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4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雲林 慈濟一生愛 大林慈院一世情

慈濟一生愛 大林慈院一世情

E-mail 列印
2020年八月大林慈院建院滿二十周年,建院的篳路藍篳縷及艱辛過程是許多資深慈濟人共同的回憶,二十年來,大林慈院對無私付出的志工而言,不僅是經驗的累積、慧命的成長,更是志工在面對人生的生老病死時,學習如 何用豁達的心情來看待,且能感受醫護同仁及法親家人的關照及膚慰,是一個讓心能安住充滿愛的地方。
 
資深志工余天助、簡麗娟,從大林慈院建院前就開始參與慈濟事,直到現在,付出的點點滴滴,隨著時間的流逝,年歲的增長,前腳走,後腳放,有些已逐漸淡忘。為找回往日的記憶,簡麗娟翻開過往的手札筆記,回憶如同塵封已久的陳年老茶,打開後茶香四溢;回眸來時路,ㄧ頁頁詩篇,記載著他們走過慈濟歲月的生命足跡,記憶再度被開啟。
 
◎大林慈院動土 雲嘉鄉親一大福音
 
余天助回憶起二十年前,雲嘉地區醫療資源缺乏,對年長者及罹患重大疾病的鄉親而言,必須往南、北城市尋求治療,非常不便,自幼住在偏遠的古坑鄉,更能體會看病時,交通所帶來的不便。
 
他憶起,從小父親開中藥行,從事中藥買賣生意,有時也幫人治病,帶給鄉民很多的便利,父親在治療棘手的帶狀泡疹,特別有效,常能減輕鄉民身體的病痛,但遇到重大疾病,仍需要跨越城市就醫,因此1996年10月13日大林慈院動土興建,對雲嘉鄉親而言是一大福音。
 
由於大林慈院預定地是整片甘蔗園,當時在經濟部工業局附屬單位上班的余天助,利用假日,前往醫院預定地,協助將全部的甘蔗園鏟除淨空。這對從小家中務農的余天助而言,再熟悉不過,以前家中種植麻竹,鳳梨、甘蔗等農作物,也養豬、養牛,所以對於農事,一點也難不倒上班族的他。
 
余天助回憶整地時,印象最深刻的是,「母親聽到慈濟要蓋醫院,需要去大林砍甘蔗,就將刀子磨利,母親磨刀的身影,令我非常感動。」帶著母親的愛及想到這片田中的甘蔗園將矗立起搶救生命的寶塔,他就全身充滿了熱枕與動力。
 
簡麗娟回憶,當時在建院前,1996年3月先去醫院預定地種植小樹苗,種完後,再去大林林淑靖師姊店家-大發行的臨時共修處用餐及分享自己的感動,那時預定地還是一大片的甘蔗園,隨時配合組隊的需要,前往幫忙,1996年10月13日動土開工典禮後,再來就是籌募建院基金。
 
◎建院資金 愛心點滴匯聚而成
 
建院過程,慈濟人發起「一包水泥一分愛,一噸鋼筋一世情」募心募愛的口號,一包水泥一百五十元,大家紛紛踴躍響應。簡麗娟談到建院資金,她說:「在建院的過程,我們極力配合,因為建院需要龐大的基金,蓋大林醫院之前也有募病床。大家用心募款,不定時舉辦義賣,義賣大概半年或一年一次。」
 
1998年5月24日在斗六文化中心的義賣活動及在大林活動中心、嘉義等地,有機會都盡心盡力參與義賣活動,當時經營才子書局的簡麗娟,亦常提供文具用品義賣。
 
1999年雲林一組擴編分成三組,上人行腳到大林工地,當時擔任副組長的她也承擔起生活組茶水、點心的工作。「各區都有志工前來幫忙,煮青草茶時,工地很熱,煮好茶時,師兄會用推車來載,我們主要是負責清洗乾淨青草仔,協助看火煮茶,再來就是幫忙接待,這些都是生活組承擔的工作。」
 
