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1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雲林 慈濟55周年 雲林聯絡處邁向20年

慈濟55周年 雲林聯絡處邁向20年

E-mail 列印
清晨四點多,曙光逐漸劃破天際,陽光穿透雲端照射「雲林聯絡處」磚造的古樸建物,輝映在平坦的連鎖磚步道上,5月5日是一個有意義日子,一百五十一位雲林家人回來雲林聯絡處躬逢慈濟五十五周年盛事,於六點進行朝山 ,虔誠朝向聖道。

雲林慈濟人,緊隨證嚴上人的腳步,一步步刻苦地開道鋪路,在雲林地區走出一條又寬又長的慈濟路。十九多年來,雲林聯絡處成為雲林人「心靈的家」。而隨著勤務、責任加重,在2013年1月24日,北港聯絡處啟用;2014年11月1日,西螺聯絡處啟用。開枝散葉,象徵了綿延的力量。

◎周年慶 報恩的日子

上人一生無量,行願超過半世紀,慈濟開始邁向五十六年;而現址的雲林聯絡處,自2002年3月13日啟用至今,就像一個孩子茁壯成年,已邁向弱冠之年「二十周年」。

上人為報父母恩,在農曆二十四日這天,用父母給以的身體供佛,天未亮黎明之前,每個月一次燃臂供佛,六個月的時間在小木屋裡,上人以此回報父母恩;所以,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是慈濟周年日,也是上人俗家母親的母難日;更在每月農曆此日,靜思精舍做慈善發放,恭誦《藥師經》回饋會眾,表達感恩。

今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節氣「立夏」,代表著夏天已經到來,正好是國曆5月5日,全球慈濟志工舉辦朝山活動,並與花蓮靜思精舍連線,同步禮拜《藥師經》,下午慈濟五十五周年慶感恩祈會連線。

回顧「雲林聯絡處」來時路,並非一蹴即成,誠如上人開示「路要鋪平,道要開闊」,從1996年成組的歲月開始,幾經搬遷,「次第」的成長;因此,有了現今的雲林聯絡處。

◎淨己心 學法器領眾

雲林聯絡處啟用後,舉辦朝山活動,領眾唱誦佛號、朝山的「維那」是執掌引磬法器的志工李應昇,執掌木魚法器的「悅眾」是志工周銀財。周銀財說:「自承擔悅眾,在雲林聯絡處的朝山都不缺席,僅一次未到,就是去年(2020年)到北港聯絡處帶領朝山。」

周銀財對於法器有興趣,剛好2006年靜思精舍德念師父到彰化志玄學習中心開課「法器教學」,周銀財與李應昇前往學習將近四個月的時間,這期間,每周上課一次,回到家持續練習,不鬆懈!

法器課結束後,為承擔護法弘法的責任,大家到虎尾鎮志工廖清墉的家練習,提起願力,共修一年多,潛移默化,周銀財表示:「到臺南靜思堂接受師父驗收通過了,才出來擔任悅眾,一切都是好因緣。」學佛淨化己心不與人爭,累積德行,掌理大眾進退威儀,就會有影響力。

◎先行者 鋪出慈善路

早期,雲林縣並不繁榮,個案多,志工少,雲林未成組的慈善工作,都是臺中地區的志工來訪視,每次程美娘都會陪同前往關懷,同時承擔訪視工作。

程美娘的慈濟因緣來自於大女兒的成就,1989年在花蓮慈濟醫院當志工的大女兒,開車載程美娘前往靜思精舍會見證嚴上人。

看見上人瘦弱的法體,又聽到上人「爲佛教、爲眾生」的大願力,程美娘深受感動,當下即發心要跟隨上人的腳步,這一念心起,回到雲林,開始走上慈濟菩薩道。程美娘先向大哥、大嫂、姊姊、姊夫及娘家的親戚勸募功德款,並帶他們訪視個案,啟發善心,她在1991年受證。

每月初一,程美娘帶會眾到臺中分會聆聽上人開示,因而啟發很多人加入會員。又聽到上人要在大林蓋醫院,她感念上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悲憫之心,於1996年邀約實業家參加營隊及一部遊覽車的會眾回花蓮尋根,回來後,營隊中有四位圓滿榮董,程美娘的兄弟姊妹及娘家親戚,共有八位圓滿榮董,發心護持建院。

