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因為有愛 所以改變

因為有愛 所以改變

E-mail 列印
華人傳統文化,習慣迴避隱匿死亡話題,避談死的文化,是不能談、也是不願談,更是不敢談。而重男輕女、男尊女卑,更是五千年文化中,堅不可摧的一道高牆。

郭慧娟老師突破禁忌,多年來將生死課題,帶入長照據點中 ,以輕鬆互動的方式,引導長輩思考,在人生的最後一程,要如何自己作主,圓滿道愛、道歉、道別、道謝的人生終點。

慈濟博愛聯絡點C級長照站,於2024年6月6日邀請郭老師蒞臨,以「為愛改變 性別平等」的主題,與長輩討論在傳統婚喪習俗中,男女差別待遇的普遍現象,是否有必要繼續存在。並用桌遊的方式,引導耄耋之齡的長輩們,暢談對傳統婚喪習俗中,明顯男女不平等的現象,是否有改進的空間。

◎習俗 變與不變

「為甚麼訂婚宴席上,男方吃到一半,不能說再見,就要惦惦(臺語)離席?」「為甚麼新娘上禮車時,女方要潑水?」「為甚麼新娘出嫁前要丟扇子?」「為甚麼訂婚戴戒指時,不能一套到底?」

郭老師破題,就拋出一連串傳統禮俗,要長者去思考,為甚麼要有這些環節?沒有人知道風俗的起源,卻是代代相傳,引起來自北、中、南,不同地區的長者,熱烈的回應。

「阮都吃飽飽才走,沒吃一半就惦惦啊走啦!(臺語)」「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不能再回來啦!」「女兒也是我們生的,天天都可以回來的啦!」「丟扇子就是放性地(丟掉舊習性)」「戒指一套到底,就會被壓落底(臺語,意處於劣勢)。」

各地的風俗、各自的解讀,引起熱烈迴響,也引來陣陣爆笑聲。郭慧娟老師以聊天的方式,導入今天的重點。

「以前新娘子進門時,公公、婆婆、小姑都要迴避,因為新娘最大。我有一個朋友很有智慧,她娶媳婦那天,和先生、女兒都站在家門口迎接新娘,並告訴媳婦,歡迎她成為我們家的一份子。這個媳婦好感動,還抱著我朋友說謝謝!」

郭老師的故事中,勇於打破傳統的婆婆,贏得更融洽的家庭關係,變與不變又引起學員熱烈的討論。

◎男女 性別平等

「為甚麼傳統喪禮中都是兒子捧斗(臺語,意捧神主牌位)?」「為甚麼以前分財產,女兒都要簽放棄繼承權?」「為甚麼八十幾歲的阿媽,不能送往生的阿公最後一程?」「為甚麼女兒不能入宗祠?」

世代傳承、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民間習俗,已經面臨新世代的挑戰。郭老師從現代家庭結構的改變、少子化、法律的角度,陳述——「女兒也可以捧斗、女兒有相同的繼承權、女性也可以入宗祠……」在以前是不符合禮俗家法的現象,現在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各位大哥、大姊,你們剛剛唱那首歌(慈濟歌曲〈愛和關懷〉),歌詞裡說要有愛和關懷,我們對別人都要有愛和關懷,那對自己家裡的女兒,是不是應該更要有愛和關懷?」

長照班的學員,多年來在班上接受各種薰陶,見識觀念果然不一般,聽著郭慧娟的分析,無不點頭如搗蒜,頻頻稱是。

「女兒也是我的寶貝,當然隨時可以回來拜拜;嫁妝買了用不到,也是浪費,這些舊風俗都要改。」自稱是曾祖母級的學員吳貞瑱阿嬤,開明的觀念對舊風俗很不以為然,她深深認為,風俗也應該隨著時代的進步,有所調整。

「我今天來上課,真的撿到寶了!老師上的課很有意義,現在社會型態不一樣了,女兒也是孩子,哪有說離婚就不能回來,拜拜也不能回來!不合理,都是一家人,不分兒子、女兒。」

也是資深學員的黃榮子阿嬤,思想前衛的說,以後祖先牌位可以放在寺院裡,太多祭拜禮俗,都應該簡化,才不會造成後代子孫的困擾。

◎桌遊 各抒己見

郭慧娟老師十多年來講座的特色,就是藉由桌遊,把生死大事、傳統禮俗,化為你說、我說、大家一起說。

學員在八題婚慶習俗和八道喪葬儀式中,就抽出的題目來發表意見,然後藉由三種不同顏色的貼紙,自己決定這項習俗是應該保留、調整或是刪除。平常看似安靜沉默的長輩們,熱烈參與的態度,不亞於選舉臺上的政見發表。

「女兒出嫁前,拜別父母是感謝父母養育之恩,這是善良風俗,應該要保留。」
「聘金多,嫁妝也要多,太麻煩了,現在年輕人都不興這一套啦!都要改掉啦!」
「夫妻一輩子的感情,送對方最後一程,是人之常情,哪有不能送的,不合理!」
「現在很多人只生女兒,女兒當然可以捧斗,可以封釘(喪禮中蓋棺的儀式)。」