「一、二十年前的氣候比較沒有現在那麼熱,他區的志工也來幫忙工地鋪設連鎖磚,我們要有條不紊地安排接待他們生活、茶水、點心等方面,很忙碌,大家各自發揮功能。」
 
◎全程參與建院過程 踏實付出
 
余天助憶起建院完成,大家打掃的過程,「結構體完成,我們去打掃,那十幾樓高大的建築物要打掃起來真的很難,但大家仍抱著歡喜心,因這醫院承載著雲嘉地區鄉民很重要的期盼,所以每個人雖滿身滿臉都是沙土,還是做的蠻歡喜。」
 
「有一天看到有一位醫生在清理廁所,仔細一看,原來是當時的林俊龍院長,現在醫療志業的執行長,院長及醫護同仁、志工不畏髒亂,盡心盡力的付出,都非常令人感動。」打掃時,想著大林慈院的每一牆,每一磚都是眾人的愛心堆砌而成,再辛苦也值得。
 
醫院結構體完成,開始鋪連鎖磚和打造景觀工程,志工在醫院右側的土坡上,種植果樹。「現在那個土坡上的樹都已長得高大茂盛,蠻有成就的,我記得2000年啟業時,很高興,大林慈濟醫院終於啟業,鄉親要到大醫院不需要跑那麼遠,但沒想到一間醫院的啟業到完成,真的是不容易。」
 
另外,第一期工程員工宿舍,因為房間不足,第二期宿舍開始興建,「志工留守到晚上,水泥灌漿時,為保持它的品質,需要拿著工具去戳水泥漿,讓水泥灌得紮實。」從鋪連鎖磚、景觀整理、果樹種植美化、打掃、導覽、生活香積….等余天助、簡麗娟夫妻皆參與其中,留下踏實的足跡。
 
◎志工是醫生與病人間的最佳潤滑劑
 
醫院正式啟用,鄉民滿心歡喜與期待,許多來自各地的民眾,搭乘遊覽車前來參訪,余天助利用周末假日,在醫院大廳導覽,為會眾解說「佛陀問病圖」的涵義及醫院內部設備與動線,全體醫護同仁及志工,眾人一心,全心全力為「田中的大醫院」無私的付出。
 
簡麗娟並分享:「2001年10月13日高雄六部遊覽車來參訪,志工都要進行導覽及參訪接待的工作。且在2001年3月大林慈院辦理社區的健康醫療課程,志工也把握因緣參與,因此具有醫療志工應有的基本常識。」
 
余天助有感而發,大林慈院剛啟業時,醫護人員和設備還不是相當齊全,「記得當時剛啟業時有一位早餐店鄉親,他的手被燙傷送到醫院急診室,一直對志工訴苦,為何不能將藥膏帶回家,經了解原因,安撫對方並向他說明,因藥膏藥效較強,傷口需特別護理,需要回診,由醫生幫他擦藥,病患因此而釋懷。」
 
「夜間急診也有一些家屬心裡很急,醫生已在處理檢傷的程序,但家屬還是不滿意,抱怨、叫罵,這些都是對志工的考驗。」余天助深感參與醫療的專業課程訓練,對於化解病患憂慮,安撫病患的身與心,有很大的助益,也無形中成為醫生與病人、家屬間的最佳潤滑劑。
 
「一路走來,有做就有所得,雖然在剛啟用時,心裡有受到一些打擊,今天回想起來真的覺得感恩,感恩上人帶領大家走入人群,做利益眾生事。能夠和家屬及病人交流和互動,讓他們把心安住,祝福受傷的病患,這是人生不同的經驗。」
 
◎大醫王的仁心仁術與悲心
 
2003年3月1日發生嘉義阿里山小火車翻車事故,造成17人死亡,205人輕重傷,是阿里山林業鐵路通車以來最慘重事故,大林慈濟醫院及時發揮搶救生命的工作。
 
由於翻車事故慘重,3月2日雲林及嘉義志工紛紛前往大林慈院膚慰家屬,也前往嘉義殯儀館助念,約六天後,參加聯合公祭,「那時醫院已經啟用,傷患送到醫院來,當時有一位先生的太太已往生,但大家都不敢告訴他,因為他本身的身體、手腳也都受傷。」簡麗娟面對此事件,深深感受到「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情懷。
 
