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鏡頭傳美善 人文共修增心靈資糧

鏡頭傳美善 人文共修增心靈資糧

E-mail 列印
二十四節氣的八月來到立秋,在初秋的第一個月,不穩定的氣候,時而急促大雷雨,時而艷陽高照,人心難免隨著天氣變化而有起伏。

2023年8月13日,天空布滿烏雲也襯著一些藍天,隨著七月臺南區人文真善美第一 次邀請講師實體授課後,今天(8/13)是第二階段的精彩共修。此次特別邀請來自高雄的文字志工陳慶瑞、慈濟月刊採訪召集人李委煌、大愛電視記者李佳欣、趙培廷及大愛電視製作人李欣元導演前來授課,四十六位人文真善美志工與會充電,心靈資糧充飽、充滿。

◎小品為基礎 寫稿如戲劇

該如何寫文稿?以往說的「起承轉合」較適合人物採訪,但對於活動則較難有如此的寫法。要把握住文章「破題、造化、結尾」三段寫法,任何活動都能如實呈現。「破題」就是前言,簡短、明確、會讓人想繼續往下看,唯有心淨才能完成一篇好文章、好作品。

高雄文字志工陳慶瑞,應邀前來臺南靜思堂授課。他表示,會寫小品就一定能寫出文章,因爲「小品」是文章的基礎,它既小巧又有品味,大家腦中會有畫面,會跟著脈絡走,會感動。而書寫文章有很多寫法,可以將大地情景融入文稿中,但首、尾須相應。文稿能留下足跡,是在度當下閱讀的人,讓讀者感動為主要目的。

文字從無到有,記錄時有時更難,「其實寫稿亦如看戲劇般,一開始的吸引點要先釋出,才能抓住眾人的目光,有想要一探究竟的動力。」慈濟月刊採訪召集人李委煌解析寫作要點。

現今是個「不看字的世代」,部分年輕人專注力短,沉溺短影音,接觸3C產品導致語言能力大為下降。而寫作最重要的兩件事——寫作的意義及是否有人看、有人回饋。月刊字句是與會眾分享慈濟的最佳契機點,慈濟人,做了才說;慈濟月刊,做了才寫。是寫真、也是說實。

◎學習不分區 文字不堅硬

從慈少班到〈法譬如水〉經藏演繹,蕭智嘉都以社區志工的身份參與慈濟活動,經過〈水懺〉的洗禮後,才受證成為慈濟志工。來自嘉義的蕭智嘉參與人文真善美的記錄已有十年。他透過嘉義區合心分享,得知臺南區人文真善美有共修課程,一大早便開車來到臺南靜思堂報到。

「我平常主要負責平面拍照,也需要寫圖說,但總覺得自己的文字硬梆梆,了無新意。因此我想要更精進,讓圖說更有力量,感動更多人。」蕭智嘉在聽完講師陳慶瑞以平面和文字志工所寫的小品文分析後了解到,不論是文字或圖說,都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揣摩,讓更多讀者能產生共鳴。

「一段影片是用許多不同的畫面、分鏡組合而成,藉此讓我們更清楚每一段所要表達的,這部份也是我平常比較少接觸的。」聽完李欣元導演講到分鏡時,蕭智嘉豁然開朗,便想到可以將分鏡運用在日後出班上,有規劃地設計每一張圖片,讓每一聲「喀擦」轉變為動人的故事。

蕭智嘉因太晚知道今天的課程訊息,讓他覺得很可惜!不然他一定會邀約其他夥伴來共修。回去後,他一定將所聽、所聞分享給其他夥伴,並且期待下次能再來。因為在資訊發達的時代,影音媒體的力量不容小覷,能運用多媒體和創意來溝通,說好慈濟的故事,傳出去給更多人知道,這就是人文真善美最重要的使命。

