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我要改掉愛頂嘴的壞習慣

我要改掉愛頂嘴的壞習慣

E-mail 列印
11月25日是高雄區第二十二期青少年服務隊第三次課程,為了2013年5月的圓緣時,要表演的《父母恩重難報經》預做準備,課程裡安排學員至養護中心(九如二路天誠養護 中心)關懷老人家,陪伴阿公、阿嬤,希望透過安養院的巡禮,讓孩子體會行善、行孝不能等。

第一次到養護中心的蔡姈瑧,真情流露,流著淚水的說:「自己剛走進安養院時是有嚇到的,跟阿嬤互動後覺得像家人,阿嬤告訴我,說心疼我一直用站著,自己沒辦法走路,沒辦法 拿椅子給我坐,還叮嚀我不要做太勞累的事情,讓自己很感動,因為自己的爺爺奶奶已去世;回家要和家人分享,也要與老人家多互動,更要改掉與爸媽頂嘴的壞習慣。」

◎ 病苦的體悟 行善行孝要及時

星期例假日對時下很多的年輕學子來說,是休息、睡覺、上網聊天或玩線上遊戲的好時間。但是,今(11/25)上午七點半,有一群慈青的學長、學姊(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簡稱 慈青,是由一群來自全球各大專院校學生所組成,擁有共同的理念與人生方向,堅持走入人群、付出自我,成為校園中的一股清流,創造社會希望的未來。)早已準備就緒,在高雄靜 思堂前的大愛橋上唱著歡迎歌,迎接一群穿著菩提心芽制服的弟弟、妹妹的到來。

今天是2012年高雄區第二十二期青少年服務隊第三次出隊,為了明年5月的圓緣時,要表演的《父母恩重難報經》預做準備,課程裡安排孩子至養護中心關懷,陪伴阿公、阿嬤, 希望透過安養院的巡禮,讓孩子知道行善、行孝不能等。

◎視如親人 互動自然

上午慈濟志工與慈青學長、學姊,帶著青少年服務隊的學員們,來到位於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二路上的天誠養護中心,關懷與陪伴院裡的老人家。進門見到養護中心裡的阿公、阿嬤,坐 在輪椅上排成兩排,在等待慈濟志工們的到來,穿著菩提心芽制服的孩子,生澀的臉蛋裡透露出驚嚇,更顯手足無措,在慈濟志工與慈青學長、學姊的引導與帶動下,孩子的動作由生 疏到漸趨自然,臉上的表情由驚嚇不安到感覺像家人般的與阿公、阿嬤話家常:「阿公,這樣槌背會太大力嗎?」「阿嬤這手甲您捏捏,這樣有爽快嗎?」就像是與自己家中的長輩般 親近地互動著。

來過養護中心四次,是青少年服務隊舊生的孫韋恩說:「第一次來,心裡有點放不開、很陌生,因為平常沒有在和陌生人接觸。來幾次後,心態上有比較轉變,比較放得開,把他們當 成自己的爺爺奶奶看待,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精神。」看到養護中心裡的阿公阿嬤,比較沒辦法有家人的陪伴,孫偉恩自己心想,對陌生人都可以這樣友善關懷,為什麼對家人就 不能呢?於是慢慢地就變得與家人互動多了,韋恩說:「會幫奶奶槌槌背、抓抓手、陪奶奶聊天,奶奶雖然沒有表達,但感受得到,奶奶很開心!」

是慈青,擔任此次營隊執行祕書的薛宜庭說:「因為這次陪伴的爺爺非常的活潑,會給予我們回饋,比如說唱歌、比手語,讓自己感到非常的溫馨與感動;自從自己參與養護中心的關 懷活動後,回家後就去找爺爺、奶奶聊天,感覺和爺爺、奶奶聊往事,好像在翻一本歷史課本,分享他們的回憶、記憶,可以學到很多的經驗與知識,期許自己要孝順,從小他們就不 離不棄的照顧我們,我希望長大以後可以回饋他們,為他們付出,盡最大的力量,去愛護家人。」

◎ 更加體恤父母恩

中午時分是瞌睡蟲來報到的時間,李秋月老師用父母恩重難報經的內文意涵,來啟發孩子的善與孝,用自己的親身經驗及動物間的親子互動圖,讓大家集中注意力,在笑聲中讓孩子去 體悟,瞌睡蟲也不易上身了。

秋月老師先引用了證嚴法師說:「一個家庭的親子之間,父母親給予的是大愛,子女應該要回報恩德。」來告知孩子要知、要報父母生育養育之恩。

現今因社會亂相頻出,老師更引用孔子說:「大杖則逃,小杖則受。」要大家懂得保護自己,免於因父母的情緒不當,在盛怒中做出傷害孩子的行為,此為陷父母於不義。

佛經裡講母親懷胎十月的過程,第一月中,「如草上珠,朝不保暮,晨聚將來,午消散去……」老師引用自己懷第一胎時在上班的途中,出了一點小車禍,摔了一跤,起來看看只有輕 微的擦傷,覺得應該沒事,就回學校上課,回到學校流產了。佛陀以露水的微脆,來比喻胎兒第一個月的情形,隨時都可能朝不保夕,所以當母親的必須要很小心的保護胎兒。

佛經說:「親之生子,懷之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為。」古人用「生得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來形容孕婦生孩子的辛苦與危險,甚至以生命作賭注;所以 自己的生日即是母難日,是該好好的陪伴父母親,感念母親生育、養育的辛苦。

◎ 布施修福報親恩

老師播放一些罹癌的孩子,生前錄下的影片,問在座的每一人:「誰願意代他們受苦?」現場一片鴉雀無聲,老師接著說:「人之常情一定『不願意』;但是換成是自己的父母親就不 一樣,因為『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人生難免遭遇困難與痛苦,要珍惜生命來報答父母恩。如同今天孩子們到養護中心關懷即是佈施,佈施並不一定要花錢的。 」

此次參與活動的學員有一百七十二人、工作人員有九十七人,對許多人來說是第一次到安養院,也是不同的體悟。雖然剛開始動作生疏不自然,但孩子用心的與阿公、阿嬤互動、傾 聽,讓平常鮮少與人群互動的阿公、阿嬤,變得活潑了,無奈、歡喜、笑容在彼此的臉上交織出美麗的畫面,是一種幸福的滋味。



圖左 : 孫韋恩說:「自己來過養護中心四次,來幾次後自己會想,自己對陌生人都可以這樣友善關懷,會幫奶奶槌槌背、抓抓手、陪奶奶聊天。」[攝影者:池爾杰]
圖右 : 高雄青少年服務隊關懷安養院,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不同的體悟,雖然剛開始動作生疏不自然,但孩子用心的與阿公、阿嬤互動、傾聽,讓平常鮮少與人群互動的阿公、阿嬤,頓時也變活潑了,無奈、歡喜、笑容在彼此的臉上盪出,是一種幸福的滋味。[攝影者:池爾杰]

圖左 : 薛宜庭說:「從爺爺、奶奶的身上學習到知識,因為從小他們就不離不棄的照顧我們,我希望長大以後可以回饋長輩。」[攝影者:池爾杰]
圖右 : 李秋月老師用父母恩重難報經的內文意涵,來啟發孩子的善與孝[攝影者:池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