憶起此事件,余天助想起,大林慈院啟動大批傷患救援,關懷人文醫療團隊立即動員,「我一進到急診室就看到林俊龍院長和簡守信副院長,他們看到志工前來,立即貼心的問候:『晚上吃飯了嗎?那邊有稀飯可用。』當時令我感到無比的溫暖。心想,急診室很大,醫護同仁非常忙碌,忙碌中的兩位(院長、副院長)仍噓寒問暖的關懷志工,他們的仁心、仁術及悲心,令人感動及讚歎。」
 
余天助有感慈濟的醫療人文,是從大林慈濟醫院開始,「能夠流傳到今天,有這麼多醫護人員、志工的守護下,我們對大林慈濟醫院是非常的敬愛,而且願意全心全力來護持。」慈濟醫院以愛的醫療為導向,才能造就「守護健康、守護生命、守護愛」的願景。
 
◎花蓮慈院解剖室的體悟與感動  
 
在大林慈院啟用時,余天助能夠很快勝任醫療志工的職責,除參加醫療課程外,在1996年培訓那年,前往花蓮當醫療志工的經驗,也有莫大的幫助。回憶起當年,「志工早會是在觀音殿屋簷下,有幸親近上人,分享當醫療志工的心得。志工猶如千手千眼觀音,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每位志工分享在醫院所見所聞,人人都有不同的體悟與感動。」
 
那一天,大家被安排到地下室的解剖室助念,病理科就在旁進行解剖,面對大體老師被解剖,心實在有所不忍,敬佩大體老師將身軀化無用為有用,體會「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的哲理。
 
回到大林慈院當醫療志工,余天助說:「在大林慈院初期承擔夜間急診,遠遠聽到救護車的聲音,就要趕快將病床推出來,及時給予病人心靈的安慰,緩和家屬的情緒。」余天助體悟,每次的醫療志工都是一種新的學習,面對家屬病患也愈來愈知道如何與他們互動。
 
◎至親生死攸關 大林慈院成為最佳的依靠
 
志工在醫院除了關懷家屬與病人外,當自己與家人身體有病痛時,大林慈院成了志工最放心的依靠。安心地將身體交由醫生治療,余天助回想起母親心臟不適、大女兒生產及自己身體不適時,都回到大林慈院就診。
 
余天助印象最深刻的是1977年與簡麗娟結婚,婚後沒多久簡麗娟偶爾會體力不支,莫名昏倒,甚至幾近休克,雖知是心臟問題,卻查不出真正的原因,有一次在斗六高中參加年終歲末祝福時,簡麗娟坐著就又昏倒,甚至有一次半夜上洗手間竟無意識地昏過去,還好每次都及時發現予以救醒,這樣的驟然,讓夫妻倆更加體悟生命的無常。
 
之後,大林慈院林庭光醫師交代,以後發作時若再發生相同狀況,無論到任何一家醫院看診,有做心電圖檢查時,一定要將病情的資料留下。說完沒多久,有一次又急劇的心悸,因此趕緊送大林慈院掛急診,有了病歷資料,可以儘快了解病史,轉心臟科李易達醫師後,檢查診斷才發現心臟多一條血管。
 
由於當時大林慈院心臟科還沒有該項醫療設備,因此李易達醫師協助轉診臺北臺大醫院,進行心導管電燒手術,手術成功,2010年手術後,從此不再發生心悸昏倒的事件。余天助、簡麗娟夫妻倆至今很感恩林廷光醫師及李易達醫師的提醒及協助,而這兩位醫師這麼多年來堅持在醫療的工作崗位,持續為病人服務,搶救無數人的生命,也是良醫的最佳典範。
 
◎感受生命的脆弱 把握因緣付出
 
1993年10月20日「慈濟基金會臺灣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成立,志工開始推動骨髓捐贈,搶救生命,簡麗娟分享,「古坑當時前後就有四位在地年輕捐贈者配對成功,每一位都馬上答應救人,我們安排時間陪伴關懷捐贈者,由於是男眾,住院期間都由男師兄陪伴。」捐贈者的勇氣與愛心,成就生命交融的美麗相遇,讓簡麗娟非常感動,至今二十多年仍致力於「救人一命無損己身」的造血幹細胞捐贈宣導。
 