◎攝影十六載 充電再出發

手扛錄影機已十六載的俞柏清,話說2006年,他因喜歡攝影而走進慈濟參加見習課。他邊走邊學,跟著伙伴們出班實做,表現績優,獲得好評!剛受證後,因活動多,人手不足,出班後的剪輯工作,必須利用夜深人靜、心無雜念、身無雜事的夜晚進行,往往在一至兩個月才能完成一支影帶。談到剪輯技巧,俞柏清指出,活動多時就要多出班,自己動手剪輯才能知道不足處,也才會有進步。

過程中,他也會起無明,也常面臨身心倦怠、疲累的困境。十六年來,面對出班固定的模式,他就是一直錄,有時真的不知道自己在錄什麼?所以像這樣實體共修課程,他認為一定要來充電,充電後動力滿滿再出發,心態上會比較輕鬆自在。

大愛電視臺節目製作人李欣元導演指出,莫忘初心,講好慈濟的故事是目標,要將使命感化為執行力;好的故事是連結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如果沒了故事,就少了人情味、少了同理心。一個好的故事能觸動人心,在人們心裡激起共識。所以畫面本身要能說故事,更要抓出故事核心的架構。而所謂的「創意」是設計中的設計,是溝通,可用來服務更多的人群。

個性嚴謹的俞柏清期許自己所做的影片,也可以含有感人的元素。從小品文中,看見了活動思惟,文字也可以有影像畫面,常接觸就能進步,期願自己有敏銳度,把影像圖片寫出來。他同時發現,現今科技發達,拍攝不一定要使用最好的設備,即便是一支手機也能進行拍攝,更加方便、親民。

自從走入慈濟,俞柏清學會「忍」,以往他對很多的人事物都看不慣,現在已經學會「放下」。在他認為,「傳承、發掘新人」很重要,帶人也要帶心,且要盡力陪伴,並願意將技術及設備無私轉移,希望人文善真美人才濟濟,共同為慈濟、人間留下美善足跡。

◎深入重災區 鏡頭見證愛

「人文真善美是記錄者,也是傳遞『愛』的管道,透過鏡頭把遠在他方地區的災難、當地的苦難實相,傳遞給平安地區的人們,讓大家面對災難要懂得戒慎虔誠,要知道感恩!」平面兼錄影志工陳仲銘,聽著大愛新聞記者李佳欣娓娓道來,走進土耳其重災區採訪、發放物資卡的過程……

「跟著車子往重災區前進,透過車窗往外看,努爾達伊鎮沒有一棟建築是完好的,整個鎮宛如廢墟,光要找到一個適合發放的地點都很不容易。當我看到災民的苦,採訪過程,我的淚水不自覺流下來……」李佳欣道出記者須具備的人文素養,「給災民一個擁抱」,就是展現慈濟人的人文特質。

「見苦知福,我們要知道感恩!想想自己是十分幸福的,也讓人知道沒有甚麼苦是過不去的,讓自己更有勇氣去面對困難、困境或人事的挫折。」陳仲銘心生感恩!並思索著,「人文真善美採訪者該有的正確心念——對於受災者要有同理心與憐憫心,用耐心與撫慰的口吻來採訪受災的民眾,更要學習擁有一顆溫柔、體貼的心。」

「在萬變當中,自己要有不變的心。」大愛記者趙培廷表示,全球有一半人口都在使用社群媒體,大愛新聞需要有人文志工一同協助,用不變的本質,面對變化莫測的球路。一場活動,一次出班,一個好故事,都要把它寫、拍、錄起來,不用刻意做什麼,只要讓故事活絡起來,自然就是美。而人文真善美的責任,就是怎麼把美善的故事推播出去、影響更多人,讓社會有更多正向的力量,也讓自己在記錄中找到自己的「心」,那顆報真導正的心。

趙培廷的一席話,讓陳仲銘若有所悟地說,「面對現在的3C洪流,慈濟人也要去適應時代,怎麼去改變自己、調整自己的作品以符合時代的改變,顯得十分重要。尤其自媒體的形成,應當讓自己隨時保有一顆敏銳的心,隨身的手機就是記錄的利器,要能善用。」

