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8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回收資源要分類 簡易口訣一學就會

回收資源要分類 簡易口訣一學就會

E-mail 列印
「回收五十公斤的紙,就能拯救一顆二十年生的大樹,只要七十八支寶特瓶就能做出一條毛毯,幫助災民度過寒冷的夜晚,這就是環保知識化喔!」八卦環保教育站站長陳清雲告訴學 子們,從小養成環保觀念是很重要的。

高雄文藻外語學院選修「環保」學分的一年級新生,每學期會有六次環保實做課程,今年10月中開始,每週六早上九點都會來到八卦環保教育站,11月22日是這學期的第四次, 有許多是第一次前來體驗環保實做,站長陳清雲帶領解說下,實際操作了解垃圾分類及環保十指口訣。

一早,二十位環保志工已在分類區忙碌著;幾位香積志工則在廚房準備食材,一轉身香積志工已在「磚灶」前添柴升火,升起一縷縷溫馨潔白如雲絮般的炊煙,這樣的畫面是老一輩們 童年中最美的記憶,如今已難復見。為了迎接外語學院六十八位孩子們的到來,大家都抱著歡喜心。

◎ 苦口婆心 傳理念

來到這裡最主要就是要學怎麼分類,在還沒有身體力行去做環保之前,先教你們一些注意的事項;陳清雲說起慈濟最早推的是環保五化,「環保年輕化、生活化、知識化、家庭化、心 靈化」,一直到現在環保有七化,再加上「精質化、健康化」。

「我們一定要惜福,我們一直在告訴人家,吃多少、煮多少、買多少,『煮多吃少,浪費不好』這是一個觀念,這一句一定要聽進去,要記起來喔!」陳清雲叮嚀著學子們重要惜福觀 念,要把它當成我們生活上的座右銘。而談起慈濟的環保,有個通關密語叫做:「回收資源如果要分類,簡易口訣一教就會。」環保十指口訣就是:「瓶、瓶、罐、罐、紙、電、1、 3、5、7」。

慈濟志工張玉雲藉著今天這難得的機會,分享「簡樸──回歸自然」、一日五善(1.53)、力行減碳,在「善的循環」中,宣導「素食、省水、省電、攜帶環保餐具、搭乘大眾交 通工具」;為了帶動「呷菜尚介讚」,志工們今日也準備了美味「素食點心」,鼓勵大家茹素。

這次承擔文藻學院小隊長的尤芷萱,聽完志工的分享,也在實做中體悟到「清淨在源頭」真的很重要,也感同深受吃素的好處,就是不用殺生,也能保護地球,她說:「今天來到環保 站所學到的是『資源如何回收』,看到台灣人所製造的垃圾真的很多,所以我們應該要環保一點,出門什麼都要自己帶,譬如說要出去買個飯,就帶保鮮盒自己去裝。」

◎ 純淨心念 護大地

「玻璃回收不值錢,沒有人要,所以環保站這邊有很多的玻璃,玻璃瓶以前一個月平均有八十五噸,一公斤只有六毛錢,而拆解區是你們最喜歡的,『拆』就是破壞。」志工陳清雲分 享著透過四站(玻璃瓶區、未分類區、塑膠袋區、拆解區)實做,最起碼回家懂得該如何處理自己的垃圾,這是很重要的,「少製造垃圾,就少用塑膠袋。」

「玻璃瓶區真的好臭喔!都不敢呼吸了!(資源)真的要分類好,想到自己在家裡都沒有在分類,今天來做了之後,告訴自己真的分類很重要,才不會讓環保站的志工做得那麼辛 苦。」斐珮辰一邊做一邊用誇大的笑聲,說著第一次做玻璃瓶區的感受,也談起剛剛第一站做的錄影帶拆解,將錄音帶的外殼拆掉,用螺絲起子將小螺絲釘取出,是平常很少會去接觸 到的,真的還蠻好玩的。

斐珮辰和賴鵬仁兩人來自彰化,也是國中同學,填志願時一起約好就讀同一所外文學院,個性雷同,都是好動外向、幽默風趣,笑聲深具感染力,只要一個笑聲,身旁的人也會被這樣 的笑聲,莫名其妙地跟著笑了起來。

拿起地上的玻璃瓶,依不同顏色放置在籃子裡,等到籃子裡裝滿玻璃瓶,兩人再一起抬起,倒在屬於「有色玻璃」的分類區中,賴鵬仁有感而發,「從做當中,才知道其實很多東西真 的都要好好分類,不要把全部的東西都混在一起,不然在做的人真的是很辛苦。」

聽了志工陳清雲分享的環保七化,也有蠻多的心得,更懂得要如何去保護地球,「盡量不要去製造垃圾,把該回收的做好回收分類,能利用的就要再利用,隨身攜帶杯碗筷是個人衛生 也是比較環保,就由自己先做起吧!」賴鵬仁說著頻頻點頭,也會帶動周遭朋友一起來加入。

◎ 蔬食料理 誘人心

廚房裡飄來陣陣香氣,「來!來!來!休息囉,有紅豆薏仁、金桔檸檬、香茅茶,多種選擇,另外還有蔬菜煎餅。」「有杯子的請拿杯子前來裝……」站長陳清雲吆喝著,利用中間休 息時間,親自為孩子們舀取茶水點心,也順便告訴學子們自備環保杯的好處。

「哇〜這『蔬菜煎餅』好好吃喔!裡面有紅蘿蔔、高麗菜、豆芽菜、芹菜……」咬了一口的季誠望,發出驚呼聲,原來素食真的很好吃,一塊接著一塊,還嚷嚷著可以再吃第三塊嗎?

