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9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雲林 雲林大精進日共修 導讀培養覺知力

雲林大精進日共修 導讀培養覺知力

E-mail 列印
2024年6月2日是雲林靜思弟子內修慧命的重要日子,正逢強陣雨天氣,時而滂沱大雨,仍有二百三十位慈濟志工來到雲林聯絡處安住在講堂內,進行一天的「慈濟委員慈誠大精進」。

雨聲劈哩啪啦,降溫了大地的炙 熱,共修中,多了大自然的伴奏聲,下午一堂《靜思法髓妙蓮華》導讀,每三個月一次,由來自花蓮靜思精舍的德俱師父帶領。大家用心聆聽,以薰法的精神一起共修。

◎求法修行 虔誠一念心

在一小時的短時間內,德俱師父讓大家知道經文中的大意及內容。從「人」因愚痴、無知而造作今生種種惑業講起。他希望大家能了解求法的心就在恭敬虔誠的一念心,並強調「法」是無處不在的。

德俱師父比喻有時候會聽到不一定是有修行者所說的話;這就不在於哪個人對你說了哪些話。而是要能以「求法」的態度,用心去觀察人事物,因為每一細微處都有法,所以每個人的心門都要打開,才能心包太虛。

「上人講述《靜思法髓妙蓮華》都有出版書籍,相信大家很精進都會閱讀。」導讀之前,德俱師父表示時間有限,沒辦法很深入〈譬喻品三〉,只是複習法繹做重點提示,也是接續三月的導讀,這次一起回憶第八章、第九章。(本文,謹述第八章導讀內容)。

一開始,德俱師父特別說到慈濟世界,是要走入人群,在人群中修行,人群中處處都是法,還要時時用心「靜思惟」。然後,他帶大家恭讀一段「世間不淨地」經文:
意有未盡再詳述,堪忍世間難立足;雜穢充遍多蔽障,處處頹危不牢固。
禽鳥惡獸諸鬼神,偏邪苦惱總纏縛;火勢威逼皆惶恐,宅中無主難自出。

「上人常說人人本具佛性、覺性,因為往昔種種無明覆蓋自性,一時障蔽了,要用心找到主人,人人都是心宅中的主人。」德俱師父導入經文與上人開示,再次提醒大家只要用心就能找到心宅中的主人。

經云:「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德俱師父感嘆眾生因癡迷,無有智慧不知覺,因不驚怖不生厭,不知苦不求解脫。他以問答的方式呼應解說,「是否因癡迷而無智慧、而不知覺呢?」法能讓我們思惟生活中的所作所為。佛陀時代,佛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佛弟子一聽而證果,因為有用心思惟法繹及身心的真理。

◎要有覺知 安處在法中

「星體世界,成住壞空;色體萬物,無常變化;心理空幻,生住異滅;聖凡人間,禍福唯心。」、「無明惑業,感後有;諸法蘊行,無常住;妄想作業,撥無因果;如是癡覺,念念不住。」大家靜心恭讀這兩則上人的手札時,眼睛都很專注於字幕。

看上人開示,會聽到上人說宇宙間的「三理四相」。物理有「成、住、壞、空」;生理有「生、老、病、死」;心理有「生、住、異、滅」。宇宙的物理會起變化,人的生理、心理也會變化。

「三理四相不斷循環、無常的變化,要如何安處在法之中?」德俱師父問了之後,說:「若能把心定下來,做該做的事情,要有覺知,這樣的生活境界要成就菩薩就不困難。」

一念心起,差毫釐失千里,是福是禍?只在一念間。德俱師父要大家顧好一念心,聖凡人間的禍福,唯心造,雖心理有「生、住、異、滅」的變化,但「心」也是覺性、佛性的本體。

若心定不下來,遇到境界、踢到鐵板,就說不要做了,這就是凡夫的心。德俱師父又問:「要如何不受影響?」就從經文可體會、了解;唯有,要學習「心」開闊,像虛空一樣才能包容一切,常懷感恩,才能警惕。

放寬心,就是將個人的事看得小,將天下事看得大,在人群中默默耕耘,不計較!有時候自己障礙到別人,有時候彼此讓人起心動念,讓人退道心,都要趕緊警覺,起懺悔。這樣自能增長自己的道業,所以要顧好一念心。

◎持戒定慧 相續初發心

要成為聖人或當凡夫?都在於自己一念心。有發心要造福、行菩薩道,就不要受到外在境界的影響、誘惑,只要起心動念就會差毫釐。心是生生滅滅,一念初心如何相續?甚麼是修行的目標?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是最基礎。

