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3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提燈照路向前行 孩子最好的禮物

提燈照路向前行 孩子最好的禮物

E-mail 列印
「未來課程設計,靜思語教學五段式教學法將做調整,目前的教育是不斷給孩子輸入,很少給孩子輸出的機會,要鼓勵孩子,提出問題,訓練孩子自己找答案。」慈濟教聯會彭子芳老 師在旗山親子班上課時,依照二十幾年所累積的教學經驗,向四十五位學員及三十一位工作人員,提出了將來課程規畫的目標。

從美國帶孩子回臺灣學習中文的家長黃玫茹也表示:「國外的教學,老師傾向讓孩子去學習,自己去跌倒,然後再看著他們自己爬起來。」

◎ 語多元多快活

時序雖已過「立冬」,11月9日的清晨,有如涼爽的秋天,陽光配合著時鐘上的指針滴答滴答往前擺動,熱度往上提升,親子班學員隨著班歌〈幸福的臉〉的節奏,上臺舞出如陽光 般的活力。「阿姆唷,你來吔唷,歡迎,過來等共下去,看雲亂亂飛。」客家語的歡迎歌,輕快的節奏,親子班全體一句一句跟著螢幕上的動作與音樂來跳動、哼唱,來自美濃的學 員,唱起來倍感親切感。

「阿爸牽水牛,行過菜園邊,白菜青青,阿爸心內真歡喜…」臺語歌曲〈阿爸牽水牛〉,又扭又跳又轉的,活潑又歡樂,隊輔媽媽周秀娟也覺得跳起來會喘,不過動一動,感覺好舒 服。

子芳老師說:「剛才〈幸福的臉〉是國語的,現在教育推動多元化、本土化,不僅要鄉土心更要有國際情,要會國語、臺語還要會客家語。」親子班的課程,要將旗山山城地區多元族 群的文化,慢慢融入於課程中,培養學員要有一顆「無私」的心。

◎ 無私何處尋 媽媽的手

本月靜思語教學主題「無私」,子芳老師設計一個「尋找媽媽的手」遊戲的體驗活動,媽媽與孩子站成一排相對,中間隔著一個布簾,家長更換位置,伸出雙手,孩子在一排的手當 中,尋找出媽媽的手,這雙手一直抱著您、牽著您,為您煮飯、洗衣、玩遊戲,無私的為您付出,她因為您,而變得越來越粗、越來越乾,孩子,您認得她嗎?

當布簾拉起來,媽媽們低著頭走動交換位置,子芳老師才說出遊戲的規則,布簾前的孩子,有的偷偷掀開布簾想偷瞄,媽媽在那裏?「做人要誠正信實。」子芳老師特別叮囑著。

當媽媽手伸出來時,孩子們有的看了又看,有的摸一摸,有的很快握著手不放,有的媽媽的手,空蕩蕩的;當布簾放下時,三分之兩以上的孩子選擇是對的,吳允瀚憑著媽媽手上的手 鐲而找牽,葉宥良認得媽媽帶的手錶,邱士華說媽媽的手很會冒汗,林喬云說媽媽的手指有戒痕。

黃立行很快找到並握著,並在親吻著手臂,他表示:「媽媽的手指甲有乾掉,而且手腕上有血管。」

俞佑潔高興牽著阿嬤的手,她說:「阿嬤的手除了戴著佛珠外,因為阿嬤太瘦了,還可以看到一堆的血管。」子芳老師說:「這是歲月的痕跡,為孩子的愛,付出的痕跡。」

陳博軒沒找對媽媽的手,覺得很不好意思,倚在媽媽身旁,媽媽對她笑一笑,他向親子班全體表示,長大後,他要養媽媽、孝順媽媽。

◎ 鄉土心國際情 客家創意花燈

「一次拆兩根柱子,從屋頂黏好,再黏地基,骨架完成再貼上牆壁,就大功告成。」親子班課務團隊利用這學期最後一次上課,特別邀請客家花燈大師黃敏芳指導,敏芳老師於設計的 創意花燈中,有著濃厚的客家鄉土氣息,藉由花燈的製作,除了讓學員了與欣賞族群文化之美,親子間也可於動手做花燈,增進親子關係,也為將至的過年,帶來應節的喜氣。

