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食在「心」路

E-mail 列印
這是一場不一樣的人文真善美「實作」課,於4月7日的高雄靜思堂「2024年高雄人文真善美初階基礎課程」第二回合中,以「靜思堂之美」為主題,分成十三組別展開實作。

第一組的「香積」實作,雖然奉准提前於上 午十點先行展開,但還是已經有點遲到了。當一行七人(兩位錄影、四位文字、一位領隊),匆匆抵達一樓西側的「大寮」(廚房)時,香積志工已在長桌前,排成左右兩列,正在進行餐盒的打餐作業了。

還好,由於今天還有教聯會「講師培力」的第二天營隊活動,需要準備八桌的合菜佳餚,才因此讓錄影志工有拍攝烹飪區畫面的機會。

至於,今天香積任務的其他細節,除了現場的即席觀察之外,也僅能透過「閒談」的方式,逐漸拼湊出一些實景原貌了……

廚房裡,手中拿白色刮板的三民鼎金志工張春美,聲音宏亮,音速很快。身為和氣組長的她,說明今天要準備四百多人的食材,其中還包含教聯會的八桌菜。針對「煮飯」,她一來就想到志工裡,有誰用過大飯鍋又煮得好吃的人,就趕快把她找過來負責煮飯任務;然後,她才能再去安排香積的其餘部分。

張春美一邊說明,一邊仍快速地舞動白色小刮板,分秒必爭,刮起黏在大飯鍋邊的飯粒。更難得的是,刮飯鍋的刮刀,也是出自志工的創意――將塑膠片削成適當的斜度,刮起來才會順手,又能刮得很乾淨。她輕輕地表示,要惜福,這粒粒皆辛苦,而每一道菜餚,都得要經過許多位香積菩薩無私奉獻的手,裝載著滿滿愛心的。

張春美也提及了這群三民鼎金和氣的「妙齡」資深志工們,她們一大早,天甫破曉的清晨六點時分,就滿懷歡喜、腳步輕盈地來到慈濟香積廚房,為準備今天的供膳蔬食做準備。而在這群「妙齡」志工當中,還真有著一位師姊名叫「徐妙齡」的,她已是慈濟十九年的志工了。

徐妙齡說:令人垂涎的鮮色菜蔬和飄香米飯,雖然煮起來是個真功夫;但是,還得要有「備菜」的功夫才行。因為,整理起這些不同的菜蔬時,真得要熱情滿滿,否則很容易產生挫折感。

徐妙齡特地以今天的菜蔬「瓠瓜」為例,表面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它卻是最難下手的。因為瓠瓜皮很硬,刮都刮不動,很頑強。還好,人多好辦事,大家用心、用力,猶如接力賽一般,終於迎刃而解。

徐妙齡接著談及了黃澄鳳梨。鳳梨的表皮棘棘刺刺的,在市場購買可以靠老闆代勞,但在這香積廚房裡則只得仰賴志工,靠著完全不純熟的手藝,一個一個幫忙削掉表皮。而最為辛苦的,則是「多削一分果實變小,少削一分卻會刺口」,不是專業還真是難以拿捏。不過,大家都不怕難、不怕做,終究還是協力合作,用最好的心意,迎接最好的結果。

一粒米中,自有乾坤。古人說「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但在這裡,則是淘米、洗米聲,聲聲情郁濃。看到洗滌米水的三道工序之後,這靜置地上的三大盆乳白色澤的洗米水,從濃鬱到淡泊,清晰訴說著志工的用心。而這些資源再利用的洗米水,也成了清洗蔬菜雜質以及清除碗盤油膩的最佳素材。

一走入廚房裡,馬上就會讓人感受到一群香積菩薩的忙碌與專注。今天的香積團隊,要準備兩波餐食,ㄧ是一般的餐盒打餐,另ㄧ則是教聯會營隊的桌餐合菜。所以,香積菩薩們無不竭盡全力、相互補位,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做。

從一大早就來理菜、切菜、洗菜、整理食材,等著主廚下鍋,汗水沒有停過,衣服都濕透了;所以,一點蔬菜都不能浪費。而吸引目光的另一道風景,乃是看到了香積菩薩,把打餐後所剩不多的菜餚湯水,用濾勺濾得乾乾淨淨。

