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嘉義 47周年靜態展開展 人品典範感動心

47周年靜態展開展 人品典範感動心

E-mail 列印
嘉義區47周年靜態展開展典禮暨幸福人生講座,4月21日一早在涼爽的氣溫下,隆重莊嚴的展開,邀請嘉義地區的鄉親,一起來參加這一場溫馨的饗宴。

映入眼簾的是立體慈濟logo的浴佛台,原本是每年的大型圓形浴佛台,經過佈置團隊志工們的巧手,儼然是一個莊嚴又醒目的浴佛台呈現眼前,兩旁靜態展的海報,是今年重新製 作的,更是這一年來慈濟人菩薩的足跡。

◎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

志工王壽榮首先帶領大家,認識嘉義早期如何做慈善訪視,讓人彷彿時光倒流回到篳路藍縷時期,當時證嚴上人在資訊、人力、財力缺乏,本著「為佛教、為眾生」不忍眾生苦,帶領 三十個家庭主婦日存五毛錢,用省下買菜錢開啟慈善救濟貧苦眾生。

早期雲嘉區,只有壽榮及他家師姊嚴玉真,當時訪視濟貧,就是騎著一輛機車,上山下海訪查新案,發放時也是用上班騎的機車載著一袋袋的米,一次幾袋來來回回載運發放。冬天北 風瑟瑟總是穿上兩件外套騎著車,利用上班前的清晨先到離上班近的範圍先訪查或發放物資,再去上班。下班後也繼續走要走完的路線。

路線遠的就是利用休假日進行個案關懷,那時訪視範圍包含雲林、嘉義、阿里山、可說是一日下來從平地到山上再繞到海邊,又轉入到另一山邊,天未亮就出門到夜晚昏暗,在路燈的 陪伴下騎著自己心愛的機車回家,心總是暖暖,感受到自己是那麼幸福的人。

有人問他最大的嗜好是甚麼?他分享,也不知自己的嗜好是甚麼?只知道休假日就是做慈濟事,每個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覺得自己再怎麼忙,也不會比別人多做一秒鐘,幸福美滿 訪視慈善行,是他休閒時光最好的寫照。

慈善是慈濟的根,慈濟志工要勇於承擔訪視工作,對個案要用心去了解受助者需要什麼,人人訪視中見苦知福、知足常樂。見苦知福身修慧,大慈悲為識,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 處此而說法,大慈無悔、大悲無怨、大喜無憂、大捨無求,上人慈示:「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

◎知足最大富安穩最大利 志工江淑怡分享昨日大陸四川發生大地震多人死傷,就像二零零八年四川的大地震,慈濟人送愛到四川從開始的救災關懷至今仍不間斷,目前花蓮已啟動救災事宜,慈濟人的大愛從沒 缺席過,像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德州化學工廠爆炸案,台灣原本也有一位律師因為對社會的不滿,同樣製作炸彈還好沒引爆。

可見得台灣人真的很有福,知足最大富、安穩最大利,平安就是幸福,所以希望大家最少為每天的生活找一點感動,她分享,看慈悅師姊那麼用心地愛上人,讓她很感動,慈悅師姊發 願要用微笑和更多人結好緣。

上人希望弟子要以和供養,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心要緊緊跟隨,要以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就是靜思法脈,過去如此現在與未來都是如此。

志工何麗琿擔任靜態展的導覽志工,覺得導覽的過程就像在回憶自己這些年來做慈濟的過程,聽到第一顆種子王壽榮師兄的分享,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要再多用心做慈濟,民眾透過 布展中的人品典範「由迷轉悟」相當的感動,認同慈濟,也希望能將美善灑播到各個角落。

由民雄帶著家人來參加幸福人生講座的陳又新大德,很高興今天有慈濟歷史足跡的導覽讓他更了解慈濟人如何做慈濟事,也從「轉心業、消災難」體悟到任何逆境只要能轉心境,念轉 苦解,就能「心富」大幸福。

同樣來自民雄協志高中二年級的李岳軒同學,因為媽媽的邀約和父母親一起來參加,聽了課程之後,才知慈濟是如此美善的團體,也才知媽媽為什麼要繳功德款給慈濟。

李媽媽分享很高興兒子能和她一起來參加幸福人生講座,讓兒子從中體會知足、感恩、惜福,另一方面也是要鼓勵他,雖然是就讀的是技職,在家裡都是打電玩,希望他能改變這個打 電玩的習性,但還是希望他能知福,而且懂得再造福。整個課程及導覽緣滿結束,人物的感動不是終止,而是延伸的開始。

圖左 : 志工王壽榮分享:不知自己的嗜好是甚麼?只知道休假日就是做慈濟事[攝影者:林麗滿]
圖右 : 導覽志工詳細的解說,會眾大德認真的勤做環保酵素的製做筆記[攝影者:林麗滿]

圖左 : 聽完志工解說後,會眾和志工,好奇的摸著,由回收的打包帶、鋁片做成的花朵[攝影者:林麗滿]
圖右 : 何麗琿師姊:環保由自己做起,一日五善,外出時,記得要隨身攜帶環保餐具喔。[攝影者:林麗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