程美娘從不會做菜到承擔雲林香積組幹事,就是勇於承擔,樂於配合,邊做邊學,成為雲林區香積的第一顆種子,雲林聯絡處每年浴佛的壽桃製做,她都親自帶領香積志工完成。

辦大活動時,香積志工要起大早,搬運大量的食材、拿大鍋鏟,做出百多人的飯菜,猶如母親一雙溫暖的手呵護著一群小孩,程美娘在香積組帶出顏森、李彩秀、楊碧慎等掌廚志工,把這分情傳承下去,是大家心目中的大桶箍。

◎眾成就 第一個道場

雲林聯絡處的前身「雲林共修處」,於1995年,在斗六市「阿來傢俱行」二樓成立。志工陳來經營家具買賣,他租地自蓋廠房,有寬敞的空間,又因跟隨上人的心很堅定,陳來將二樓無償提供慈濟使用,成為志工拜經、聯誼的道場,是雲林慈濟人共修的第一個地方。

雲林的交通樞紐還不發達時,從北港鎮開車一趟路來到斗六鎮上,約一小時車程,許多居住北港及沿海地區的志工,仍集合到「阿來傢俱行」共修,只要有心就不遠。

上人一呼,志工有應。大家響應上人1990年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程美娘與陳來共同發心購得一輛貨車,做為資源回收車。陳來提供「阿來傢俱行」後方,近千坪的空地,讓志工做環保,這也是斗六、斗南地區的第一個資源回收站。

◎眾成就 第一任組長

程宗熙因為姑媽程美娘的接引,1994年受證慈誠,他與李麗華,夫妻倆同於1996年1月受證委員,就在1996年9月3日,上人在臺中分會布達雲林成組。那時,雲林從臺中分會分支出來。

由三十二歲的志工程宗熙承擔雲林第一任委員組長。程宗熙覺得自己還很年輕,會惶恐,他向上人表示,「希望由資深來承擔。」當時,上人鼓勵:「要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

雲林受證的志工不多,程宗熙認為:「接引更多人間菩薩,一定要辦好慈濟列車。」1997年程宗熙申請帶領慈濟列車,廣邀會眾回花蓮參訪,啟發善心。憑著一股傻勁,接洽鐵路局、招募人員、規劃帶動,程宗熙回憶:「大家心連心全體總動員,終於募得十二節車箱的會眾,每車廂都滿載,比原來計畫超出二節。」

至今,程宗熙仍念念不忘上人給了「自力更生,就地取材」這八個字的期許。雲林志工抱持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精神,一起戰戰兢兢走過來,程宗熙說:「雲林從五十四位受證志工,到現在上千人,在傳承上很重要!」

◎成立了 雲林聯絡處

到了1999年6月16日,在「斗南鎮同安街」志工阮長安的家成立「雲林聯絡處」,上人很關心雲林志工的慧命與志業發展,親自來祝福。當時雙方簽訂合約六年。

成立三個月後,遇上臺灣史上的大災難「九二一地震」,斗六市、古坑鄉成為重災區,雲林慈濟行政區域仍隸屬臺中分會,雖然雲林志工對於大災難毫無經驗,但遇災難,大家及時凝聚力量,與臺中分會密切聯繫,藍天白雲的身影,用愛陪伴受災鄉親走過傷痛。

慈濟在斗六市蓋大愛組合屋,菩薩從地湧出協助。共蓋十四間,一間十二坪,設備很齊全,1999年11月8日舉行「斗六市慈濟大愛村啟用典禮」,安住受災戶的身心,以佛心師志,合力開展慈濟志業。

後來,同安街未滿六年合約,另有因素,雲林聯絡處需找地、遷離。志工都很關心道場的未來,經過尋找,剛好從事面具雕刻的郭輝龍認識一位經營造紙業的周老闆,那時郭輝龍已受證。周老闆因生意失敗,工廠都荒廢了,接洽後,中區志工蕭惠特來場勘、洽談,七天促成慈濟基金會購得現址,斗南鎮新生二路178號的這座廢棄紙廠。

◎啟用了 雲林聯絡處

由於紙工廠已荒廢,而蔓草荒蕪,廠房與屋頂空蕩蕩,破舊不堪,從2002年2月起,志工開始整地、整修,披荊斬棘、鋤草、鋪地,費一番功夫修建,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將廢棄紙廠變成道場。

