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傳法勤行頌 年輕人接棒

傳法勤行頌 年輕人接棒

E-mail 列印
2016年〈勤行頌〉鐘鼓肢體課程,6月25日在慈濟三重志業園區排練,來自全臺各地、馬來西亞學員及工作人員共一千零七十六人參加。老中青三代共聚一堂,共同以「鐘鼓傳 法」;很開心看到很多新面孔出現,慈濟需要年輕化,看到年輕人接棒當種子,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 傳法耳目一新

「慈濟的鐘鼓是一種意相,慈濟不是表演的單位,而是修行的道場;我們不是來表演鐘鼓,而是以鐘鼓傳法脈。」資深志工呂秀英(慈悅)在活動一開始,就不斷地殷殷叮嚀。鐘鼓是 古代寺廟的法器,整點敲響對人有警惕作用,也是對人的尊敬與祝福,期待社會祥和。

鐘鼓演繹對每個年齡層都是全新的東西,新時代新氣象,讓人有耳目一新,就能呈現無比朝氣精神,回到社區傳承,就會有不一樣的視野。

「靜思法脈勤行道,傳承法髓宏誓願,慈濟宗門人間路,悲智雙運無量心……」〈勤行頌〉的歌詞恭錄自證嚴上人開示,它是以音樂為主,鐘鼓為點綴;分別在慈濟三重園區的講經 堂、國議廳、感恩堂,同時進行鐘鼓大隊的演繹練習。

◎ 學員全神貫注

在鐘鼓之前,負責指導擊鼓的慈濟志工張懿,帶領學員隨著柔美的音樂,擺動柔軟肢體動作,讓心慢慢沈靜下來。從如何握鼓棒、蹲馬步、弓步,如何敲棍、太極手勢,到單手劃圓、 上身劃圓、側擊高舉姿、正擊高舉姿、V字攤手勢等,每個動作清楚說明、重複示範,不厭其煩地指導,提醒學員姿勢要正確,力點要到位。

剛開始練習時,學員雙手持棍都戰戰兢兢,在練習過程時,掉棍聲音此起彼落,或兩腳開得不夠寬,姿勢不完美;記住左手上舉時,左腳弓步手肘要打直,才能呈現力的美;身體要 正,移動時是整個身體帶動肢體移動,從馬步到弓步一點都不費力。過程中,要呈現出寧靜、莊嚴又有道氣的氛圍。

演繹種子和助教團隊認真教學,提醒學員擊鐘要有層次感,鼓手要不斷變換隊形和調整肢體,呈現「剛柔並濟」的美姿。從陌生到熟練,學員雖然錯誤百出,汗流浹背,經過一次又一 次地重複練習,漸漸地愈練愈到位,音樂與動作慢慢能配合,這時,學員臉上的笑容也變多了。

◎ 鐘鼓傳法

「媽媽,這不是打鼓,這是幫師公傳法。鐘鼓齊鳴是用鐘鼓傳法。」目前就讀小學三年級,在書軒當小志工,也曾入經藏的吳承恩,回家後迫不及待地向媽媽分享。

早上,吳承恩跟著也是慈濟志工的媽媽鄭琬宣,從彰化鹿港搭遊覽車北上,參加「鐘鼓傳法」練習。他之前在書軒裡看到了鐘鼓,就曾向媽媽提問:「我可以去學打鼓嗎?」這次把握 難得的因緣報名,他格外珍惜。

在練習時,他想到師公上人說:「每個當下要靜、要定,把心安住,盡心盡力去做。」想到路途那麼遙遠,吳承恩就很認真練習,不要空過時間;雖然練得很累,但是他一聽到鐘鼓 聲,煩惱就不見了。他還立志將來要考上慈濟醫學系,因為師公曾說:「當醫生,可以救助貧苦生病的人。」他希望能去幫助更多的人。

張懿分享以前演繹是肢體和法海的練習,這次有「鐘鼓」新發想,跟往常有很大的不同。上人慈示--用心就是專業,只要有心,想要把演繹作得好,最重要的是時間和精神的投入, 還有努力度,要不斷地重複練習。

像入經藏那多年,沒有這樣的鐘鼓和肢體的配合,現在感恩能透過國內知名老師帶領,使用肢體動作,發展出的情境,志工眼睛都睜得很亮,期待演繹成果是可預期的,也是可以開發 的。

◎ 母子歡喜同行

「每次回到精舍,看到鐘鼓也沒有認真看上面的文字,透過這次演繹,才瞭解其中的志言。」鍾梅玲曾是演繹種子志工,她感慨地分享;透過種子呂秀英的講解,更瞭解慈濟精神,靜 思法脈。

今年適逢慈濟五十,能讓資深志工參加「擊鐘」,重新回顧在慈濟所走過的點點滴滴,是很有成就感。鍾梅玲今天來練習,雖然事前有作足功課,但擊鐘蹲馬步有點吃力,她說參加經 藏演繹是一分責任和使命,邀約兒子來參加「擊鼓」,希望慈濟有年輕人來傳承。

目前就讀大二,長得英俊瀟灑的楊晨郁,受媽媽鍾梅玲的邀約,原本以為打鼓、敲鐘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透過志工講解,才知道「鐘鼓」原有蘊藏著慈濟法脈的精神,和傳承的意 義。當他看到臺上年輕種子打得有模有樣,內心很震撼,他要以他們為榜樣,相信自己也能做到。

楊晨郁知道要把基礎功學好,更要深入瞭解經文的內涵,對自己也能修身養性。練習過程中,雖然辛苦,他看到那麼多年長的師姑師伯都能練得起來,他更沒有理由練不起來。楊晨郁 聽到鼓聲陣陣,內心充滿年輕澎湃的熱血,警惕他不能再虛度人生,要多做利益人生的事。

上人說:「鼓不打不響,法鼓也要有人敲,也要有人傳法。」慈濟鐘上所刻「靜行頌」,字字句句是志言,也是格言。上人最期待的是師徒有緣,一定要法入心,結了法髓之緣,在第 八識中,生生世就會跟慈濟同一個法脈緣;期待大家共同走入靈山法會,千人擊鐘擊鼓,以鐘鼓傳承慈濟的精神與法脈,祈求社會祥和。

圖左 : 擊鼓種子志工張懿分享,這次有「鐘鼓」新的發想,跟往常大有不同;想要把演繹作得好,最重要是時間和精神的投入,有心就不難。[攝影者:鄭嘉裕]
圖右 : 「媽媽,這不是打鼓,這是用鐘鼓幫師公傳法。來自彰化鹿港的吳承恩,由媽媽陪同參加擊鼓練習,他想到師公上人說:把握當下每一秒,要靜要定,就能學好事情,他格外珍惜。[攝影者:鄭嘉裕]

圖左 : 參加〈勤行頌〉鐘鼓傳法練習的學員和演繹種子共一千零七十六人,在三重園區的講經堂認真學習,把握難得的好因好緣,希望能以鐘鼓傳法脈。[攝影者:鄭嘉裕]
圖右 : 參與〈勤行頌〉鐘鼓肢體課程,每一位學員都全神專注,就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力求到位,把握難得的機會精進學習。[攝影者:鄭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