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學安寧療護 高雄志工傳愛

學安寧療護 高雄志工傳愛

E-mail 列印
「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不小心的一句話,可能就會傷到案家。」來自小港地區溫柔和善的林彩雲談到自己深刻的體悟,承擔訪視幹事已五年,面對精障個案總是戰戰兢兢,甚至莫 可奈何,覺得再學習是必要的。

前兩天,潭美颱風帶來的大雨,今日(8/24)終於停了,讓要到鳳山聯絡處上課的大家方便許多。才早上七點半,來自整個大高雄地區,穿著八正道及慈誠制服的慈濟志工,就不 斷地湧入鳳山聯絡處,個個精神飽滿,三五成群踩著輕快腳步,歡喜來參加今日的訪視進階課程,偌大的講堂幾乎座無虛席,共有六百二十幾位學員一起來取經。

◎非專業 來學專業

「訪視」是慈濟志工做慈善,走入貧苦家庭關懷必修的課程,早期社會單純,需要被救助者大多只是經濟問題。然而隨著社會變遷,科技文明進步,工作與生活的競爭卻帶給人們沉重 的壓力,使得很多人腳步變忙碌,心理調適更不易,因此志工關懷的個案不少精神疾病或癌症患者。

「我不想活了。」「先生不愛我了。」「有人要害我,我很怕。」「失業了,怎麼生活?」……層出不窮的問題,志工以非專業的身分要去陪伴這些人是挑戰、是考驗,更有著許多無 力感。

忙碌地穿梭於講堂的志工張嫦嬪表示:「在這多元複雜的社會,為了讓大家有更多的專業知能與技巧去陪伴膚慰個案,讓照顧戶與志工達到雙贏的效果,特地安排了「和風」與「安 寧」課程讓大家來學習。」她希望透過今天的共修,能協助志工克服訪視遇到的困惑,而給予照顧戶最好的陪伴與關懷。

◎傾聽關懷 是最佳陪伴

早上「和風」課程,由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周立修醫師分享「精神疾病認識與陪伴」,他以二十多年學術研究及臨床經驗,透過PPT資料,詳盡解說憂鬱症、躁鬱症、及恐慌症的心理 及情緒特徵,如多負面情緒、過度擔心、不快樂、難做決定、自覺沒用、無法專心、記憶力不好容易激動生氣、依賴、不愛出門、失去興趣……;原因可能是來自生理疾病、環境的影 響或心理因素,如失去親人、也可能是工作經濟壓力等等。

「憂鬱病患除了就醫服藥,也可藉著飲食、音樂、運動、閱讀、放鬆靜坐…等療法減輕病苦,更重要的是家屬與志工愛的扶持陪伴,耐心傾聽,給予包容和鼓勵。」周醫師一一敘說, 學員們全神貫注,專心聆聽。

周立修醫師還提到憂鬱症與癌症和愛滋病是二十一世紀的三大疾病,每年新增患者有百分之三,目前台灣罹患憂鬱症約三百萬人,幾乎每八人就有一人,而自殺身亡中有百分之九十七 屬於憂鬱症者,這是值得警惕的數字,這些患者帶來家庭和社會沉重的負擔與壓力,是我們必須重視的問題。

◎安寧療護 是尊重的愛

午後課程,由長期投入臨終陪伴工作的石世明心理醫師主講。透過石醫師豐富的臨床實務經驗分享,引導長期在社區中,陪伴膚慰貧病民眾的慈濟志工,重新詮釋對生死的定義,進而 與臨終病人建立良善的安寧對待。

石醫師表示,臨終病人所面對的絕不是生或死的問題,而是「生命的問題」,而臨終陪伴者應該具備基本態度是:「縮小自己」「以病人的需要為出發點」。

石醫師說,志工要學習以尊敬的心,來面對他人的受苦,並且抛棄個人主觀對生命的解釋。舉例說:我們一聽到病人罹患癌症,絕大部份想到的無非是:要死了、絕望、業障、現世報 等等負面的字句。

「一般人是用大腦想像死亡,而病人卻是用身體活出生命。」「如果每一個人都透過自己解讀,傳遞錯誤的訊息,那麼患者就會越是感覺到不安。陪伴者懂得在生命面前縮小自己,陪 伴就會獲得更大的空間。」石醫師補充說。

