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海外志工如海綿 汲取良方與妙法

海外志工如海綿 汲取良方與妙法

E-mail 列印
盛夏的早晨,板橋園區福慧廳裡,大陸杭州、紹興、寧波、義烏、溫州、安徽、江西、河南等八個地區的八十位學員,陸續報到。午後精進課程開始,國議廳裡,營隊功能組依序上 臺,與學員相見歡。雖然是一個迷你營隊,但是功能團隊,仍然以辦大型營隊的心情,接待海外志工,讓他們在營隊期間,擁有飽滿的精神精進研習,將學習的心得,帶回社區接引更 多的人,加入行善行列。

◎勇於承擔

功能團隊與學員相見歡後,慈濟志工何瑞真致歡迎詞:「臺灣的家人一直以來,都保持一顆歡喜心,歡迎海外的家人回來學習,希望在此四大不調的時代,一起努力,接引更多的人, 一起來做利人、植福的事情。」

緊接的是營隊的第一堂課,志工莊秀裡分享「幹部的承擔與使命」,她謹記上人授證時的期勉:「做就對了,要勇於承擔,只想當個快樂志工,會很可惜。」多年志工經驗,她體會 了:有願力才能轉業力;時間在前面飛逝,無常在後面追趕,承擔更是修行的開始。

提到如何經營社區,莊秀裡表示,時時幫慈濟發掘人才,培養人才,為志業永續儲備人才。因為人有無限可能,用鼓勵、陪伴的方式,讓人人願意承擔幹部,從承擔中,體會付出的快 樂與充實。最後她與學員相互約定,時時常保一顆精進不退轉的心,同師同志同行菩提道。

◎募心募款

「未成佛前,要先結好人緣。」早期資訊不發達,推動慈濟志業有其困難度。游李秀卿常以慈濟錄製的「渡」錄音帶,與人結緣,讓更多人知道慈濟善行而願意捐款。她說:「等到因 緣具足時,再將慈濟訊息告知會員,接引他們參加活動,從活動中體會慈濟的美,進而願意培訓、受證,承擔志業。」

「父母親是孩子的模。」游李秀卿隨心隨處募心募款,回家後便與家人、朋友分享,無形中影響了家人,孩子也在學校裡幫忙募款。因此「善與愛」就像漣漪般擴散出去,無形中將上 人的法沁入親友心脾,受到影響而改變的人不在少數。秀卿以她三十年慈濟志工的心得告訴學員:「有心才有力量,有人才能做事,人的力量用之不盡,不斷的複製愛的力量,將經驗 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對於募款募心,秀卿自有良方:「自種福田、自得福緣,不要給人壓力,路才能走得長,不論有沒有募到款,都要將善的訊息轉達,只要耕耘,不問收穫,以真誠去傳播善法,累積愛 的存款,開拓善行的資源,才是真正的勸募善心。」

◎良方妙法 勤耕社區

從1997年志工落實社區運作後,經營社區是慈濟人首要的勤務,在社區鄰里間推動慈濟志業,靠的是慈濟人合和互協的力量。板橋江翠區志工推動社區關懷不遺餘力,除了社區讀 書會、大愛媽媽進校園、靜思語一條街、訪視關懷、社區愛灑茶會、安養機構關懷、警消關懷、社區血壓站、社區蔬食推廣及慈濟籃球隊等等,都是慈濟人經營社區的良方妙法。

無論是大型或小型活動,都是深耕社區也是深根社區;舉辦活動,凝聚組員的道心,也讓組員的感情更緊密。志工吳美麗提供場地,讓慈濟志工及社區會眾得以晨起聞法、讀書精進, 也在共修處舉辦聯誼。美麗說:「透過團體力量,帶動志工精進不懈,藉此凝聚默契共識,堅固菩薩道心。」

無論靜態或動態的活動,慈濟人都是以一顆單純、歡喜的心,與人共事,增長道心。「社區的運作,無非就是處理人與事;事在人為,只要人單純,事就簡單。」至於如何凝聚組隊的 向心力呢?陳志文接著說:「藉事匯眾,廣結善緣,讓更多人有學習與承擔的機會,幹部要站在陪伴關懷的角度,不干涉、多關心,彼此才有成長的空間。」透過團隊分享,海外志工 學習社區運作的模式,學習彼此的長處,帶回社區發展。

◎溫馨分享

結束一天的精彩課程,二樓外廊道的咖啡區,在溫馨的燈光下,資深慈濟志工與學員促膝座談。志工陳火全及游李秀卿和大家分享慈濟甘苦談,來自溫州的徐顯月問道:請問兩位,如 何在事業、家業和志業中取得平衡點。」陳火全、游李秀卿不約而同地說:「先把家業做好,就是先把家庭照顧好。」陳火全分享自己的經驗:「在公司裡就是要將別人的事,當作自 己的事,這樣做起事來就不難。做慈濟,是要在做中得歡喜,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縮小自己,這樣做事就不難了。」

今年二十八歲來自江西的唐仁壽認為,慈濟這條路要走得遠,就要深入瞭解上人的理念,能讓全世界的志工做同一件事,真的需要很大的德行與修行,所以真的很佩服上人的智慧。他 覺得:「要從多聞法開始,一步一步地貼近上人,並落實到社區活動中,做到事跟理結合,慈濟這條路才能走得更穩。」

學員問及環保問題,志工黃秋良表示,環保最重要的是心靈、身體、大地的環保,慈濟提倡清淨在源頭,在家裡就要開始做環保,環保觀念從小扎根起,環保不是政府的事,而是你我 他每一個人的事。

夜幕低垂,學員帶著滿滿的心得,回到寮房,止靜養息、儲備活力,希望有飽滿的精神,迎接明日嶄新的課程。



圖左 : 志工莊秀裡分享「幹部的承擔與使命」,她謹記 上人受授證時的訓期勉:「做就對了,要勇於承擔,只想當個快樂志工,會很可惜。」[攝影者:鄭榮華]
圖右 : 游李秀卿以慈濟志工三十年的心得告訴學員,有心才有力量,有人才能做事。[攝影者:李國禎]

圖左 : 板橋江翠區志工分享,慈濟人經營社區的良方妙法。[攝影者:李國禎]
圖右 : 唐仁壽(右一)認為,深入瞭解上人的理念,慈濟這條路才能走得遠。[攝影者:陳先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