在2002年3月13日,雲林聯絡處啟用典禮,是大喜事,每位志工都很欣喜有自己的家,一早,煮湯圓起家,這天雲林志工從各地回來團圓,佛堂設在二樓,清淨莊嚴,鄉親踴躍共襄盛舉,上人親自來開示,勉勵大眾。

早期的志工開疆闢土,如今大多老邁,雲林聯絡處於2018年6月26日成立「慈濟雲林聯絡處C級巷弄長照站」回饋社區,提供長者多元學習,預防失能失智,讓長者的人生過得精采!周一至周五,七十三歲的郭輝龍與妻子天天帶著愉悅的心情來報到,感受人生存在的價值。

◎開大道 從教育扎根

雲林的教育區塊,2002年,程宗熙與李麗華,兩人勇於踏出第一步,第一次在雲林聯絡處舉辦營隊活動。

沒有天花板,地面還坎坎坷坷、塵沙飛揚,在毫無資源下,以布條掛在屋頂的鋼架當天花板。邀請北區志工羅美珠支援規劃,她看到這克難的環境很訝異!隨即從北區調二十五位慈少孩子來協助布置。

有了羅美珠的支援與經驗傳承,讓程宗熙既興奮又感動!咬緊牙根要盡其所能辦好營隊活動。

2004年8月,志工使用回收九二一組合屋木板做為雲林聯絡處的隔間,成為營隊的溫馨場地。為容納更多人來參加活動,於2004年底,整修雲林聯絡處講堂,約可容納七百人。

營隊帶給孩子慈濟人文,是學校所未學到的生活教育,因而受到各界好評,於是程宗熙在2005年連辦三梯次三天兩夜營隊活動,奠定教育基礎,2006年成立「雲林青少年成長班」簡稱慈少班,參加對象是國、高中學生。

教育團體中的雲林教聯會,原先隸屬臺中區,後來規劃雲嘉南為一區,這期間有張英蘭老師負責帶領,直到2008年,張英蘭離開雲林搬到臺北居住,吳金松承擔合心教聯會幹事,接續承擔雲林的運作。

而周銀財是慈少班第一位學員長,還承擔精進、培訓、兒童成長班,一個月有四個禮拜天都在慈濟。連續承擔三年後,希望能啟發更多人投入,於是將慈少班的「學員長」做傳承。

慈少班,每月一次集中在雲林聯絡處上課,到了暑假的夏令營,班裡的孩子就可以來當工作人員,學習當文書組、生活組、隊輔。成立的前幾年,每一期幾乎有一百人左右,後來很多家庭少子化,學員也愈來愈少。

於是在2012年9月程宗熙與李麗華成立青少年志工服務隊。讓孩子學習承擔、規畫活動與培育領導力,多年來,團隊懷抱愛與虔誠的心,培養青少年成長,長大成為慈青、培訓受證慈誠、委員,回饋社區。

◎人醫會 醫療進偏鄉

在人醫會方面,2003年雲嘉南區人醫會成立,隔年2004年雲林人醫會成立,志工陳春菊剛好從榮民之家退休,與先生吳村岡一起承擔窗口。夫妻兩從2004年起投入人醫會團隊,每年回花蓮承擔國際人醫年會隊輔,十多年來發心如初,在雲林區帶出浩蕩長的隊伍。

每月的第三周是往診日;單月的第四周到桂林村義診往診,夫妻倆與在雲林縣內開業的幾位醫師,常互動。陳春菊感動表示,「每次去邀請他們加入人醫會,都不成問題,醫師們願意犧牲假日投入,為苦難鄉親往診、義診,很有愛心。」

雲林人醫會醫團隊從2011年起,開始深入古坑鄉山上的桂林村義診、往診,因為桂林村是「無醫村」,每次上山之前,吳村岡先接洽公部門,陳春菊負責邀約醫師、排班,規劃路線。夫妻倆陪伴雲林人醫團隊至今十八年,風雨無阻,開車翻山越嶺,顛簸於蜿蜒山路,就是要為雲林縣偏鄉的病患服務。