小小的長照教室內,一時大鳴大放,從來不見開口發表意見的阿公們,也多侃侃而談,沒有對錯的答案,有的只是長者數十年人生智慧的箴言。

「用接地氣、聊天、關懷的方式,和長輩聊生死大事,出乎意料的長輩都能接受。」郭慧娟分享十幾年來,推動生死教育的過程,有超乎預料的順利,應該是長者已經體會到,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法則,所以能用超脫的態度去面對。

「今天談到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傳統禮俗,造成家庭中很多女性是被壓抑、被剝奪的。透過案例、照片,很多長輩會去思考,有些人很認同,有些人覺得受到衝擊。」郭老師說讓長輩接收新舊資訊,還要有時間去思考、內化,這就是教育的本質,也是成功的第一步。

原以為會讓學員打瞌睡的講座,跌破眼鏡的受到空前的歡迎,郭老師的魅力,果然不是一般般而已。透過八項婚喪禮俗的桌遊,讓長輩去討論,暢所欲言,就是今天的主題「為愛改變」的真義。

「學員對今天的講題非常感興趣,也踴躍發言,對不合時宜的舊風俗,是需要改變。但可以和緩的進行,要跟親戚或家族裡的長輩充分溝通,才不會造成衝突。」從博愛長照班設立之初,就入班協助的慈濟志工郭金雄表示,窒礙難行的陋俗,勢在必改,才能跟上時代的進步。

桌遊初體驗的阿公阿嬤們,欲罷不能地繼續抽題,並毫不怯場的發表看法。這群八、九十歲的長者,生命歷程從二十世紀跨越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生閱歷的故事,都值得寫成一本本精彩的大藏經。今天在此重新溫習一遍,經歷過的生老病死的篇章,再次琢磨這些篇章裡的意涵,也許有了不同的詮釋,也許有更多的包容。

因為,「愛」與「關懷」是不分性別的;也因為愛,所以樂於改變……

圖左 :郭慧娟(站立者)以「為愛改變 性別平等」的主題,與長輩討論在傳統婚喪習俗中,男女差別待遇的普遍現象,是否有必要繼續存在。並用桌遊的方式,引導長輩們,暢談對傳統婚喪習俗中,明顯男女不平等的現象,是否有改進的空間。[攝影者:王慧玲]
圖右 :郭慧娟從現代家庭結構的改變、少子化、的角度,法律的角度,陳述——女兒也可以捧斗、女兒有相同的繼承權、女性也可以入宗祠……在以前是不符合禮俗家法的現象,現在已被大多數人接受。[攝影者:王慧玲]

圖左 :「女兒也是我的寶貝,當然隨時可以回來拜拜;嫁妝買了用不到,也是浪費,這些舊風俗都要改。」自稱是曾祖母級的學員吳貞瑱阿嬤(右綠衣者),開明的觀念對舊風俗很不以為然,她深深認為,風俗也應該隨著時代的進步,有所調整。[攝影者:王慧玲]
圖右 :「我今天來上課,真的撿到寶了!老師上的課很有意義,現在社會型態不一樣了,女兒也是孩子,哪有說離婚就不能回來,拜拜也不能回來!不合理,都是一家人,不分兒子、女兒。」也是資深學員的黃榮子阿嬤,思想前衛的說,以後祖先牌位可以放在寺院裡,太多祭拜禮俗,都應該簡化,才不會造成後代子孫的困擾。[攝影者:王慧玲]

圖左 :「今天談到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傳統禮俗,造成家庭中很多女性是被壓抑、被剝奪的。透過案例、照片,很多長輩會去思考,有些人很認同,有些人覺得受到衝擊。」郭慧娟(右)說讓長輩接收新舊資訊,還要有時間去思考、內化,這就是教育的本質,也是成功的第一步。[攝影者:王慧玲]
圖右 :現場的志工,被郭慧娟老師的分享內容深深吸引,勤作筆記,認真的態度不輸給準備聯考的學生。[攝影者:王慧玲]

圖左 :學員在八題婚慶習俗和八道喪葬儀式的桌遊中,就抽出的題目來發表意見,然後藉由三種不同顏色的貼紙,自己決定這項習俗是應該保留、調整或是刪除。平常看似安靜沉默的長輩們,熱烈參與的態度,不亞於選舉台上的政見發表。[攝影者:王慧玲]
圖右 :從博愛長照班設立之初,就入班協助的慈濟志工郭金雄(中,站立者)表示,窒礙難行的陋俗,勢在必改,才能跟上時代的進步。[攝影者:王慧玲]
圖左 :郭慧娟老師十多年來講座的特色,就是藉由桌遊,把生死大事、傳統禮俗,化為你說、我說、大家一起說。深受聽眾的喜愛。[攝影者:王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