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防災 一個考試外的心靈春天

防災 一個考試外的心靈春天

E-mail 列印
春分剛過,日夜均半,天氣和煦。由慈濟慈善基金會和高雄市政府攜手合作,於2024年3月23、24兩天,假高雄靜思堂,舉辦「第二十五期防災士培訓」課程。

一百位學員(分成兩班)、三十位志工、七位講師(其 中兩位助理),共同完滿這次的「防災士」培訓任務,為臺灣的防災工作,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

開訓的第一天,真是因緣殊勝――初階的「防災士培訓」與進階的「防災士增加慈善力」,同時在高雄靜思堂展開。共同建構起一條莫忘初衷、續愛社區的防災網絡。

只是,一百位學員培訓的地點,係分別在和敬廳與220講堂上課;而六百多位防災士,增加慈善力的工作坊,則是在國際會議廳舉行。

◎毅力 從歷史人物借鑑

清代吳敬梓所撰寫的《儒林外史》,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 借名流隱括全文〉,提及元朝大畫家王冕,最擅長畫荷花,許多人為了要獲得他所畫的荷花,不辭辛苦地從老遠的地方趕來。

王冕七歲喪父,由於家庭貧困,十歲時白天替人放牛,晚上自己自修。彈指之間,過了三四年……

那日,正是黃梅時候,天氣煩躁。王冕放牛倦了,在綠草地上坐著。須臾,濃雲密布,一陣大雨過了。那黑雲邊上鑲著白雲,漸漸散去,透出一派日光來,照耀得滿湖通紅。湖邊上山,青一塊,紫一塊,綠一塊。樹枝上都像水洗過一番的,尤其綠得可愛。湖裡有十來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葉上水珠滾來滾去。

王冕看了一回,心裡想道:「古人說『人在畫圖中』,其實不錯。可惜我這裡沒有一個畫工,把這荷花畫他幾枝,也覺有趣。」又心裡想道:「天下哪有個學不會的事,我何不自畫它幾枝?」

自此,聚的錢不買書了,託人向城裡買些胭脂鉛粉之類,學畫荷花。初時畫得不好,畫到三個月之後,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只多著一張紙,就像是湖裡長的;又像纔從湖裡摘下來,貼在紙上的。到了十七八歲,不在秦家了,每日畫幾筆畫,讀古人的詩文,漸漸不愁衣食,母親心裡歡喜……

這就是「王冕畫荷」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耳熟能詳。這故事中,透露一個重要且值得省思的課題――任何一個專家,都是由「不會」變成「會」的;而專家之所以能成為專家,就在於「他比常人花了更多的時間去學習」。

王冕,並不是天生就會畫荷花,而是長時期不停地畫,畫得不好再畫,一直畫到像似為止的。

◎開營 在無限期許中徜徉

面對氣候緊急時代來臨,導致災害類型複雜化,防災教育乃成了自助助人的最好方法。截至目前,慈濟基金會所培訓的防災人數已達八千三百一十四人,其中,有三千九百六十八人為慈濟志工。

第二十五期的培訓課程,為期兩天、十五個小時,內容包括社區防災工作推動與運作、基礎急救訓練、資訊掌握、防災計畫實作與驗證等十一項課程。

誠如慈發處呂芳川主任,針對「防災士入社區增加慈善力」的意涵所言,專案將為慈濟慈善志業,建構防災士入社區三項基本工作中更穩健的基石,包括提升居民的防災意識與觀念,而在如何建立脆弱人口關懷網絡與發掘社區危險因子上面,更添助力。

開營時,高雄市消防局王志平局長也說,防災士是為了培育更多的人才,在政府防災救災資源有限情況下,可以深根民眾自助互助觀念,一起來守護家園,自救與互救,為未來的防災做準備,將災難降低到最小化。

慈濟高雄災害應變中心召集人潘機利師兄表示,慈濟各地的靜思堂,平時是生活學習活動的場域,在天然災害侵襲時期,就會即時轉化啟動防救災的機制。他也以三年前的高雄「城中城」大火為例,強調「防災優於救災」的重要性。

兩個班級合併,在開營的最後階段,留下了一張全體學員與志工的大合照,成為「第二十五期防災士培訓」的歷史見證。至於每個人的防災士證照相片,則係利用中午時分,分成兩班兩組,在和敬廳後頭,分別由周幸弘、陳昌民兩位慈濟影像志工,以專業的角度和技術來拍照了。

