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平時勤加演練 災時迅速應變

平時勤加演練 災時迅速應變

E-mail 列印
「一直很佩服慈濟在災難現場,為何都能很快動員?今天上了這個課才知道,原來慈濟人平時就有這麼多的準備和訓練。平常就要不斷的練習,在需要時,才能很快速的應變。」學員楊玲華說。

五月起,臺灣進入防汛防颱期 ,面對可能的災害風險,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於全臺各地靜思堂辦理2023年災害應變中心研習,第三場6月24日來到臺南靜思堂,適逢端午連假,五百餘位志工齊聚精進。

◎災害應變中心 運作目標四好

上午第一堂課「慈濟災害應變中心組織與運作」,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王運敬主任及慈善志業發展處呂學正主任,向大家說明災害防救發展及研習目標、組織功能及運作流程、災害情境想定及任務模擬,在歷經三年新冠疫情過後,陪伴大家一起溫故知新,快速複習過去運作的默契。

「這次研習的重要目標是四好——更好的運作,更好的關懷,更好的服務,更多的招生。」王運敬主任透過簡報及生活化的實例分享,讓大家更容易了解。

「本會已與家樂福、全聯建立合作機制,7月5日將與全家便利商店簽約……受證志工在災難發生的時候,可以直接到災害發生地方鄰近的便利商店,取所需的賑災物資。這樣是不是很方便?」王運敬主任語畢,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將來如果能跟連鎖藥妝店簽約,對於防救災也很有幫助。八仙塵爆的時候大量傷患,救護車來不及送,計程車跟小客車幫忙載送最多。如果能夠將這些愛心資源做整合,相信能夠讓救災工作做得更好……」王運敬道出心中的期許,就盼將救人的力量加乘放大。

在大家的努力下,截至2023年5月,慈濟已與全臺二十二縣市及十六個公立專業防救災機構,簽訂「合作共善備忘錄」,建立公私合作共善平臺,正式納入災時救助應變機制。

呂學正主任接棒上臺,透過簡報跟大家分享:「我們要邁向四好,那這個四好要怎麼做呢?建立群的機制增加運作協調性,強化關懷機制提升關懷溫度,整合後勤資源建立更好的服務,積極建立平臺加速青年志工招募。」

呂學正仔細說明:「地震有辦法預料嗎?不行。颱風有辦法預料嗎?可以。在災害救助的時候,越是緊急性的災害,它的啟動機制越需要高協調性,一發生,必須要馬上應變。平常就要把這些資源互相整合,真正災難發生的時候,才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取得這些資源,這牽涉到運作的機制。」

「賑災行動非常重要的一個大原則就是安全。第一要安全的時間,要判斷哪一個時間適當,三更半夜、狂風暴雨都不適合出去。第二要有安全的裝備,特別在第一階段,要穿雨鞋加上防穿刺鞋墊、防穿刺手套,個人的安全防護措施一定要做好,進入災區之前要做行前叮嚀……」呂學正主任以大家熟悉的風災為例,跟大家分享如何做到「四好」。

◎模擬災害情境 擬定應變計畫

上午課程之後,呂學正主任以模擬災害情境,引導大家分組討論,集思廣益凝聚共識,研擬災害應變計畫。

「這次研習,我們模擬2月6日晚上發生6.8級地震,造成五百多棟房屋倒塌,火災、醫院、橋樑、通訊、房屋傾倒、招牌掉落、人員傷亡、水管破裂、大範圍的停水停電、人員疏散等,讓大家思考,如何在短時間內建立應變共識?」

「災後公部門可能會請民間組織支援人力、物資各方面。社區裡面也有很多的機構、安養中心、居家行動不便的人,如何移動到收容中心,從靜思堂如何去做支援及調度?我們有輔具中心。2月6日天氣很冷,睡在地板怎麼辦?我們有福慧床。需不需要有藥物的支持?我們有便利商店的支援。」呂學正拋出一個個接踵而來的問題,引領著大家進入災難當下。

「婦女、小孩會不會有心情不安的狀態?我們有訪視關懷。災害之後,菩薩從地湧出,很多熱血的青年,他到我們臺南分會來,我們要如何引導?他適合做什麼?這些都需要思考。」大家一邊想一邊做,集思廣益提出具體的辦法。

因應災害情境,學員分組討論,並細分協調、行政、關懷、後勤四群,模擬召開當區災害應變中心會議,大家分工合作一起擬定應變計畫,針對災情狀況做關懷行動,災後十二小時內,兩週內,分別規劃做什麼?

學員分組上臺簡報,分享組員共同擬訂的計畫。本會講師專心聆聽,並給予專業的回饋建議。

◎關懷士防災士 災害中的角色

下午課程「關懷士與防災士介紹」,呂學正主任向大家說明關懷士及防災士於災害中的角色。

在災害發生第一時間,除了自助與互助,防災士在災害期間也扮演政府與社區協作橋梁的角色。關懷士在災害發生時,配合慈濟應變中心安排,並與公部門社政或衛政等單位合作,扮演災害期間各服務據點事故點、醫院、避難收容中心、殯儀館的心靈陪伴與膚慰關懷角色。

基金會面對過去的災害經驗,走到最前做到最後,但是慢慢也發現救不完,所以從更前端著手,希望把災害發生的機率降低。從應災,開始走向防災、減災、備災。

天災難以預測,但是平時就要防災,所以需要教育與訓練。慈濟辦理關懷士培訓,邀請政府部門衛生局、社會局主管來授課,讓大家了解社會關懷、災難救助在做什麼?建立對災害、心理衛生的概念。

關懷士培訓課程,讓大家學習真正災害的狀況是什麼?慈濟人在災害中扮演什麼角色?面對災害還有災害的場景,是不是已做好心理準備?平常有沒有透過訪視、醫院關懷等,來加強自己面對災害的心理韌性?關懷技巧、助人技巧有沒有具備?