除此,簡麗娟也支援大林的生活、香積及協助大愛臺拍攝影片,影片拍攝關於醫生、護士的感人故事,充當臨時演員,飾演病患,也是簡麗娟人生的另一種新體驗。
 
1995年受證的簡麗娟,二十五年來,足跡踏遍慈濟各項志業,訪視、義診、社區關懷、醫院懿德媽媽….等等,其中懿德會成立於2008年3月20日,迄今與所屬的古坑協力共同關懷大林慈院供應中心的同仁,為了慰勞辛苦的醫護同仁及關心工作是否勝任、懿德爸媽扮演協助及關懷的角色,另外還要負起傳承「慈濟人文」的重要精神。
 
簡麗娟表示,懿德媽媽以前是兩、三個月聚會一次,現在差不多半年聚會一次,平常在重要節日也都有連結,尤其每逢佳節,會送粽子、月餅慰勞她們,更令人動容的是供應中心十五位的家人,亦常構思創意回贈一些禮物給懿德爸媽們,「很感恩供應中心阿淑護理長,這十幾年來無怨無悔無私的帶領同仁堅守崗位,完成每一項任務,無論在白天或黑夜。」
 
當醫療志工二十年,簡麗娟曾因莫名的心悸不適以及承擔醫療志工,被安排在重症的加護病房服務,特別感受生命的脆弱,「有時今天送進去,明天就往生了,我會陪伴家屬並給予膚慰。上人說,醫院是一個道場,在這裡看見人生的生老病死苦,所以我更要把握因緣、時間來付出。」
 
在大林慈院每天上演不同的生命故事,有難以道盡的感人事蹟,余天助、簡麗娟二十多年來,緊跟隨上人的腳步,秉持著慈濟精神理念,付出無所求,以慈悲與智慧看待一切的緣起,加入慈濟,領受很多上人的菩薩大法,在菩薩道上,學到更多人生的意義及更深的價值。

圖左 :大林慈濟醫院的懿德爸媽余天助(左一)與簡麗娟(左三),扮演協助及關懷的角色,也負起傳承「慈濟人文」的重要精神。[攝影者:徐憲助]
圖右 :余天助感恩上人帶領大家走入人群,做利益眾生事,能和家屬及病人交流互動,讓他們把心安住,是人生不同的經驗。[攝影者:李玉如]

圖左 :當醫療志工二十年,簡麗娟曾因莫名的心悸不適以及承擔醫療志工,被安排在重症的加護病房服務,特別感受生命的脆弱,在醫院看見人生的生老病死苦,及時把握因緣、時間付出。[攝影者:黃淑媖]
圖右 :1999年雲林一組擴編分成三組,當時擔任副組長的簡麗娟(左二)常常需要開會共修,建院時也承擔起生活組茶水、點心的工作。[攝影者:吳紹文]

圖左 :早期余天助(左一)、簡麗娟(左二)常在陳來師兄傢俱行後面的共修處開會,討論各項活動事宜。[攝影者:吳紹文]
圖右 :懿德爸爸媽媽平常關懷大林慈院供應中心的同仁,重要節日也都有連結,每逢佳節,會送粽子、月餅慰勞她們,更令人動容的是大林慈院供應中心十五位的家人,亦常構思創意回贈一些禮物給懿德爸媽們。(蔡永峯攝)[攝影者:李玉如]

圖左 :造血幹細胞捐贈者的勇氣與愛心,成就生命交融的美麗相遇,讓簡麗娟(右一)非常感動,至今二十多年仍致力於「救人一命無損己身」的造血幹細胞宣導。[攝影者:張國徽]
圖右 :余天助同時安排在大林慈院及斗六慈院兩地當醫療志工,雖忙碌卻做得很歡喜。[攝影者:李玉如]
圖左 :簡麗娟翻開過往的手札筆記,回憶如同塵封已久的陳年老茶,打開後茶香四溢;回眸來時路,ㄧ頁頁詩篇,記載著他們走過慈濟歲月的生命足跡。[攝影者:李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