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雲林 努力撐住10年的家-崙背環保站

努力撐住10年的家-崙背環保站

E-mail 列印
雲林縣崙背環保教育站是個小而美的道場,2010年3月20日啟用至今,走過十個年頭,因社區志工平均年齡高,逐漸凋零,而面臨人力斷層,一度想熄燈;但是幾位志工不捨就此結束,努力撐起這個家,他們把握時間付出 ,甚至希望要做到最後一口氣。

◎從兩個環保點開始

早期,證嚴上人固定每個月都會到臺中分會開示。那時,雲林還未成立聯絡處,慈濟志工李麗華和程宗熙,夫妻倆在1994年間,邀約一輛遊覽車的慈濟人和會眾到臺中分會參加聯誼,聆聽上人開示。

1990年8月23日上人在臺中新民商工一場「幸福人生」講座,呼籲大眾「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上人一而再,再而三強調「做環保對人類生活環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李麗華聽了心裡很感動!回家開始醞釀,於1994年11月在自家庭院設一個環保點,做起環保,這是崙背環保教育站最初的源起。

崙背鄉菜市場的紙箱、紙板,各種瓶瓶罐罐等資源回收量很大,由志工李許玉桃和幾位老菩薩負責回收,因為那時候還沒有環保基金,將回收資源換得的收入,點滴匯聚起來,請購一批靜思文物放在雲林最先成立的共修處斗六市阿來家具行(1995年成立)。流通到現在,如今雲林聯絡處的靜思書軒是起源於崙背第一個環保點的護持。

隨著回收量增加,崙背社區又設置了第二個環保點,在慈濟志工廖麗玉家隔壁,由廖麗玉的母親廖李美語做分類,那時,崙背社區還沒有環保站,回收的資源都要載到沿海的臺西環保站去處理。

到了2009年,因資源回收量持續增加,兩處環保點已無法容納,在一次崙背互愛聯誼會中,程宗熙提議成立「崙背環保站」就地做環保,減少往返台西鄉的碳足跡;且慈濟人要共修、辦活動才有場所,也方便接引人間菩薩。這方案,很快獲得崙背志工的讚同,大家有志一同,開始積極找地。

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找到目前崙背環保教育站這塊地,在市區巷子內,交通方便,是一處老舊三合院,很久沒人居住,雜草叢生,地形狹長,約有三百坪,其中一塊地坪不在契約中,是地主半租半相送,慈濟與地主簽約承租五年。

◎老菩薩做得歡喜

2009年 10月底動工,那時陳顏芙蓉阿嬤七十六歲、楊陳愛阿嬤八十歲、曾菜卿阿嬤八十三歲、謝金蘭阿嬤八十五歲,號稱「環保站四姊妹」,當他們知道崙背環保站要開始整地,很高興投入,同時邀約更多人來參與。

整地時,比較粗重的工作或鋪連鎖磚,由當區的慈濟志工來負責,四位阿嬤天天都到工地協助割除雜草,整理志工砍下來的小樹枝,甚至迫不及待開始撿資源回來分類,從清晨五、六點做到傍晚才回家休息,一點也不喊累!

還有一位八十歲的李蕭春玉阿嬤,擅長香積料理,發心每天來煮素食給大家享用。蕭春玉阿嬤:「我年紀大了,更要把握時間來付出,看大家吃得營養健康,有好體力工作,我也很快樂。」

李麗華回憶:「崙背環保教育站環境整理、硬體設備及租金都是由崙背區慈濟人及社區會眾歡喜結緣,這裡是眾人一起打造起來的家,有一分很深厚的情感。」

◎謹記上人的祝福

2010年3月20日崙背環保教育站啟用,有時間的人,可以在這裡幫忙一整天;上班族也可以利用閒暇時間,協助將瓶瓶罐罐、紙張,整理分類。

成立後,第一任崙背環保幹事是從事理髮工作的陳埌,常幫顧客的孩子「剪免錢」頭髮,而結好緣,陳埌會藉由理髮和客人分享:「寶特瓶可以製成毛毯,回收場最需要寶特瓶......」鼓勵客人把家裡的寶特瓶、回收的資源帶到店裡來,她再送到環保站。

2010年環保二十年,10月18日上人行腳到崙背環保教育站,「這個地方在市區的巷子裡,鬧中取靜。」上人轉頭看牆上的精舍圖說:「我們的家在這裡,希望地主租期可以久一點。」有了上人的鼓勵和祝福,志工們謹記上人的叮嚀,努力做環保護大地,與地主再簽定續約,租期延長到2022年12月底。

志工們以環保站為據點,推動環保教育。崙背鄉東興國小、崙背國中,以及麥寮鄉立托兒所,每學期,老師會帶學生來體驗資源分類,環保教育向下扎根。在環保站舉辦5月浴佛、七月吉祥月祈福會,平時有愛灑茶會,讀書會、共修、薰法香等。