此外,陪伴者要經常去反省是否把自己的觀念強加在別人身上,比方說「如果病人此刻能和結怨多年的母親和解,這樣就太圓滿了……」這是病人的需求,還是陪伴者的需求?「用心 傾聽,貼近病人的需求,而不是你認為他需要什麼!」石醫師說。

擁有護理背景的胡碧玉,是高雄女中退休的軍護老師,周醫師的講演她獲益良多,特別謹記其中三不,不要告訴患者:「你要想開一點,你要走出去,你要學習放下。」這些話語對他 們都無濟於事,碧玉了解唯有愛與慈悲,用心去體會才能了解被關懷者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當家裡生活經濟無虞,又有親人或志工不斷地關懷鼓勵,就醫治療改善後,憂鬱患者自然願 意走出去,志工能做的就是用正確知能,耐心柔和地陪伴引導。

◎臨終陪伴 生命無憾

石世明醫師曾與幾位志工,以記錄片陪伴臨終病人邱金浩,為其記錄了一段了悟生死的臨終之旅。

影片中,主角邱金浩出生於台東布農族部落,十歲時父母相繼過世,十三歲上遠洋漁船當水手,十九歲回到台灣,卻因意外失去雙腳。三十六歲罹患淋巴癌,同年六月住進安寧病房, 九月往生。

一個生命即將逝去的人,透過記錄片,訴說著他是如何面對生命的盡頭,邱金浩形容第一次進入安寧病房的心情是恐懼的,但是因為有志工陪伴膚慰的力量,讓他在面對死亡時,感覺 是具有尊嚴的。

因此,儘管邱金浩忍著身體的病痛,卻還是常常去鼓勵其他病友。雖然最後邱金浩還是走了,但是這段旅程,鼓勵了無數的人,它以最單純直接的語言,告訴大家:「活著真好。」

◎熱衷學習 提升自我能力

從安寧種子的傳愛志工,到成為癌友,慈濟志工林彩雲,面對生命中如此重大的轉換,她只覺得這是上天給予的一份禮物,讓她在接觸個案時,可以分享自己抗癌的心路歷程,為患者 加油、鼓勵。

林彩雲分享時表示:「臨終陪伴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面對臨終關懷的個案,其實也是透過生命在教育我們如何重新認識生命,再深入他人的生命之中去發揮光和熱。」 罹癌既已成事實,林彩雲要告訴大家:「癌症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只要去接受它。」對於未來她期許自己:「善用有限的生命,為苦難眾生做一盞明燈,努力從做慈濟當中,增加自己 的慧命。」

鳳山五甲社區陳惠英深愛著訪視工作,非常珍惜進修機會,轉著骨碌碌的大眼睛,她開心地說:「專業的醫生來分享,可以吸收新觀念,幫我們加分,面對案家的提問才有信心、有能 力給予正確的回答與引導。」能陪伴患者走入人群,走出信心而恢復正常生活,是惠英最欣悅的事。

圖左 : 來自整個大高雄地區的慈濟志工,歡喜來參加今日在鳳山聯絡處的訪視進階課程,偌大的講堂幾乎座無虛席,共有六百二十幾位學員一起來取經。[攝影者:莊瑛俊]
圖右 : 凱旋醫院周立修醫師分享「精神疾病的認識與陪伴」,他以二十多年學術研究及臨床經驗,透過PPT資料,詳盡解說憂鬱症、躁鬱症、及恐慌症的心理及情緒特徵,造成原因及如何治療與陪伴。[攝影者:莊瑛俊]

圖左 : 高雄女中退休的軍護老師胡碧玉(前者),特別謹記周醫師提的三不,不要告訴憂鬱患者:「你要想開一點,你要走出去,你要學習放下。」這些話語對他們都無濟於事,愛與慈悲的關懷最重要。[攝影者:莊瑛俊]
圖右 : 林彩雲(右一)道出深切的體悟:「臨終陪伴是生命與生命的對話,面對臨終關懷的個案,其實也是透過生命在教育我們如何重新認識生命,再深入他人的生命之中去發揮光和熱。」[攝影者:莊瑛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