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雲林 從「安美」到「人醫」 愛心大串連

從「安美」到「人醫」 愛心大串連

E-mail 列印
「阿祖,他們來了。」吳陳阿嬤的三位幼小曾孫,見慈濟志工及穿著白袍的大醫王,走入庭院時,快樂的又跳又叫。

雀躍地跑向坐在屋簷下,也在等待志工前來的曾祖母。原來他們已等待兩個月,終於在11月19日等到雲 林區人醫會及志工的到來。

◎喪四子之痛 志工不捨

2023年疫情逐漸趨緩,闊別近兩年的「安美專案」重新啟動,8月30日虎尾志工進行家訪場勘,對象是虎尾鎮穎川里社區獨居年長者及慈濟法親,9月19日為高齡的獨居長者,安裝扶手及提供專門的沐浴椅,降低長者跌倒的風險,減少意外的發生。

九十歲的吳陳阿嬤是「安美專案」提報的個案之一,有高血壓、高血糖,行動較為遲緩。先生往生十年,育有四兒一女,四位子女相繼往生,只剩小兒子在外做散工。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悲傷如影隨形,沉甸甸的壓在阿嬤的心上,雖言語沒有表達,眉宇間總露出些許的憂傷。原本應該兒孫滿堂的阿嬤,卻無子女守候在旁,幸有三兒子的好友劉先生照顧,假日孫子及曾孫偶爾也會回來看她。

「好朋友要往生前,我有答應,會好好照顧他的母親,讓他可以安心地離開。」劉先生說。

時間飛逝,一晃眼,竟然過了十一年,如同母親般的照顧,每天打點三餐,醫藥費、伙食費,都由劉先生支出,無怨無悔,過著簡樸安逸的生活。九月份,阿嬤不甚跌倒,撞到冰箱,還好有劉先生及時發現照料。

經農會小組長陳信雄提報,「安美專案」幫阿嬤在浴室安裝扶手及沐浴椅,讓阿嬤洗澡、如廁,有扶手支撐,較為安全。志工陳惠卿說:「不捨阿嬤已九十歲,走路需拄著拐杖,看醫生更是不便,因此提報給人醫會團隊,每個月前來一次義診。」

原本預計十月安排人醫往診,由於當天個案太多,醫師在面對每個個案都非常用心問診及關懷,因而無法在中午以前看完所有的個案,讓阿嬤及曾孫們期待有些落空。

因此11月19日上午八點多,三位年幼的孩童,一看到志工及大醫王前來看曾祖母,都露出開心的笑容,家中頓時變得非常熱鬧。

◎期待下個月 人醫再相會

人醫會負責虎尾動線的大醫王是大林慈院、斗六慈院的中醫師何怡慧,立刻上前和阿嬤及孩童們簡單寒暄,並幫阿嬤把脈。何醫師親切地跟阿嬤說:「阿嬤,你的心臟比較無力、胃腸、筋骨不好,我幫你開養筋骨、養心臟、顧眼睛的中藥。」

並提醒阿嬤,「要起來多走路散步,常坐著,腳會退化,平時要將腳舉起來伸直,練腳力,才不會退化太快。」

在飲食方面也特別叮嚀劉先生,「阿嬤一天需要兩顆蛋、豆漿或三百CC的牛奶以及攝取不同的食物,才不會營養不足。」並提醒他,阿嬤心理的悲傷大於肉體的痛,支持她活下去,是這一群孫子們。

劉先生點頭答應,並謝謝慈濟志工及人醫會的醫生、護理師,撥空前來幫阿嬤看診及關懷。

離開前,何怡慧醫師及志工鄭麗昭、吳茂坤,跟三位年幼的孩子話家常,請他們有空要常回來跟曾祖母說話,多陪伴,才能給這個家帶來歡樂。

「你們三個跟阿祖祝福。」

「祝阿祖快快樂樂,身體健康,不用煩惱我們,阿祖要加油!」

吳陳阿嬤聽了三位曾孫,充滿活力的祝福,終於露出難得的笑容。

在笑聲中,志工揮別這一家人,「我們下個月會再來,再見。」

「再見。」望著志工離去的背影,阿嬤全家,期待下個月與志工及大醫王再度相會。

◎不復建的老兒子 雙親擔憂

接著,志工一群人,繞進穎川里迂迴的小巷,來到第二個個案,遠遠的就看見八十多歲的柯媽媽,已在家門的庭院等候。柯爸爸、柯媽媽也是「安美專案」提報的個案。

柯媽媽以前曾經脊椎受傷,走路要靠柺杖或是扶著牆壁,有支撐才能走路。八十八歲的柯爸爸,身體還算硬朗,只是有些許的駝背。最令兩老擔心的是六十三歲已離婚的兒子柯先生,十年前髖關節手術,回家和爸媽同住,不喜做復健,導致行動不便,左腳無力,需要輔助器才能行走。

住在臺北,從事美髮的女兒柯女士,因擔心雙親的安危,故辭掉工作,回到故鄉,肩負起照顧全家的重任。為了讓雙親及哥哥行動方便,已先自行在衛浴安裝好扶手。

經提報,志工輔助其不足,特別在走道安裝加長型扶手、沐浴椅及最新的床邊起身器,讓柯爸爸、柯媽媽、柯先生行走更便利,降低跌倒的風險。

安裝後,志工陳惠卿、吳茂坤察覺,柯先生若不做復健,左腳會愈來愈無力,又不喜外出活動,擔心隨著年齡增長,退化得更快,因此提報給人醫會前來看診,10月21日圓滿第一次看診。

