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高雄 把握當下 心中有愛要表現

把握當下 心中有愛要表現

E-mail 列印
2015年4月25日,正值春末夏初季節變換時分,清晨六時半,高雄靜思堂大門兩側,受理新進醫療志工職前教育訓練課程報到的資深志工們,便逐漸的忙碌了起來。

身著灰衣白領的培訓志工,灰衣灰領見習志工或是便衣打扮的社區會眾,陸續報到後,由資深志工引領進入國議廳就座,七時開始與精舍連線的志工早會,聆聽上人的開示。「104 年度慈院新進醫療志工職前教育訓練」盛會,大約有四百五十人參加。

這次的課程內容,包含醫療志工的緣起與使命,如何扮演好志工角色,醫療器材使用基本知識與操作,志工的一天應注意的事項(動作示範)以及志工服務的成長心得分享等。從清晨 到黃昏,課程於下午的四時四十分左右結束。

「人生無常,過了今天,不知有沒有明天?」,「大家要把握當下,有愛就要表現出來!」這是慈濟人稱「寬寬師姊」的資深醫療志工張陳烈貞女士,分享「我在志工服務的成長」 時,所說出的肺腑之言。

她,今年已是八十歲了。擁有一頭斑斑白髮,一個圓潤健康的臉龐,一副高亢洪亮的嗓門兒,更重要的是,她有一顆慈悲大愛的心。慈院醫療志工服務的經歷,已經超過二十年了,至 今依舊孜孜不倦,越做越歡喜喔!她正是有心醫療志工服務者最好的標竿。

◎回顧建院滄桑 見苦知福造福

承擔慈濟社服志工組的資深志工黃明月,以其在慈院擔任醫療志工的長期經驗,認為照顧自己、照顧家人都只是小愛,當醫院醫療志工服務病人才是大愛。每個人要有「大悲無怨」的 胸懷,擴小愛為大愛。

上人累積了十餘年的救貧經驗,體會人間經常是「因病而貧」,貧病交加的結局是悲慘的,所以發願在臺灣東部籌建醫院,解救貧病交加的居民。《回眸來時路》歷史影片回顧過去的 建院滄桑……

遠從1970年10月的全省訪貧開始,歷經1972年9月10日的貧戶義診,以至建院用地的數度波折,終在1984年4月24日正式動工典禮,那已是基金會成立的第十九個 年頭了。

兩年多的建院期間,有許多捐金、捐錢護持的感人事蹟,終於在1986年8月17日,佛教慈濟綜合醫院落成啟用,是全國首創取消保證金制度的醫院 。自此而後,花蓮玉里、臺 東關山、嘉義大林、臺北新店、雲林斗六、臺中潭子等慈濟醫院也陸續誕生。

一首〈盤山過嶺〉道盡慈濟籌建花蓮醫院的艱辛與毅力──「盤過山 盤過山 盤過山嶺未按怎 為著成就慧命 慈濟人對師父行……」證嚴上人曾說,慈濟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而他什麼都也沒有,只有命一條!

黃明月期勉學員,將來擔任醫療志工,莫忘前人的艱辛,努力承擔使命。她表示,「笑容、親切、招呼」,是做好志工的第一步。

成大生物系畢業,工作兩年後加入慈青的許淑媛,今年參加慈濟培訓的同時,也參與慈濟人必修的學分──醫療志工。她知道透過醫療服務,可以更了解生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 權。

許淑媛表示,在醫院中看到的一些病苦,讓我們能夠見苦知福、再造福,有健康的身體就要把握因緣去做。她說:「以前承擔慈青,透過許多方式及人世間的磨練,讓我心靈成長。」

慈青時,許淑媛曾跟隨資深志工,去醫療志工服務過,也看過病理解剖。每次去就有每次的感動,體會自己還有這個身體時,就要把握因緣,去做該做的事情,而且會更加珍惜。

◎志工人間菩薩 付出愛與關懷

資深志工陳鶯鶯,分享如何扮演好志工的角色。她以「千手千眼菩薩」及「聞聲救苦菩薩」來譬喻醫療志工,認為醫療志工是醫護同仁多出來的手,多出來的眼,能夠做許多事,發掘 病家的心聲,也是安定人心的力量,噓寒問暖的媽媽。醫療志工是病人和家屬的期待,是一群可以幫忙達成訴求的好人,可以信任和得到支持,是訴苦的對象,也是最真實的傳聲筒。

志工要表現的慈濟人文精神,是以「病人」為老師,要有菩薩的心,媽媽的愛,付出關懷;甘願做,歡喜受,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證嚴上人希望讓病人有「家」的溫馨 感覺,所以志工的加入支援,可做醫護人員和病人間的橋樑,讓病人有「愛」的關懷。

醫療志工就是要對病人付出愛與關懷,這對年輕世代也是一種考驗。今年剛滿二十歲,從事「美睫」一臉嬌嫩的呂羽婷小姐表示,兩年前就想見習、培訓,因工作忙,加上對信仰的觀 點,一直以為是迷信;可是中間遇到一些不如意,過不去時,就回頭認為,需要信仰支持繼續走下去。今年下定決心參加見習,醫療志工課今天也是第一次。

課程內容提到「付出」,對不認識的人付出你的愛和關懷,對方就會感受到。呂羽婷小姐說:「我不確定自己能夠做得多好,但是我想嘗試。」

◎熟習器材使用 病人舒適安全

這是一個實用的課程,由大林斗六門診的護理長張雅萍解說。醫療志工在照顧病人時,經常會接觸一些醫療器材,操作技巧好不好與病人息息相關。張護理長以「舒適」兩字,點出護 理人員及志工照顧病人最終的目的。舒適對病人而言,可以復原較快、適應較好。