由於黃敏芳老師花燈教學與展覽,過於忙碌及行程滿檔,無法於上課時,親臨指導,課務團隊利用十一月三日晚上跑細流時刻,與隊輔媽媽們先學習,敏芳老師設計方便易學的創意花 燈。

七十來歲的隊輔媽媽林枝美、周秀娟還擔心學不來,敏芳老師一步一步教導,花燈是由紙板組合而成,做為骨架的紙板,已事先裁切成一模組,骨架部分,分成兩根柱子、一根屋頂與 地基,於模組中,一次拆兩根柱子,從屋頂黏好,再黏地基,黏貼時,邊對邊,角對角,用雙面膠黏起來,骨架完成再貼上有著客家圖案的紙,做為牆壁,就完成一面;同樣的方式, 完成四面,有如完成四面牆,再將兩面之間,依照已打好的洞,將中國結如綁鞋帶的穿法來作連接,四面牆用四條中國結個別串連後,就成一立體的燈城,其中,綴以電燈,就成一花 燈。

子芳老師解說製作的技巧,配合隊輔媽媽與課務團隊的從旁協助,媽媽與孩子們合作,有著拆骨架、有的組合、有的撕與黏雙面膠……,太小的孩子,媽媽則邊做與邊教,林鋐洋、林 喬芸與媽媽鍾華榛合作,配合隊輔媽媽的協助,動作非常的快,率先完成四面花燈牆面,最後綁上繩子,而成一立體的花燈。

◎ 愛是嘗試錯誤 點醒矯正

黃玫茹媽媽與孩子立言、立行一起動手做花燈,孩子是去年暑假才從美國回臺灣,預備停留兩年,學習中文與中國文化、禮儀;語言上,還需加強學習,因此燈籠作法解說,還沒完全 聽得懂,需要黃媽媽從旁協解說及協助製作。

剛開始做時,孩子們看起來有一些吃力,不知如何做,因為黃媽媽表示:「跟孩子一起做,寧可讓他們自己嘗試,做錯了,她再去矯正;國外的教學,老師傾向讓孩子去學習,自己去 跌倒,然後再看著他們自己爬起來。」

雖然花燈製作,很多都是黃媽媽動手幫忙,與國外教育方式不同,不過她也覺得做的很有趣。她再進一步表示:「帶孩子回國的目的,是讓他們多學習中國傳統的習俗跟文化,像談孝 道,談禮儀,因為在國外,比較沒有那麼注重。」

有一點黃媽媽覺得很高興的是,立言、立行親子班上課後回家,會跟她分享今天學到什麼東西,平常聊天,遇到某種情境,會說慈濟教他們要怎麼做,例如吃飯及喝水時的儀軌,要如 何坐、如何端碗。

花燈製作時,子芳老師一直叮嚀工作人員,最好讓孩子親自動手做花燈,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她分享二十幾年的學校教學經驗,及未來親子班課程的規劃方向,她表示: 「教育不僅要陪伴孩子發現問題,更要陪伴孩子面對問題,孩子自己找出答案,才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圖左 : 黃敏芳老師花燈教學與展覽,過於忙碌及行程滿檔,無法於上課時,親臨指導,課務團隊利用十一月三日晚上跑細流時刻,與隊輔媽媽們先學習,敏芳老師設計方便易學的創意花燈。[攝影者:張清文]
圖右 : 本月靜思語教學主題「無私」,子芳老師設計一個「尋找媽媽的手」遊戲的體驗活動,媽媽與孩子站成一排相對,中間隔著一個布簾,家長更換位置,伸出雙手,孩子在一排的手當中,尋找出媽媽的手。[攝影者:張清文]

圖左 : 靜思語體驗遊戲「尋找媽媽的手」,黃立行說媽媽的手指甲有乾掉,而且手腕上有血管。[攝影者:張清文]
圖右 : 彭子芳老師教島鄉土心 國際情-客家創意花燈製作,學員葉宥良 蔡雅雯完成後,開心與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攝影者:張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