者:張正佳]
圖右 :看著遊覽車載著志工來協助蓋大愛屋,興起把握當下的念頭,本要念研究所的劉登富(中,抱小孩),暫時放下身邊的學業,協助蓋大愛村,待大愛村完工,他再回去就讀研究所,之後考取公職,現在他已娶妻生子,並受證為慈誠。[攝影者:張正佳]

圖左 :竹山國小前任家長會長林浚寬(持麥克風),當年為了慈濟建校,開車到臺北義賣竹山的農產品「樹薯包」,來籌錢建校。[攝影者:張正佳]
圖右 :旭光高中何光明校長,細說著旭光高中在升學、體育、藝術都有很好的表現,老師也都很開心在這麼好的環境服務,特別感謝慈濟給旭光高中這麼好的環境。[攝影者:張正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