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雲林 浴火重生 從七專變專門做慈濟

浴火重生 從七專變專門做慈濟

E-mail 列印
「真正高興的見到你,滿心歡喜的歡迎你…… 我們歡迎你。」慈濟志工列隊唱著歡迎歌,迎接12月29日於雲林斗六高中舉辦歲末祝福前來參與的鄉親。

「簡樸增長慈悲心,真善涵養智慧愛。」醒目標語在入口處站立著,希望啟發人人心中那份悲心及善念,「叮咚!叮咚!」陸續到場會眾將日存的竹筒倒入甕裏,發出的銅鈑聲此起比 落,增添了溫馨與愛的氛圍。滴水成河,粒米成籮,人人發揮愛心將所認養之竹筒帶回,匯聚小愛能擴大愛,救拔苦難人。



精舍師父引領唱誦佛號聲中,帶大家進入莊嚴的會場,也帶來證嚴上人的祝福,並播放2012年慈濟大藏經。 上人開示:「『生命因利他而豐富』,我們生在地球,要感恩,全球 苦難人偏多,有天災受難,有氣候、貧病受難,我們要居安思危,提起同理心。並把心調和,從生活中推動素食,素食節能減碳,將慈悲的愛擴大到大愛。」

◎改往並修來 為善植福信願行

活動中安排詼諧環保志工的話劇及上台見證分享人生歷程。從事佛像雕刻的林萬成,提起過去惡習,他以懺悔口吻說:「別人會抽煙、喝酒、嚼檳榔等五專,我比他們多兩專,那兩專 就是打老婆及小孩。」

萬成於年青意氣風發時,因為應酬檳榔和抽煙每月高達約四萬元,過著荒唐揮霍的人生。但也曾對生命感到絕望,自殺過兩次,所幸被鄰居的慈濟志工王桃發現將他從鬼門關救回來。

後來成為慈濟會員,由於目睹王桃及同修林義發做慈濟的法喜和人品的轉變、及受大愛電視台的影響,讓他想踏入慈濟,並主動請義發邀約參與,從此投入環保,於社區幫忙載送資源 回收。

原本患有糖尿病的萬成,做環保後身體反而更健康,因為付出無所求,精神無負擔感覺更輕鬆,所以身體變好了。他高興說:「做環保沒煩腦,身體好。」

除了做環保外,他也會參與社區公祭、助念、訪視等等,還會把握因緣到大林慈濟醫院當醫療志工,在做醫療志工期間,看見病苦覺得自己很幸運很幸福,體悟見苦知福及珍惜生命。

林萬成改往並修來,接觸慈濟後他已經將酒、檳榔、抽煙及賭搏等惡習戒除,並參加培訓於今年受證。現在的萬成是浴火重生,為善植福信願行,由七專變專門做慈濟,過一個全新正 常快樂不一樣的人生。

◎竹筒歲月 校園灑愛

多次來參加歲末祝福的斗六國中陳煌銘校長表示,每次的感受都不同,一次比一次強烈,因為參與後可以讓心靈更平靜,工作和生活更踏實。陳校長說:「很敬佩證嚴上人及所有慈濟 人發揮愛心及善念善行的大愛精神,積極推動慈濟的四大志業,讓社會更溫馨世界更祥和。」

他很感恩今年3月份慈濟以真誠的心,在斗六國中困難時以科技現代化的建材,協助援建八間組合臨時教室,建構一個安全教學環境,讓教學無後顧之憂,學生家長、訪客或到校訪問 的校長也都讚歎不已。

陳校長在臨時組合教室啟用時也認養三十個竹筒,在校園推動竹筒歲月,由自己本身做起,帶動辦公室各單位主管,且在各班級教室置放竹筒,啟發學生善念,讓他們懂得點滴小錢也 能行善,感受慈濟的精神發揚在校園裏。

在校長積極推動下,成果豐碩,三個月後竹筒已回娘家二十六個,12月28日再度回來四個。校長也祈願將來於校園辦愛灑,並邀約慈濟志工帶動大愛精神及善念在校園裏散播。

◎善念從小扎根

在志工陳春菊引介下,賴蓋源攜家帶眷全家多次參加歲末祝福,今年在慈濟大藏經影片中看到世界各地災難頻傳,感受到世間的無常,覺得自己很幸福,所以要懂得知福惜福再造福。

蓋源說:以前總覺得只要照顧好自己就可以,接觸慈濟後發現慈濟人將愛與善發揮散播至全球,看到慈濟從小地方發展到大地方,真是不可思議。為愛護地球,今後要從環保做起,外 出攜帶環保碗筷,不再製造垃圾。

他們把竹筒歲月落實於生活中,在爸爸的陪伴下,兒子會把零錢投入竹筒裡,從小灌輸善念,以自己微小的力量也可以幫助別人,在小小動作及心念,無形中也對小菩薩慢慢有潛移默 化的效果。

兩場歲末祝福共有一千兩百五十三位社區會眾蒞臨,並一一上台接受德佩師父及德寅師父發予福慧紅包,接受 上人的祝福,祈願新的一年大家時時平安,日日吉祥,邁向福慧平安 年。

圖左 : 林萬成(左)改往並修來,接觸慈濟後他戒掉酒、檳榔、抽煙及賭搏等惡息。現在是浴火重生,為善植福信願行,由七專變專門做慈濟,過一個全新正常快樂不一樣的人生。[攝影者:林炳宏]
圖右 : 「簡樸增長慈悲心,真善涵養智慧愛。」希望啟發人人心中那份悲心及善念,發揮愛心將所認養之竹筒歲月回娘家,滴水成河,粒米成籮,匯聚小愛擴大愛,救拔苦難人。[攝影者:林榮興]

圖左 : 在精舍師父帶領下 全場唱頌佛號聲 進入莊嚴感恩會。[攝影者:林炳宏]
圖右 : 德寅師父發放福慧紅包,帶來 上人的祝福。[攝影者:廖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