衷心期盼,這一百位學員,能確實、扎實地學習基礎急救、自救、救人的知識及方法,讓未來的每一位防災士,皆可適時發揮搶救生命及降低傷害的專業技能。

◎防災 理念與實務解析

今天的課程性質,有著上下午之別。基本上,上午偏向理論和實務的解析;下午則是訓練、實作與驗證(術科測驗)。

「防災士」的貢獻領域通常在自助及互助兩大部分,講師賴世寶就「我國近年災害經驗及災害特性」做詳細講述。

賴世寶以詼諧的譬喻跟大家說,千萬不要以為看到小落石,以為猴子丟石頭,這有能意味著土石流的來臨,小落石的背後可能就是大落石。在颱風與地震頻傳的臺灣,人人必須對於災害有著基本認識;而現今工務單位,也會使用即時影像(CCTV)來監控,也有氣候專家的進駐,無不希望將災害儘量降至最低。

「社區防災工作推動與運作」課程,講師黃麗香分享說:「所有的學習是為了助人,防災士的訓練結束以後,可以落實在社區防災,讓鄰里社區更安全。」防災士的角色職責,乃是推動「自助、互助、協作」三大原則。

黃麗香講師提到當年佳冬鄉的救災工作,每天必須發放兩千個便當。如何透過這「自助、互助、協作」三大原則達到目標,以及如何以發揮同理心,在救災現場發揮慈悲的力量,類皆考驗著每個人。終究,慈悲也是需要有智慧的。

上午的最後一堂課,講師黃麗香教導學員,善用科技,判讀資訊;而她也特別提及,在救災現場,須評估自己的量能,建立平順與平穩的情緒。


負責慈濟基金會防災士培訓工作的講師吳致鈞,希望藉由這兩天的課程,可以去導正學員防救災知識的概念。結合慈濟慈善工作,希望將這些知識傳達給一些弱勢的居民,讓他們在未來的生活裡面,可以多一份保障和安全。

吳致鈞曾經在搭火車時遇到地震,讓他種下對防災觀念的重視;兩年前,投入基金會防災士的培訓工作。他有感於慈濟慈悲科技的研發,以及防災士如何落實社區的重要性,所以今年特地投考社工所就讀,期盼可以落實防災士「自助與助人」的精神,讓慈善與弱勢結合,守護自己的家園。

「資訊掌握、運用與社區防災計畫」課程,講師鄭琬宣,希望傳達給學員的是――「資訊的取得,要如何正確和有效,還要善加的去利用它;以及如何讓自己在危險當中自保,求得安全。」

而這些課程,僅能算是一個初步防災認知的開端而已,下午的課程,則將進一步導引學員,進入另一個實作的領域範疇……

◎實作 不同風光一樣用心

下午的訓練、實作與驗證(術科測驗)課程,兩個班級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它係與明天上午的課程交替授課的。

「防災計畫實作與驗證」課程,在220講堂的第二班,講師為鄭琬宣。她以分組方式,進行社區避難收容所的開設實作。而這,也是防災士「協作」的重要一環。

小組進行避難收容場,所開設整理造冊後,在各弱勢族群照顧與醫療特殊需求上,與民間團體組織與公部門,建立協作關係,提供協助依據。

職業、信仰、飲食、生活或特殊需求,一一建立造冊;病例「兒童雷特症」從小組分享報告中,被提出特殊醫療照護需求。除此之外,尚有糖尿病、高血壓、孕婦等,必須特別注意。

在有限時間、資源下,學員發揮集體智慧與力量,經過溝通、共識、與行動,分組報告社區避難收容所開設規劃與配置,架起公、私機構之間的橋樑。

在和敬廳的第一班,「基礎急救訓練及實作」課程中,來自高雄市消防局何信育教官,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向學員分享民眾版CPR操作步驟,包含基本的急救技術與包紮技巧。

實作課程內容,包括CPR(心肺復甦術)、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以及簡易的止血和包紮技巧。而三角巾的包紮,係兩兩練習,從生澀到熟練,學員的臉上,露出滿滿的成就感。

在「復甦安妮」模型上,學員努力地按壓著,希望能夠將所學技能運用於實際場景,挽救更多的生命。在過程中,講師融入易記的口訣――「叫、叫、壓、電」,以便於實際施救時使用。

在救災的過程中,若有越多人懂得急救知識,進而減輕災害造成的生命損失,是相當值得的。

◎迴響 來自心底的共鳴

「噹――」,突然國家級警報響起,這時候,看到有一位學員,立即做了「趴下、掩護、穩住」的動作。原來,她就是來自左營的義消陳相伶。

陳相伶曾經在靜思堂擔任過疫苗服務的工作,今天則是來參加防災士的研習。有EMI1執照的她,早在幾年前,就曾報名過幾次防災士的研習,今年終於成功獲得錄取。

陳相伶謙虛地說,「趴下、掩護、穩住」這個動作,是在救災中非常基本的。今天,只有他做這個動作,反而讓他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但是她也強調,「這些動作如果常常應用,身體就會成為慣性了。」

