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醫療志工職訓 每堂都「頂真」

醫療志工職訓 每堂都「頂真」

E-mail 列印
2023年度慈濟醫院新進醫療志工職前教育訓練,4月8日第二梯次於臺南靜思堂舉行,學員及志工共有二百五十人出席。志工早會連線後,第一堂課由大林外科加護病房暨品管中心主任范文林醫師,分享「病人安全 權益與 隱私保護」主題。范醫師說,他是臺南隆田人,回到臺南分享等於是多一次回來探望媽媽的好因緣。

◎專業醫療淺談 傳遞傾聽與溝通

范醫師也兼任器官捐贈勸募小組負責人,分享「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時說:「器官捐贈有活體移植及死亡(屍體)大愛捐贈的移植,後者是化無用為大用。有的是本人親自簽署過器捐,或是家屬在親人面臨生命結束做出抉擇,嘉惠一些等待做移植的患者。」

在大林慈濟醫院服務已十五年多的范醫師說,「其實如果能多『就醫三問』,就會減少一些醫療糾紛的發生。」范醫師進一步說明,「病患常常不知道自己要問甚麼,醫師也不會知道;我們不瞭解甚麼是他們要知道的,抑或是我們也不知道、不了解,所以產生醫病之間的『鴻溝』。」

范醫師表示,「像器官遺愛都要顧到情理法,更要因緣具足,而且在溝通上也很重要。」因為病人不知道如何問或沒問到,醫方不知道要回答解釋,有時候就會產生疏失變成糾紛問題,來自病人與家屬的意見,都需要去傾聽和協助溝通。

勤作筆記的學員洪淑玲本是補習班的數學老師,因為疫情辭掉一個班,時間比較充裕便報名參加培訓。除了培訓,洪淑玲也報名參加醫療志工職前教育課程,為將來去醫院志工服務時能幫助病患,「這些專業的溝通、傾聽的技巧以及服務時的相關知識與態度,把它記下來好好學習,以後去當慈院志工就能做參考,派上用場。」

◎志工傳承經驗 醫院裡見苦知福

進入慈濟志業,一直在慈濟醫療體系服務的清修士黃明月(法號:靜力),和學員們分享她在慈濟醫院與醫療志工互動的經驗。黃明月說:「自己以醫院為家,我那時才三十歲,轉眼已經三十多年過去了。」

黃明月從花蓮慈濟醫院再到嘉義大林慈院,現在轉到臺中潭子慈濟醫院駐點。她說「慈濟」不是單位的名稱,是「慈悲濟世」、是行「慈悲喜捨」精神的一條路。「曾有人問上人:『法師!您在的時候,有慈濟;如果您不在了,慈濟怎麼辦?』上人說不會生命結束了,慈濟就結束了,因為大愛精神還在,慈濟還是一樣延續下去。」黃明月分享上人的理念。

因上人建醫院的時候,就是想要做「活水源頭」,做慈濟濟世志業的掘井者。上人的堅定願力,建院需要八億元,雖然當時建院基金不到八分之一,但仍堅持願力的走到現在。課程中播放圓滿醫療建院的影片,讓所有學員們深受感動,也知道當初上人蓋醫院救人的緣起。

臺南東區培訓志工翁麗玲聽到黃明月師問大家:「如果今天,就要告別今生,我準備好了嗎?」很有感觸,忍不住陷入沉思。

翁麗玲指出,「黃明月說自己要能去決定做個有價值的人,因人往生燒了就甚麼也沒有了。『慈悲喜捨』這四個字,如果沒有透過修行反思,我們都不明白,這些都是進來慈濟,從上人給我們的方便法門去學習,在與人之間磨合,進而提升自己。」從幾個醫院個案故事中看到了人生八苦,離怨瞋恚,「這些發生在醫院裡的大愛故事,讓人感動,示現苦相菩薩,教會我們去見苦知福。」

◎人生最後決定 預立醫囑很重要

下午第一堂「安寧伴行 安寧療護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基本護理」課程,由來自大林慈濟醫院,有著二十年護理經驗的程裕藍護理長,將十六年在安寧病房服務的心得重點濃縮,分享給學員。

程護理長解說,「安寧療護」是針對已沒有必要進一步積極治療的病患,所施予的緩和治療護理。因為是午後第一堂課,她以有獎徵答帶動學員精神,問大家:「對象是那些人?」

「經醫生判斷,沒有辦法治療的病人。」另有學員舉手說:「是癌末病人……」

「是的!」聽了幾位學員的回答,程護理長說:「除此,還包括生命逐漸走下坡、器官衰竭的,包括老化癡呆症和植物人重症患者及癌末病者。」護理長進一步分享一位主教對自己生命體會的故事——主教罹患了癌症,最初是驚恐怨嘆,在求主禱告後體會到,若不是自己生病了,怎能體會到別人的病苦?原來這就是「主』給他的啟示。

程護理長教大家要把「愛」說出來,跟對方表達出來;四道人生「道歉、道愛、道別、道感恩」都要及時,不要變成後悔。而「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簽署資料內容及如何讓法律保留自主權,可以在人生最後有自主決定醫療照護的權益。這些定義、目的、過程,是給在醫療服務時,讓大家有基本的概念。