下午課程之後,各組進行分組討論,研擬如何「合心協力邁向四好」,並分組報告。最後由全體學員、資深志工及講師群,進行雙向交流座談及學員分享。

◎上課心得分享 把愛告訴大家

擔任臺南區災害應變中心召集人多年的志工張文郎,很感恩能夠有這個機會與大家一起學習成長,「有災難的時候,要怎麼從合心的應變中心啟動,進到和氣,然後到社區,怎麼去環環相扣?在課程中講得很清楚。對我們的師兄師姊來講,是一個現場模擬最好的學習機會。」

災害關懷協調經驗豐富的志工陳東興,在「0206臺南大地震」救災現場擔任慈濟協調窗口,汲取當年經驗,他深刻體會協調運作的重要性。面臨大型災難時,更需要本會的協調與各區的支援,「協調跟串聯很重要,這方面做得好,運作就會很順暢」。

臺南分會總務同仁賴美英回想0206大地震之後,本會及高雄支援臺南很多物資,「只要我們開口,他們就立即從花蓮、北部或高雄來支援。那次一下子要六千份結緣品,高雄立即幫我們打包送過來。我們希望不要有災難,但是當災難來的時候,大家都能夠互相協助。」

訪視志工陳喜久在0206臺南地震後,和女兒半夜前往臺南殯儀館輪值關懷工作,經常需要陪伴家屬認屍,當時她心裡有些擔心、惶恐。2022年上過慈濟舉辦的關懷士課程後,她學會許多關懷技巧,也學會用同理心陪伴受災家屬,「把他們當成自己家人,心情就能更自在。」

二十六歲青年陳啟文,從小夢想當消防員,後來因緣際會,曾於殯葬業擔任禮儀師,深刻感受生命真的很脆弱,或許一個天災、地震、火災或車禍,就這麼消失在人間。

得知慈濟舉辦災害應變研習,他就特別想來一探究竟,「慈濟志工真的好厲害,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張羅許多災民所需要的東西,調度北、中、南各單位,甚至與公家機關達成共識。若不是大家長期配合,如何能完成。」

陳啟文笑著說起這盈心的收穫:「志工們很有溫度,今天來上課不虛此行。我會分享給家人及更多人知道,慈濟是如何在平日模擬演練各種防災應變措施,讓家人及周遭朋友更有憂患意識。」

面對災難要如何因應?證嚴上人曾慈示:「慈濟人愛心、信心、力量,長年累月不斷訓練、培養,平常要存量,接到訊息及時付出。」

一旦有災,需要很多人;不同的團隊、宗教會合起來志工大動員。上人也期盼,對於急難救助工作,哪裡有事、哪裡有災,大家就是立即動員,這是不變的;慈濟人行動有效率、速度很快,這個優點一定要守住。

圖左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於全臺各地靜思堂辦理2023年災害應變中心研習,第三場來到臺南靜思堂,適逢端午連假,五百餘位志工齊聚精進。[攝影者:郭明娟]
圖右 :「這次研習的重要目標是四好——更好的運作,更好的關懷,更好的服務,更多的招生。」王運敬主任透過簡報及生活化的實例分享,讓大家更容易了解。[攝影者:李儀祿]

圖左 :下午課程「關懷士與防災士介紹」,慈發處呂學正主任向大家說明關懷士及防災士於災害中的角色。[攝影者:吳雅惠]
圖右 :因應災害情境,學員分組討論,並細分協調、行政、關懷、後勤四群,模擬召開當區災害應變中心會議,大家分工合作一起擬定應變計畫,針對災情狀況做關懷行動,災後十二小時內,兩週內,分別規劃做什麼?[攝影者:李一平]

圖左 :學員分組上臺簡報,分享組員共同擬訂的計畫。本會講師專心聆聽,並給予專業的回饋建議。[攝影者:黃川碧]
圖右 :志工張文郎(站立)很感恩能夠有這個機會與大家一起學習成長,「有災難的時候,要怎麼從合心的應變中心啟動,進到和氣,然後到社區,怎麼去環環相扣?在課程中講得很清楚。對我們的師兄師姊來講,是一個現場模擬最好的學習機會。」[攝影者:黃川碧]

圖左 :穿著灰色上衣的青年陳啟文分享:「志工們很有溫度,今天來上課不虛此行。我會分享給家人及更多人知道,慈濟是如何在平日模擬演練各種防災應變措施,讓家人及周遭朋友更有憂患意識。」[攝影者:蔡易哲]
圖右 :下午課程之後,各組進行分組討論,研擬如何「合心協力邁向四好」。第四組學員集思廣益,討論如何更多的招生,接引更多愛心人士加入救災行動,進而加入慈濟續緣不斷。[攝影者:郭美秀]
圖左 :研習活動最後,全體學員、資深志工及講師群,進行雙向交流座談及學員分享,大家一起學習成長。[攝影者:黃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