德俱師父說「戒」是做人的準則與規矩,都要守好,身為佛弟子對於佛陀的教戒,更要深入了解,有深入,心自能定,能防非止惡,防雜念起、防偏差錯誤。「定」就是守好做人的準則與規矩,心自能很安定,能淡化世俗的疑惑,用清淨心耕耘人生的每當下,讓智慧成長。

「上人告訴我們要成長戒定慧也要深入人群,在人群中才有增長的因緣。希望大家互相助緣,要很珍惜。」在人群中可以反觀自己的不足,勤修戒定慧才能熄滅貪瞋癡,「戒定慧」的成就,是學佛的目標。

談到戒定慧,德俱師父言簡意賅《佛遺教經》佛陀在臨涅槃前對弟子的最後教誡。佛即將入滅之前,阿難尊者問:「佛陀滅度後,我們將尊誰為師呢?」佛陀回答:「當以『戒』為師。」

阿難尊者又問:「要如何安住?」佛陀說:「依『四念處』為住。」四念處,即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身、受、心、法」四種觀想修行入門之處,也是安住的地方。

四念處的經文簡短清楚,在人群中從四念處深入四個觀,觀自己的「身、受、心、法」,這就是佛陀所制定的「以戒為師」,亦即「以法為師」。

◎添增佛性 可減少無明

在第八章,德俱師父言及另一個重點,「眾生無明,各相殘害」。這句話所謂的「眾生」不只是外在的眾生,也有內心的眾生。其實內心的眾生非常多,心念生生滅滅,天天在善惡拔河、對錯糾纏。

眾生因無明互相殘害,人間就是一部大藏經,就是無量的妙法蓮華經,大家深入法繹之後,就能慢慢了解眾生的苦,苦在哪裡?為何要眾生無邊誓願度。

眾生、眾生,是「眾」因緣所生,要深入觀察種種因緣。「上人說,無明惑業,感後有。」德俱師父殷殷提醒:「無始劫來的無明惑業,感應我們這一生、這一期的生命,甚至無量的未來,因為惑業循環不斷,起惑造業就感應──後有。」

導讀到「諸法蘊行,無常住。」德俱師父問:「為何會起無明?」又接著說:「就是法沒入心。」當投入慈濟之後,學到上人的教導,觀念會愈來愈清楚、清明;了解了,就能慢慢增添一分佛性、減少一分無明,天天用心感受,天天得法喜。

經文云:「妄想作業,撥無因果;如是癡覺,念念不住。」經文告訴大家要去除無明起覺性;而妄想,想入非非,會讓人起行動去造業;為了執著小我,忘了因緣果報,無法體會大我,這就是妄想作為。撥無因果,前因感後果,不斷循環,就會如影隨行。

◎依教奉行 一分覺悟心

對外在境界,自己起甚麼心、動甚麼念?德俱師父希望大家盡自己的責任去明白、了解。當無明覆蓋身心的時候,會隨外界牽引而不自知,有時候說了不該說的話、有時候做了不該做的事,這表示心中還有「無明」。

走入慈濟行菩薩道,就要有一分覺悟,要成為「覺有情」,有一分的覺悟就有一分的清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了靈明的覺性,就不會由不得自己再去造作。身及外在的一切是有形的色,色會變化,「成住壞空」都是陷阱,了解法,法入心就能夠迴避。

一小時的導讀轉眼就過,外面的大雨洗淨大地,內在共修的法水潤養乾涸的心田。無論第八章或第九章,德俱師父語意很清楚,希望人人守好五戒、力行十善,這是人倫的最基本,只要得一法,遠離無明,更要天天如理思惟,棄小就大、回小向大,發大心立大願,依教奉行。

圖左 :德俱師父導讀時,告訴大家要能以「求法」的態度,用心去觀察人事物,因為每細微處都有法,所以每個人的心門都要打開,才能心包太虛。[攝影者:張萬]
圖右 :共有二百三十位參加大精進,恭敬聆聽德俱師父導讀經文,解說四念處,是「身、受、心、法」四種觀想修行入門之處,也是安住的地方。[攝影者:張萬]

圖左 :大精進日上午,雲林與花蓮本會視訊連線,安排一甲子無量義法髓頌的雲林種子演繹。[攝影者:張萬]
圖右 :課程多元活潑,安排「樸心八段錦」讓大家舒展身心。講師邱奕煥教大家暖身動作。[攝影者:張萬]

圖左 :彈性選課,還有多肉植物植栽,站在台前的講師郭芷安說明種植的步驟與方法。[攝影者:張萬]
圖右 :許多女眾志對於多肉植物植栽很有興趣,每一盆都是自己動手完成,再帶回家照顧,可賞心悅目。[攝影者:張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