◎拓展心胸助人 修福修慧修人際

接著,是大林慈院志工組張紅芬與大家分享「從『心』做起的感動服務」。她提到「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就是利用時間、利用環境空間、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過程,去修福、修慧、修好人際關係。透過修行轉化自心,為自己拓展心胸去幫助更多人。

張紅芬也是慈濟靜思精舍的清修士,法號「靜守」,和黃明月一樣都是外派到慈院志工組,是醫療志工的窗口,教大家如何排班和到科別診間服務患者並給予家屬需要的協助。張紅芬鼓勵大家敞開心胸,當有人求助時,不要馬上拒絕,要再去思考幫助人的時間機會,因為心的力量無窮大,一切善唯心造。

「我們很有福,有『靜思精舍』成為我們的修行基地,也是所有慈濟人的道場。我們要學習把心安住,有事要找人協助、和人溝通,透過修行,改掉習氣,也成長自己;不要害怕人群和承擔起擔子。二千多年前的時間、空間,當時佛陀的想法是甚麼?二千多年後的現在,上人想的又是甚麼?原來,二千多年後的慈濟,就是要實現佛陀的人間菩薩行。」

◎幫助貧窮病苦 先學得基礎照護

來自大林的胸腔護理部蔡淑蘭護理師,針對醫療志工們到院服務時能夠保護病人,也要保護自己的安全措施做為分享內容。蔡護理師幽默的指出,從Covid19疫情爆發,三年以來在醫院裡戴N95口罩幾乎已經習慣了,以前從SARS開始到現在,她都是在胸腔科服務。

蔡護理師以「口罩、量血壓、洗手、感控與輪椅使用」為主題,告訴大家:「現在除了疫情,須防範肺結核感染,所以要戴好口罩、勤洗手;除了酒精乾洗手消毒,還有濕洗手時的『內、外、夾、弓、大、立、完』七個步驟都要做到。」為了讓大家將來在醫院協助服務更到位,進而播放使用輪椅收合示範影片。

人間多疾苦,為培育守護生命、守護愛的幕後尖兵,志工團隊安排堂堂精彩「頂真」(臺語)的豐富課程。來自新化的黃世勳說:「讓我很感動的是,其實我們都有用心聽,就像剛才聽到講師分享醫學院不會在乎你考一百分,但如果醫生看病不夠用心的話,這個對病人對家屬都不好。」

黃世勳聽到講師說做好溝通,能夠讓病患得到協助,就不會有遺憾的事。他說:「雖然我目前還在上班,但是有機會學起來,以後去醫院做志工,就能夠幫助到醫院求診的病患和家屬。」

講課的每位講師,用心的把他們專業醫療知識化繁為簡,更把經驗故事傾囊分享,或濃縮、擷取溫馨故事做穿插,讓大家在歡喜、有趣的氛圍中學習。期望將來有朝一日在醫院服務的過程中,能順利幫助身在病苦中的人,早日拔苦痊癒。

圖左 :臺南區慈院新進醫療志工教育訓練,第二梯次於4月8日上午在臺南靜思堂舉行。當天有學員及陪伴的工作人員參與,共有二百五十人參加課程。[攝影者:黃淑玲]
圖右 :聽講師們堂堂精彩的分享,來自臺南東區的翁麗玲(前右一)認真聽課也勤作筆記,希望以後去當醫療志工時,能派上用場。[攝影者:黃淑玲]

圖左 :來自臺中潭慈濟子醫院志工駐點服務的講師黃明月說:「希望大家到慈院做志工時,把這溫暖大愛人文精神,傳遞到病患的身上。」[攝影者:黃淑玲]
圖右 :在大林慈濟醫院有二十年護理經驗的程裕藍護理長,分享「安寧療護」讓學員們了解緩和治療護理。[攝影者:黃淑玲]

圖左 :大林慈院志工組資深志工張紅芬,來到臺南與學員們分享「從『心』做起的感動服務」時,提到從「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去修福、修慧、修好人際關係。[攝影者:黃淑玲]
圖右 :來自新化的培訓志工黃世勳目前還在郵局上班,他說有機會學得這些知識,以後去醫院做志工就能用到,可以幫助到醫院求診的病患和家屬。[攝影者:黃淑玲]

圖左 :大林慈濟醫院胸腔護理部蔡淑蘭護理師,針對醫療服務時對志工們能夠保護病人及自己的安全措施,除了酒精乾洗手消毒,還有洗手時的步驟都要做到。[攝影者:黃淑玲]
圖右 :臺南醫療課程堂堂精彩內容豐富,醫療團隊窗口李美秀向所有的講師道感恩,也向全體學員勉勵,助人離苦需要大家一起來。[攝影者:黃淑玲]
圖左 :培育守護生命、守護愛的醫療志工訓練課程圓滿,全體一起誠心祈禱祝福多疾苦的人間,祥和平安無災難![攝影者:黃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