鳳山區的青年志工陳維延,分享自己曾經叛逆過頭。當阿嬤走的時候,他有所覺悟,想要讓她可以放心,所以參加了慈濟的培訓和訪視工作。從做中,他體會到付出的快樂。如果遇到災難,他知道如何去應對,了解到自助才可以互助,能夠分享給更多的人。

來自鳥松區的許玉英,是慈濟志工也是退休老師。在今天課程中,她了解到,歷史上發生災害救援種類,分為「自助七、他助二、公助一」。救災絕大的比例,乃是「自助」加上「他助」,占了90%,都是靠民間的自己;而且,假如又遇到公部門也受災,就連那10%都沒有了。沒靠大眾的力量,一定會延遲救災工作的。

許玉英表示,防災士以「自助、互助、協作」為原則, 在生活和工作上各個層面,協助身邊的人加強防災準備及應變措施,以減少災害損失的人,就是要從自己幫助自己開始,然後幫助別人,並落實社區。

◎精進 綿延迤邐勤奮不懈

防災士,係透過社區防災意識宣導、建立關懷聯繋網絡以及了解社區危險因子,利用三大因子,了解社區中的脆弱家庭、獨老、天然災害、或是複雜社區等;並且透過以和氣為單位,以團隊的力量,走入社區關懷據點,建立民眾的防災科普力。

目前慈濟的「安美計畫」專案,擴大結合訪視進入社區,關懷鄰里。基金會亦準備一系列的防災教育簡報,讓防災士們,可以利用現有的教育簡報,透過防災教育,更進一步貼近里民,展現慈悲力。

誠如高雄市消防局何信育教官所言,「雖然今天所學的急救技術,大家都已經過關,但明天可能馬上就會流失兩成左右了」。因此,他熱切期盼,「大家一定要持續精進,讓整個過程不會淡忘」;他更希望,以後學員如果有路過消防局(或消防分隊)時,也可以進來再度練習一下,讓這救人的記憶,能夠歷久而彌新。

因此,不論學習什麼,都應該具備這種勤奮不懈的精神。終究,成功總是屬於努力學習的人。晉朝大書法家王獻之,勤練書法「寫完一缸水」的故事,就是一個非常顯著的例證。而「防災」的理念與實際,又何嘗不是這樣……

圖左 :高雄市消防局局長王治平表示,防災士是為了培育更多的人才,在政府防災救災資源有限情況下,可以深根民眾自助互助觀念,一起來守護家園,自救與互救,為未來的防災做準備,將災難降低到最小化。[攝影者:王瑾]
圖右 :負責慈濟基金會防災士培訓工作的講師吳致鈞,希望藉由這兩天的課程,可以去導正學員防救災知識的概念,讓他們在未來的生活裡,可以多一份保障和安全。[攝影者:陳存金]

圖左 :身為義消的學員陳相伶(右二)分享說:「自己本身有救護證照,也在消防這個體系服務。學防災士這個證照,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幫助自己、也可以幫助別人。」[攝影者:王瑾]
圖右 :在「復甦安妮」模型上,學員陳維延(右)努力按壓著,希望能夠將所學技能運用於實際場景,挽救更多的生命。他曾經叛逆過頭,當阿嬤走的時候,他有所覺悟,所以參加了慈濟的培訓和訪視工作。[攝影者:王瑾]

圖左 :高雄市消防局何信育教官(左),示範為傷患止血、包紮固定的方式。他熱切期盼,大家一定要持續精進,讓整個過程不會淡忘。[攝影者:王瑾]
圖右 :在繃帶包紮練習操作中,來自雲林縣消防局的黃孟翔(中)走到學員身邊,仔細向他們講解繃帶包紮的小技巧。[攝影者:陳存金]

圖左 :具有國內、外賑災經驗的防災士講師賴世寶,分享2021年8月7日高雄山區大雨狂襲桃源區,暴漲溪水夾雜土石,造成明霸客露橋沖毀的情景。[攝影者:蔡緗羚]
圖右 :小組進行避難收容場所開設整理造冊後,在各弱勢族群照顧與醫療特殊需求上,與民間團體組織與公部門建立協作關係,提供協助依據。[攝影者:蔡緗羚]
圖左 :花蓮本會災防組劉秋伶組長,向工作坊學員進行建立關懷網絡的說明,以三大工作促成安美社區關懷網的實際操作。[攝影者: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