舉凡鋪床、換床單、翻身擺位、拍背、坐輪椅、推床或電動病床等,都有一定的原則和操作要領。做得正確、做得好,當然可以增加病人的舒適程度。至於輪椅的操作,張雅萍更以實 物,不厭其煩的講解示範,最終目的就是要確保病人的舒適安全。

一場解說令學員們獲益良多,加深學習印象,課程終了,講師學員雙向互動、發問解答,解開許多學員的疑惑。

◎關注四大威儀 樂活志工一天

志工每日在慈院的作息,由承擔的資深志工蔡宜蓉詳細說明。她表示,從清晨的四點半起床盥洗後,參加早課到六點二十分結束,享用早餐後,參加志工早會,聆聽上人開示,分享心 得,八點半開始志工的定位服務。如此每日週而復始,相當規律。 慈院醫療志工,花蓮與大林有些許的差異,主要在於志工用餐方式的不同:大林慈院採自助式,而花蓮慈院則是圓桌式共餐,左進左出,用完自行結齋。

在診間服務的志工,除了熟悉環境,做好求診民眾的應對與引領外,最要注意的是遞送病歷個人資料的隱密性;平常的食衣住行各種威儀,蔡宜蓉以醫療志工團隊成員,臺上進行示範 演練:每一錯誤的動作示範後,再以正確的動作示範矯正並解說,場面生動活潑又詼諧,颇富教育意義。

最後,司儀陳惠馨特別提醒,志工平常易犯的錯誤:一是用完點心,隨手抓一把,拿到病房與病患分享,這是忌諱的。另一是自己攜帶的盥洗用具,以塑膠袋裝,在寮房內半夜取用 時,悉悉索索聲響擾人清夢,建議使用布做的袋子。

◎有愛表現出來 成長志工服務

今日課程的最後壓軸,是由慈濟人稱「寬寬師姊」的資深醫療志工張陳烈貞女士,分享她在慈院二十多年的志工服務經驗。

她,滿頭斑斑白髮,卻一臉圓潤,年紀已八十歲了,上臺分享唱誦著《南無阿彌陀佛》的歌調,聲音高亢而洪亮,一點也不輸給年輕的一代。她回想著自己,在二十多年前做醫療志工 時,是以母雞帶小雞的精神,搭乘火車、客運車,由臺東到花蓮,由花蓮到大林,真的是「盤山過嶺」。現在的醫療志工有事先的培訓,去的時候還有專車坐,真是很有福報,她玩笑 地說:「有時會恨自己太早出生了!」

做志工使她人生觀改變,她曾在癌症安寧病房,一路陪伴一位年僅九歲的腦癌病童,有一天,這孩子要求她買三顆肉粽給他吃,而她以自己的思考,那麼小又有病,吃太多不好,所以 買了兩顆給他;可是這孩子卻堅持要三顆,不得已再請人去補買一顆,準備隔天早上拿到病房給他。可是這孩子卻在當晚吃完粽子之後往生了,這讓她十分震撼。「天啊!這真是人生 無常!過了今天,都不知還有沒有明天?只有把握當下,才是最真實的。」

提到一路與她相偕做志工的老伴,過世之前夫妻同進同出,可是「愛在心裡口難開」,兩人非常「必賜」(臺語的「害羞內向內」之意),心中有愛不輕易說出口。她淚眼婆娑的奉勸 學員們,「有愛就要表現出來」,趕快去做醫療志工,付出你的大愛。

分享到最後階段,寬寬師姊特地以江蕙的〈家後〉,唱出她的心聲──「吃好吃醜無計較,怨天怨地嘛袂曉,你的手我會甲你牽條條,因為我是你的家後。」

寬寬師姊一句「有愛就要表現出來」,引起學員的熱烈迴響。今年參加培訓的志工楊惠穗表示,對親人要趁著身體健在時,把「心裡最想說的話」說出口,以免到時來不及說,悔恨不 已,抱憾終生。

至於想吃三顆肉粽的男孩,卻只拿到兩顆,隔日補買一顆,要讓他高興,他卻意外往生的故事,讓她感嘆人生的無常。楊惠穗語重心長的表示,我們有很多事情,都喜歡站在自己的觀 點,而不是站在對方的想法。像男孩子的例子,讓我們覺得遺憾而難以挽回,往後擔任醫療志工,一定站在病人的角度,多為對方設想。

楊惠穗回想,自己的母親晚年曾二度中風,不良於行,肢體長期退化的結果,醫生判定要截肢,兒女們真是不捨。「母親的病痛是對兒女的示現,要見苦知福,再造福,把握當下最真 實」,這也是她參加醫療志工最大的收穫。

圖左 : 成大生物系畢業,曾加入慈青的許淑媛,工作兩年後,今年參加培訓的同時,也參加慈濟人必修的學分──醫療志工。[攝影者:杜勝雄]
圖右 : 資深醫療志工張陳烈貞女士,慈院醫療志工服務的經歷,已經超過二十年了,至今依舊孜孜不倦,越做越歡喜。她,正是有心醫療志工服務者的最好標竿。[攝影者:杜勝雄]

圖左 : 資深志工陳鶯鶯,分享如何扮演好志工的角色,她以「千手千眼菩薩」及「聞聲救苦菩薩」來譬喻醫療志工。[攝影者:李雅惠]
圖右 : 黃明月師姊期勉學員,將來擔任醫療志工,莫忘前人的艱辛,努力承擔使命。「笑容、親切、招呼」,是做好志工的第一步。[攝影者:杜勝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