◎大醫王耐心指導 頑石點頭

何怡慧中醫師10月前來關懷看診,清楚柯家的狀況,看到在庭院等待的柯媽媽,馬上拿起身旁的椅子,坐下來和她話家常,並教她每天腳要做運動。

「左腳舉高,放平,數12345。好,放下,左右腳要各做十次。腳會酸就是要練腳力,要常訓練,走路才會很穩。」

「謝謝!謝謝!現在還是要拄著拐杖,要不然沒有辦法走。」柯媽媽說。

「慢慢來,每天做,就會愈來愈進步。」何怡慧醫師鼓勵柯媽媽多練習。

隨後,進到屋內,指導不喜歡做復健的柯先生。何醫師將靠在牆上的「腋下拐杖」顛倒放,拿給柯先生,請他將較為無力的左腳踩在拐杖上,然後用雙手的力量,將拐杖及左腳一同舉高。

柯先生才剛拉高一些,因腳痛而顯得有點不悅,竟直接將拐杖拿起,靠牆放著。嘴巴雖不語,卻用行動表達不想做的意願。

只見何醫師非常有耐心地,彎下腰,拉著他的左小腿說:「如果你不練習,腳筋會全部繃緊,為了你的腳,你要拉筋,做這個復健。」

說著,又拿起牆邊的拐杖,再度重複剛才的動作,協助他拉筋。

最後,柯先生因拉筋會痛,仍然將拐杖放回牆壁。

何怡慧醫師於是改教他簡單的方式,先行示範,轉動腳踝給他看。並請赤腳的柯先生,穿上鞋子,卻被拒絕,因他不喜歡穿鞋。

「不穿鞋子,你要穿襪子,若不穿,腳有寒氣,身體也會受寒。」何怡慧醫師如師亦如母,耐心地向他說明。

此時,柯先生,知道醫生為他著想,雖赤腳,竟也乖乖地跟著轉動兩隻腳的腳踝。

說著,何醫師又將靠牆的拐杖拿起來,再度請他拉筋。

「你拉多少,算多少,拉到你可以的極限,十秒也好,123…10,很好。就是這樣,好,放下休息,再一次。」

皇天不負苦心人,在何醫師耐心指導下,柯先生這塊頑石,終於點頭。

「只要好好練習,你一定可以正常走,是有機會的,加油!人生是要自己去創造努力,可以出門四處跑,才有快樂的人生啊!」何醫師再次鼓勵柯先生,並囑咐要按時服藥。

◎自己做榜樣 才能帶動別人

離開前,何醫師提醒柯媽媽做腳的運動時,請兒子一起做。

「媽媽做榜樣給他看,帶著兒子一起做,不然他沒有勇氣做自己,也沒有勇氣想要讓自己站起來。」

柯媽媽答應。柯爸爸剛好從外面回來,何醫師再度坐下,不厭其煩的教柯爸爸腳的運動。

女兒柯女士看到志工及大醫王,一路來,對他們家的關心及照顧,銘感五內,「真的非常謝謝你們的幫助,我會多多鼓勵哥哥做復健,也會請爸媽跟著一起做,謝謝!」

看完這兩個個案後,何醫師分享,「來人醫會,學到如何讓自己健康、快樂幸福,自己做榜樣去帶動別人,互相關懷是一種良性的互動,在人醫會看到社會這麼多的故事,教會自己也教會別人。」

志工吳茂坤感恩「安美專案」協助找到不被社會關注的家庭,發現許多需要關愛的人。透過「人醫會」將愛串聯,把美善、慈悲擴及到沒有血緣的人,體現「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濟精神,讓社會充滿溫暖,人間更加和諧美好。

圖左 :何怡慧醫師指導柯媽媽,每天要練習腳的運動,每天做,就會愈來愈進步。[攝影者:陳宏宜]
圖右 :劉先生(左一)代友照顧其母,已有十一年,如同自己母親般的陪伴,無怨無悔。志工鄭麗昭(右一)、護理師鄧詩怡,詢問劉先生阿嬤的身體狀況及家庭背景。[攝影者:李玉如]

圖左 :九十歲的吳陳阿嬤是安美專案提報的個案。志工吳茂坤表示,安裝扶手及提供專門的沐浴椅,降低跌倒的風險,減少意外的發生。[攝影者:李玉如]
圖右 :不喜歡做復健的柯先生,在何怡慧醫師耐心的指導下,頑石終於點頭。[攝影者:李玉如]

圖左 :志工輔助其不足,特別在走道安裝加長型扶手,讓柯爸爸、柯媽媽、柯先生行走更便利,降低跌倒的風險。[攝影者:陳惠卿]
圖右 :女兒柯女士(右一)看到志工陳惠卿(右二)、吳茂坤(左二),安美專案到家中場勘,感恩志工的關心及照顧,銘感五內。[攝影者:李玉如]

圖左 :2023年10月15日人醫往診,首次到安美專案提報的個案柯先生家中義診。[攝影者:陳宏宜]
圖右 :志工要離開時,柯爸爸剛好從外面回來,何怡慧醫師仍不厭其煩的教柯爸爸腳的運動。[攝影者:李玉如]
圖左 :2023年9月19日安美施作,志工楊智欽、陳惠卿、社工張育慈,負責為穎川里社區獨居年長者安裝扶手,讓長者行走時有依靠。[攝影者:李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