每年5月,為環保志工慶祝母親節,結合社區浴佛,及照顧戶孝親活動,照顧戶的孩子平日難以表達感親恩,在奉茶和浴佛的活動中表達出來,當他們互相擁抱祝福時,在場每個人都感動得熱淚盈眶。

2017年推動人人訪視活動,在崙背環保教育站帶動起來。有幾位志工因投入做環保,而接觸慈濟、認識慈濟,參加慈濟志工見習、培訓,受證為委員或慈誠,持續在「四大八法」精進付出。

◎努力克服人力斷層

因社區志工平均年齡高,除了受證志工之外,從最初的四位老菩薩,邀約到十二位之多,老菩薩天天做得法喜充滿。上人說:「環保站是修行的道場,也是老人家的輕安居。」

有位楊陳愛老菩薩,常常半夜吵醒家人,或自己一個人摸黑出來趴趴走,讓家人很憂心,幾乎每天要看診吃藥。楊陳愛的兒子是慈濟志工楊泉裕,他帶媽媽出來做環保後,楊陳愛失眠的毛病不藥而癒,恢復正常;直到2017年,以八十七歲高齡往生。

因為人生自然法則,當年幾位環保老菩薩逐漸凋零,2019年廖江秀枝阿嬤也在睡夢中善終,有的因為身體退化行動不便,現在只剩下廖李美語及陳顏芙蓉阿嬤能來環保站,陳顏芙蓉阿嬤也不良於行,只能坐著分類芭樂袋,但她很期待能常來,很懷念跟那群老姊妹們一起做環保的快樂時光。

環保站逐漸面臨人力斷層,一度想熄燈,但現任環保幹事李姝嫻說,沒有環保站不知道要去那裡。每天早上,李姝嫻去哥哥的早餐店幫忙,中午下班後,就直接到環保站做分類,做環保讓她找到心靈的依歸。廖李美語阿嬤除了自家的環保點之外,還到環保站幫忙,把環保站當成家,她希望自己要做到最後一口氣!

慈濟志工楊泉裕和蔡進丁也願繼續開環保車,楊泉裕家住在環保站附近,從崙背有環保點就開始載回收,一路走來,道心堅定始終如一。在崙背環保站成立之前,蔡進丁就在其他地區付出,環保站成立後,回來幫忙開環保車,負責修剪花草植物,維護園區景觀,每天都做得快樂。

做環保,能讓人忘記病痛,廖繁應大德的身體有免疫系統毛病,讓他很困擾,自從來到環保站,跟老菩薩一起做分類,不知不覺毛病消除,心情變得開朗,現在又可以出去工作了。他很感恩也很珍惜當下,利用下班時間到環保站做一、兩個鐘頭,他覺得有能力付出,是很有福的事。

負責拆解寶特瓶蓋、拆環扣的志工廖幼,有空就來做,手腳敏捷,短時間內可以完成很多工作。有人做晨間,有人做下午,甚至有人來做夜間環保,如果資源回收量比較多,李麗華會不定時邀約志工一起來做大回收。

每次大回收,總會有十幾位志工來付出,讓崙背環保教育站能持續運作,為垃圾減量,護持大愛臺而努力,雖然租約只剩下二年多的時間,但志工道心堅定,祈願能再找到一處好場所,為救地球繼續努力。

圖左 :李麗華師姊和程宗熙師兄是崙背社區做環保的第一顆種子,從環保點做到環保站,做得歡喜。[攝影者:張萬]
圖右 :第一任環保幹事陳埌從事家庭理髮工作,常鼓勵客人可將回收資源直接送到她家門口,她再送到崙背環保教育站。[攝影者:張萬]

圖左 :環保志工廖李美語除了自家的環保點之外,還到環保站幫忙,把環保站當成自己的家,她希望能做到最後一口氣![攝影者:廖學永]
圖右 :志工顏天有,每天到環保站分類,並把整理出來的垃圾推回家待公所清潔車載走。每晚負責鎖環保站大門,是「鎖」門神。[攝影者:張萬]

圖左 :逢大回收日,十幾位慈濟志工和環保志工,齊心協力完成資源回收分類後,歡喜拍一張大合照。[攝影者:張萬]
圖右 :蕭春玉阿嬤(左四)是崙背環保站的總舖師,用色香味俱全的素食好廚藝來照顧環保菩薩的健康,人人都誇讚營養又好吃。[攝影者:張萬]

圖左 :志工廖幼在環保站負責寶特瓶蓋的環扣拆解,手腳敏捷,除了做環保,也參與香積、生活、出坡、訪視,是位歡喜菩薩。[攝影者:廖學永]
圖右 :李姝嫻每天早上去哥哥的早餐店幫忙,中午下班後,就直接到崙背環保站做分類,做環保讓她找到心靈的依歸。[攝影者:李麗華]
圖左 :蔡進丁師兄在環保站成立後就負責開環保車,修剪花草植物,維護園區景觀,每天都歡喜付出。[攝影者:李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