李芊瑢望著眼前這個身材微胖、個子矮小的男同學,笑得合不攏嘴,直說「你真的吃很多ㄋㄟ!」,兩人是一年級德文系同班同學,雖然都是第三次前來,還是一樣有滿滿的收獲。

同學們享用完點心,轉身看見寶特瓶區的阿嬤,手裡拿著一個接著一個寶特瓶,動作俐落地拆解,一個不到三秒鐘,就能把瓶身的塑膠套環給拆解下來,心裡佩服著:「阿嬤,你幾 歲?怎麼那麼厲害,你天天來嗎?」「我八十八歲,哪有厲害!」阿秀嬤說著。

人稱「阿秀嬤」的許黃秀,家住在大社區,由媳婦蔡芬蘭陪同前來,和孩子們有說有笑,阿秀嬤臉上的笑容更開了,她說:「丫無頭路,就要來!丫嘸要整天在家喔!來這兒玩、看 人、做環保,手有動一動,就足歡喜了。」

李芊瑢看見了這麼年長的阿嬤,還是一樣為了大地環保在付出,說了心中的感動:「今天來了之後,深感大家平常的習慣都不好,回收到環保站來的東西都好臭,真的要多宣導,把家 裡那些瓶瓶罐罐,要回收之前都要先洗過再做回收。」

季誠望也說:「我們平常浪費太多社會的資源了,其實有很多的東西都還可以再利用,平常生活中小地方注意一點,其實就可以不必造成那麼多的不必要浪費,對於素食,原來也能那 麼好吃,也會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會帶動週遭朋友、家人一起來加入環保行列。」

◎ 節能減碳 化行動

「上街自備購物袋,提著菜籃去買菜,隨身攜帶杯碗筷,天天不用塑膠帶,輕鬆環保又自在。」在塑膠袋區講解的志工張玉雲先和學子們輕鬆分享。

「我們來做環保,最重要是什麼?來,同學有誰知道?」「就是不用、少用、再利用」不用它的話就不會有污染;少用的話就會減低垃圾;再利用就是把它回收再利用。張玉雲拿起身 旁一個乾淨的塑膠袋,折成一個小小的三角型,示範放在口袋,外出時隨時拿起來就能夠再利用,這只是一個很輕而易舉的動作。

來自印尼,靦腆甜美的曾英珍(Archangela)透過范氏紅鳳的翻譯,用著不太流暢的中文夾雜著英文,說著今天印象最深刻的是塑膠袋區,「因為印尼並不會像這樣子去做 這麼多種類的分類,日後自己會帶杯碗筷,減少使用塑膠袋,在平常生活中也會去落實這樣的環保回收。」

來自越南的范氏紅鳳(Anna)一年級英文系,「印象最深刻的是塑膠袋區,越南沒有做塑膠袋的分類,今天第一次來到這裡,才知道原來塑膠袋是可以回收的。」

人類製造了很多東西,假如沒有回收,就變成了「垃圾」,可是把它回收了之後,它就變成了「錢」,可以「救人」,藉由三小時的環保實做,年輕學子們從做中學、學中覺,每一分 收獲都顯得無比珍貴,這是一個改變世界的力量,就從我們自己做起!



圖左 : 文藻外語學院學生參訪八卦寮環保站,在站長陳清雲的帶領解說下,實際操作了解垃圾分類。[攝影者:謝玉如]
圖右 : 人稱「阿秀嬤」的許黃秀,和孩子們有說有笑,阿秀嬤臉上的笑容更開了,她說:「丫無頭路,就要來!丫嘸要整天在家喔!來這兒玩、看人、做環保,手有動一動,就足歡喜了。」[攝影者:謝玉如]

圖左 : 斐珮辰〈右一〉和賴鵬仁〈左一〉兩人來自彰化,也是國中同學,「玻璃瓶區真的好臭喔!都不敢呼吸了!〈資源〉真的要分類好,想到自己在家裡都沒有在分類,今天來做了之後,告訴自己真的分類很重要,才不會讓環保站的志工做得那麼辛苦。」斐珮辰一邊做一邊用誇大的笑聲。[攝影者:謝玉如]
圖右 : 學子們將錄音帶的外殼拆掉,用螺絲起子將小螺絲釘取出,是平常很少會去接觸到的。[攝影者:謝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