◎種稻米 耕大愛農場

雲林聯絡處土地面積有六公頃四分八,為使道場發揮良能,從2009年開始規劃、整地,其中一甲八分地種稻子,二分地種蔬菜,成為雲林的「大愛農場」。

在志工余天助的鼓勵與帶動下,2010年,志工賴秋約以七十五歲高齡擔起大愛農場的大福田、組織農耕隊,種植稻米,慈發處及雲林農耕隊投入許多心力,將一片蔓草空地,整理成綠意盎然的稻田。

以有機農法播種水稻,一年二期收割,由三好米工廠幫忙碾製。後來農耕隊志工都各有工作,而無法繼續,改聘農婦耕作、除草。賴秋約每早薰法香之後,巡頭顧尾,像照顧孩子一樣,看著一片綠油油的稻子天天長大,很有成就感,

雖然不是出身農夫的賴秋約,做甚麼像甚麼!大地農夫一步一腳印,如今八十六歲的他,十一年來用堅毅不拔的精神擔下這大米籮。

近年來配合靜思精舍協力工廠採購需求,改為一甲四分地播種黑米製作黑糙米純粉;四分地播種白米,收割後,一部份由精舍採購製作福慧紅包及七月吉祥平安米,與全球大德結好緣。賴秋約說:「無法預知一年要收割多少,要看天氣,還好,在雲林氣候算不錯,黑米可豐收。」

◎展人文 道場再活化

雲林聯絡處的環保志業,於2003年7月12日在園區內設立斗南環保教育站。雲林除了斗南,還有斗六、西螺、北港、東勢、崙背、蔦松(2020年06月06日吹熄燈號)等環保站,各環保站的環保志工風雨無止,在分類中聞法精進。東勢環保站還有夜間環保,接引上班族的年輕志工投入,為大地付出。

隨著社會結構改變與需求,具體落實政府與民間合作更有系統,2020年7月22日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與張麗善縣長在雲林縣政府共同簽訂「合作共善備忘錄」。期待攜手合作,慈善共享;打造雲林成為幸福、健康、永續的宜居城市。

期望活化道場空間、培育人才、人間菩薩大招生。2021年4月26日雲林聯絡處成立志玄文教基金會,主要推手之一的志工楊秀麗,也是雲林第一任文宣組長、第一位司儀,慈濟第二屆茶道認證師資,長期在慈濟社教茶道任課,運用上人的法落實禮儀與美感,致力人間菩薩大招生。

上人從臺灣花蓮出發,大愛足跡片及全球一百二十二個國家、地區,帶領慈濟人走過五十五年;雲林慈濟志工步步踏實,感念上人開創慈濟世界,用不間斷的愛淨化人心,在周年慶以虔誠的心為臺灣、全球祈平安、祈願慈濟志業無疆。

圖左 :大林慈院醫護人員到大愛農場來收割,志工賴秋約(左三)為賴俊良副院長解說稻作情況。(吳郁宣提供)[攝影者:吳郁宣]
圖右 :雲林香積第一顆種子程美娘,在921地震時,負責發落煮熱食工作、管理救災物資,是大家心目中的大桶箍。(圖片提供:張惟琤)[攝影者:張惟琤]

圖左 :雲林聯絡處啟用,是大喜事,每位志工都很欣喜有自己的家,煮湯圓起家。[攝影者:張萬]
圖右 :位在斗南鎮新生二路178號的雲林聯絡處,啟用時,上人親自來祝福。志工陳春菊在旁隨師。[攝影者:張萬]

圖左 :早期,雲林受證的志工不多,志工程宗熙一直希望辦好慈濟列車,接引更多會眾加入慈濟行菩薩道。(圖片提供:程宗熙)[攝影者:程宗熙]
圖右 :七十三歲的志工郭輝龍(左)與妻子都是長照班學員。因為他認識經營造紙業的周老闆,而促成慈濟基金會購得雲林聯絡處用地。[攝影者:張如容]

圖左 :志工陳來與邱豊珍,夫妻倆參加朝山後,利用時間靜心念佛。他們於1995年,提供斗六市「阿來傢俱行」二樓,成立「雲林共修處」。[攝影者:張如容]
圖右 :紙工廠破舊不堪,從2002年2月起,志工開始費一番功夫修建,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將廢紙廠變成道場。[攝影者:張萬]
圖左 :陳來將二樓無償提供慈濟使用,成為志工拜經、聯誼的道場,是雲林慈濟人共修的第一個地方。(圖片提供:簡麗娟)[攝影者:簡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