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落實環保行動 守護地球資源

落實環保行動 守護地球資源

E-mail 列印
學期末了,6月28日上午,臺中市南區信義國小,五年級四個班共一○九位師生,分兩梯次步行來到距離學校約一公里的慈濟福興環保教育站,認識資源回收,實做環保分類,改變 生活方式,維護地球資源。

◎ 從源頭 落實環保行動

志工林靜宜透過藍色的星球影片,介紹大自然的美麗風光,與萬物共舞的生活景象圖片。相反的,因為人類的濫墾,讓原來美麗的小溪,卻因大自然反撲造成土石流,甚至使村落消 失。火災、空氣汙染、擁擠的交通,人類因求新求變,造成物資的浪費,廢棄物佈滿在日常生活中,而破壞了原本美麗的地球。

螢幕上放映短肢領航鯨「小梧子」擱淺海邊,診療後死亡,烏龜、信天翁等動物死亡。經過解剖,發現牠們竟因誤食大量塑膠垃圾而死亡。另外,海豹的頭套著鐵圈,海狗頸纏繞著電 纜線,都是人類任意丟棄垃圾造成的。

在小學任教的林靜宜,提出日常生活中落實環保行動──拒絕使用、源頭減量、重複使用、回收重製再使用。舉出回收的寶特瓶,再製成毛毯、POLO衫等日常用品。長桌上擺放以 月曆紙摺疊成的魚,用塑膠袋編制成的康乃馨花朵,由打包帶做成的蜻蜓、蚱蜢、球……等童玩,都是利用廢棄的回收物,發揮創意後的成果。

靜宜並強調「五省」護照,例舉在學校任課的班級,在教室前的洗手檯下放置水桶,接收洗手的水,可以用來澆花及做為下課時拖地板的用水,以節省水資源。另外提醒學童「買我需 要的,不要買我喜歡的!」及「多消費、多破壞」等生活守則。

◎ 回收分類 有秘訣

「舉起雙手,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師生等人在志工張宇的口令下,學習「環保十指口訣」的資源分類。張宇端出一箱平日常見的塑膠袋,逐一解說分類 辨別。「購物用塑膠袋,透明雨衣可以回收,無壓邊的塑膠袋,可回收……。」在問答中,認識可以回收的資源。

同是大愛媽媽的張宇,了解學童每天享用早餐的情形後,拿出插著吸管的飲料杯,提醒孩子須將吸管抽出沖水,撕掉杯面的塑膠膜,沖洗杯子後回收。張宇,又拿出平常收集到的廣告 型錄強調, 回收前須拆下塑膠封套,撕下姓名貼連同型錄,可分成塑膠袋及紙類回收。

張宇提出「我有『袋』」、「美中不『竹』」、「『筷』樂人生」,容易記憶的成語,提醒學童購物時攜帶環保袋,用餐不用免洗筷,使用環保餐具,才有快樂的人生。

◎ 實做環保 守護地球

兩批師生戴上棉手套,在志工從旁協助及引導下,實際體驗環保站裡日常的分類工作。

陪著學生到環保站學習的導師陳庚佑發現,孩子在學校很幸福,不管是喝飲料、吃東西,只要將空瓶、空袋丟到垃圾桶,自然有人幫忙回收分類,感覺好像很輕鬆。陳老師表示:「今 天能到環保站,讓他們看到分類的辛苦,並親自體驗,才會知道──如果能將用過的容器,洗乾淨或壓扁,能節省很多時間,進而感謝幫忙回收的人。」

實作回收分類時,拿著相機為學生留下紀錄的導師唐益國表示,以往學生僅在學校裡,透過書面或者看錄影帶學習環保知識。當日能來到環保站實際參與環保分類,對於身體力行方面 很有幫助。他對孩子們充滿期待:「透過實際體驗,讓他們知道守護地球應該有的心態,並落實在生活之中。」

帶著眼鏡,在回收物堆中撿起空瓶的學生洪振瑋,對「省水、省油、省電、省時、省錢」五省生活常識,印象深刻,且願意落實在生活中。首次實際參與回收分類的他感到很開心,振 瑋說:「因為可以為地球減輕負擔,將今天所學到的常識帶回家裡,要告訴爸媽,共同維護地球讓世界更美好。」

教育是一點一滴,由生活中慢慢做起,經過時間的累積,環保觀念能深化在日常生活中,代代相傳。師生透過實作環保分類,從自身做起進而影響身邊的每個人,啟動善的循環,在校 園裡紮根,隨著學童的生長過程散播出去,以善念共同維護生活環境,愛惜地球給我們的資源。

圖左 : 志工陳宗慶(中),帶領學童實際參與環保分類回收。[攝影者:紀月煌 ]
圖右 : 休息時間,志工童美真端起點心,慰勞參與環保實作的學童。[攝影者:紀月煌 ]

圖左 : 導師唐益國,希望孩子們透過實際環保體驗,更知道守護地球的方法,並落實於生活中。[攝影者:紀月煌 ]
圖右 : 學童洪振瑋上台分享,對「省水、省油、省電、省時、省錢」五省生活常識,印象深刻;並願意將所學帶回家裡,影響家人一起做環保。[攝影者:紀月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