偌大的廚房裡,身穿藍衣藍褲、藍圍裙、頭戴藍頭巾的香積志工,整齊劃一的面對面站立不動,但雙手卻不停的忙碌著,盛飯、打菜、蓋蓋子,層層關卡、層層把關,一點都不馬虎。

打餐盒第一關,首先拿到空飯盒,先注意看蓋子上是否有標註,如「飯少」或「只要打菜」字條,否則就須依飯盒的大小盛上白飯,不可裝太多或過少,還需預留菜量的空間。接著在預留的空間裡,分四個角落,一一放上四道色香味俱美的家常菜――「冬瓜豆皮」、「菠菜」、「瓠瓜炒白精靈菇」以及超下飯的「香炒蘿蔔乾」。

來到最後一關,將裝九分滿飯菜、沉甸甸的飯盒,雙手穩當的闔上蓋子,「波!」一聲,壓緊後,才依序放入藍色籃子裡。

而最令人難忘的是,乃是在每個籃子的最後一個餐盒上頭,皆會直挺挺地立著一個粉紅色的名牌,上面寫著四個大字――「到此結束」。它,無聲地提醒著香積志工,這是每個功能組隊的最後一個餐盒,可別將餐盒放錯了家(組別)喔!真是,小小巧思,大大不同。

至於今天的八桌合菜,則係採五菜一湯、一飯一水果的方式來處理。為了避免菜餚變冷,所以大廚乃是在最後才予以炒作的。而每一道菜餚,放在瓷盤上,究竟要肴幾勺,也是有一定數量的;此外,盤上菜色也得經過修整,如有湯水沾邊,還得擦拭乾淨。

當然,上桌的位置,也是有所講究、固定的,不容隨意擺放,因此全部八桌的桌面,顯得相當整齊畫一。而更值得一提的,乃是每桌「八人份」的「白飯」大瓷碗裡,志工皆是一碗一碗的盛入「九碗飯量」的。用碗逐一秤量,也足見香積志工的細膩和用心度了。

一日香積的最後階段,乃是大寮的清洗。志工謹慎細心拖洗,尤其是烹飪區地面,還用洗潔劑來來回回刷洗;下水道的過濾器,也是倒出殘渣清洗,避免引來蟑螂和老鼠。至於鍋盆瓢碗,也是先行經過三道洗米水去污之後,再經過兩道清水洗淨的。

此情此景,讓人不禁回憶起了那遙遠的唐代,詩人王維的那首〈過香積寺〉來――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從茫然到巧思,用心就是專業。志工樂在香積細微處,是安禪做事的修練,也是為人處世的修行法門。它,無聲無息、自然輕盈,在不知不覺的心靈境界之中,綻放出了一種無法言喻的「靜思人文之美」……

圖左 :張春美一邊說明,一邊仍快速地舞動白色小刮板,分秒必爭,刮起黏在大飯鍋邊的飯粒。更難得的是,刮飯鍋的刮刀,也是出自志工的創意。[攝影者:王福壽]
圖右 :每個籃子的最後一個餐盒上頭,皆會直挺挺地立著一個粉紅色的名牌,上面寫著四個大字――「到此結束」,無聲地提醒著香積志工。[攝影者:王福壽]

圖左 :鍋盆瓢碗,也是先行經過三道洗米水去污之後,再經過兩道清水洗淨的。[攝影者:王福壽]
圖右 :香積的最後階段,乃是大寮(廚房)的清洗。志工謹慎細心拖洗,尤其是烹飪區地面,還用洗潔劑來來回回刷洗數次。[攝影者:王福壽]

圖左 :偌大的廚房裡,身穿藍衣藍褲、藍圍裙、頭戴藍頭巾的香積志工,整齊劃一的面對面站立不動,但雙手卻不停的忙碌著,盛飯、打菜、蓋蓋子,層層關卡、層層把關,一點都不馬虎。[攝影者:宋睿林]
圖右 :今天的八桌合菜,係採五菜一湯、一飯一水果的方式來處理。上桌的位置,也是有所講究、固定的,不容隨意擺放,因此全部八桌的桌面,顯得相當整齊畫一。[攝影者:宋睿林]

圖左 :吸引目光的另一道風景,乃是看到了香積菩薩,把打餐後所剩不多的菜餚湯水,用濾勺濾得乾乾淨淨,一點蔬菜都不浪費。[攝影者:陳櫻美]
圖右 :黃澄鳳梨的表皮棘棘刺刺的,在市場購買可以靠老闆代勞,但在這香積廚房裡則只得仰賴志工,靠著完全不純熟的手藝,一個一個幫忙削掉表皮。[攝影者:鍾美蓮]
圖左 :瓠瓜表面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它卻是最難下手的。因為瓠瓜皮很硬,刮都刮不動,很頑強。還好,大家用心、用力,終於迎刃而解。[攝影者:鍾美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