◎勿忘初發心 啟發善效應

認識慈濟很多年,於今年(2023年)正式參與見習的志工郭宇瑄,原本在臺中工作,因緣際會下回到臺南,在鄰居志工黃惠珠的邀約下參與見習課,同時也加入人文真善美記錄的行列。

一開始,郭宇瑄對於人文真善美的功能一知半解,甚至有點懷疑自己所做的記錄與行善會有關聯性嗎?共修課程結束後,她恍然大悟地說:「如果有人因為看了我的文章,而引起行善的念頭進而付諸行動,不也是一種『以文行善』。」因此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寫下一篇篇的慈濟故事,藉此讓更多人看見慈濟、瞭解慈濟、啟發善的漣漪。

郭宇瑄接著分享:「我在做文字記錄時,常常只有把事實闡述,但沒有溫度。」透過李欣元導演的授課內容,「一個動人的故事,可以為『事實』加分,否則『事實』也就難以發揮,靠的是『想像力』。」她了解到,不一定要會編故事,但要先瞭解故事與事實,再透過想像力來組合與舖陳,便能化作一個真實又有溫度的動人故事。

李欣元導演指出:「說好慈濟故事,是人文真善美一輩子的志業。」郭宇瑄也將此視為自己的初衷,也是使命,希望能為慈濟志工留下更多的足跡,並在這個自媒體時代,堅持己心。「加入人文真善美志工,不只為慈濟,更是為自己。」在結束一天活動後,郭宇瑄透過文字的整理,重新咀嚼、架構一整天的上課內容,雖然身是疲累,但內心感覺格外有意義。

「報真導正,歷劫不壞」就是真善美與大愛媒體人的社會責任。李欣元導演說,新聞是讓人「見聞利益」,看見、聽見的當下,貼近人心,心靈受益。慈濟人要以「生命」來寫歷史——真的記錄、善的循環、美的涵養。感恩人文真善美志工教會自己「將使命感化為執行力」,讓說故事的心,永保初發心。

圖左 :高雄文字志工陳慶瑞分享,小品是文章的基礎,保握住文章「破題、造化、結尾」三段寫法,任何活動都能如實呈現。[攝影者:王永周]
圖右 :「加入人文真善美志工,不只為慈濟,更是為自己。」郭宇瑄(右二)更加堅定信念,寫下一篇篇慈濟故事,讓更多人看見慈濟,啟發善的漣漪。[攝影者:王永周]

圖左 :新聞是讓人「見聞利益」,看見、聽見的當下,貼近人心,心靈受益。大愛電視李欣元導演指出,慈濟人要用「生命」來寫歷史。同時要將使命感,化為執行力,讓說故事的心,永保初發心。[攝影者:王永周]
圖右 :蕭智嘉(後排中)分享提問,聽完講師陳慶瑞分析的小品文,了解到不論是文字或圖說,都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揣摩,讓更多讀者能產生共鳴。[攝影者:王永周]

圖左 :志工們經過早上的充電,午齋片刻休息後,起身活絡筋骨醒腦猜猜拳,個個精神飽滿,準備迎接下午的課程。[攝影者:王永周]
圖右 :手扛錄影機已十六載的俞柏清(左),走入慈濟學會「忍」,以往對很多的人事物都看不慣,現今他都學會放下了。希望人文善真美人才濟濟,共同為慈濟、人間留存美善足跡。[攝影者:王永周]

圖左 :大愛電視記者李佳欣分享走入土耳其重災區所見所聞,她提點人文志工們,記者須具備人文素養,「給災民一個擁抱」,就是慈濟人的人文特質。[攝影者:王永周]
圖右 :平面兼錄影志工陳仲銘(前左)道出,人文真善美的責任是怎麼把美善的故事推播出去,去影響更多人,讓社會有更多正向的能量。[攝影者:王永周]
圖左 :「在萬變當中,自己要有不變的心」大愛電視記者趙培廷表示,「一場活動,一次出班,一個好故事,都要把它寫、拍、錄起來,不用刻意做什麼,只要讓故事活絡起來,自然就是美。」[攝影者:王永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