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關懷士培訓 無情災難有情陪伴

關懷士培訓 無情災難有情陪伴

E-mail 列印
2023年10月14、15兩日於臺南靜思堂辦理「2023年第二期關懷士培訓研習課程」,邀請講師群授予災難發生時,對於受災者、家庭成員受創身心靈的關懷介入、規劃運作、實務演練,及災後社會功能重建等說明。

兩日參訓的學員暨工作人員合計三百四十四人,經課後評值共有複訓學員二百一十一人獲頒關懷士結業證書。

◎讓感覺有感情 撫平創傷壓力

資深心理師葉金源提到,關懷士是在發生災難事件時,最適當及時介入的資源,比後續的心理治療更具療效。「應具足耐心,首要安定自我身心,才有辦法去做膚慰受創者的需要。」

講師又提到,頭腦全部裝了神經,即「感覺」,因此要說出「讓人有感覺的話」,然後再切入「說理」,這樣才能使人敞開胸懷,訴說內心的苦。

「處理情緒非只是為去除記憶,也不是請別人去『放下』、『想開一點!』這麼簡單的言語可化解的。」葉金源提醒志工,在事件發生時,神經往往被迫聚焦,視、聽、觸覺已瞬間植入腦海中,而容易產生焦慮恐懼。

關懷士應更敏銳地從生活細微處去思索,特別在說話技巧上,首要讓人有「感覺」、才能與對方產生感情、建立關係,最後做人性關懷,才會讓人記憶深刻。

◎用尊重的態度 願意打開心防

講師的一句「定著」(臺語)讓慈濟志工陳寶玉茅塞頓開,他分享所領悟到的技巧,關懷的當下要自己先身心安定,才能安撫對方的情緒;受創者想說話,要做好傾聽,重點放在他想告知什麼,以及你能如何協助。「要平靜的說話,保持耐心,有回應,且敏感地察覺對方需要什麼,讓對方有感覺被了解到;面對小孩時需蹲下抱他,幫他把恐懼說出。」

「課程非常的實際、受用,重點是較有方法關懷了,收獲很多也很實用。」曾歷經2016年臺南0206震災現場協助的陳寶玉,回想當時有一位爺爺連續數天望著災難現場,兩眼發呆,一語不發,形同槁木,看了讓人心酸,受創者內心的慟與苦,真的需要有方法及技巧才能陪伴走過。

來自雲林參與複訓的志工曾仲弘表示:「葉醫師把心理治療專業說得淺顯易懂,讓在第一線的志工所獲甚多,相信回到社區服務時,志工能用尊重的態度、專業的技巧,接觸受創傷者,讓受災者願意打開心防接受幫助。」

「一個小女孩在0206臺南震災時,親眼看到爸爸從窗外飛出墜落而亡,她的念頭就一直停留在那個畫面,葉醫師教我們要如何接近她、用什麼樣的話語、動作,遞給她一張面紙、一杯水,也許比你一直講安慰的話還有用。」曾仲弘對於這個案印象深刻,深深覺得若能做一個很棒的關懷士,及時給予需要的人安慰,讓他人減低驚嚇、身心靈安住,是多麼好的一件事。

◎稱職的關懷士 給予正面力量

南華大學生死系蔡長穎助理教授,以米蘭·昆德拉《生活在他方》短句「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以自身曾歷經突如離別的悲傷,及多起生命逝去的歷程與後續如何陪伴過程,為學員們分享,期使更多人學習或了解悲傷輔導的重要性。

講師授予「急性哀傷輔導用語」,現場邀請兩組志工上臺演練,「我是慈濟志工OOO;辛苦您了!」;「你現在一定很難過、很痛苦;我能理解您的痛苦;我能為你做什麼?請告訴我!」;「哭一哭沒關係;需要甚麼的話,我們都在喔!」

志工葉淑鈴與鄰座李春鴻,被邀請上臺演練,葉淑鈴分享:「時間很短,心裡雖然會緊張,發現短短幾句話,當自己進入情境中時,卻已經忍不住哽咽了!」經老師引導修正,她明瞭面對受創者應注意兩人的距離,最好的角度是兩人膝蓋成一直角,輕輕握著對方的手,給予溫暖就可以!」

面臨各種非預期性死亡,家屬心理呈現的各種情緒,葉淑鈴感受到現場的臨場教學,真的受益良多,「從課程中更了解到稱職的『關懷士』,一定要不斷透過學習和練習,增長自己的能力與技巧,面對災難現場的受災者、突逢巨變,或喪親者時,才能給予陪伴的正面力量! 」

◎對於異常情況 所有反應都正常

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張麗珠,透過一張張照片詮釋各種過往災難發生時,可能對人、對家庭所造成的各種衝擊,來與學員互動。

「災難不外乎有天然災害與人為災害,在災難中倖存者最常見的反應,如情緒驚慌、焦慮、低落,甚至睡不著,這些異常的情況以及所有的不正常反應,都是正常的。」張麗珠教授強調,強烈的感受以及壓力改變,使得受災者與家人的相處模式,都是需要長時間才會慢慢改變,也就是對這些倖存者,他們是很需要時間來療癒身與心。

張麗珠教授進一步指出,要幫助受災的人引導他們有正常生活前,要先了解他們的各種風俗習慣,再慢慢導入,幫助他們的生活作息有規律、有健康飲食、要運動……或者透過了解他的專長在哪裡?適合做那些有意義的事?這些漸進式的幫助步驟,可能會讓他們感覺好一點。「最後再鼓勵他們,只要盡一點心力,也能幫助人,如此的肯定他們的才能與能力,他們才會恢復得快。」

忍著腳傷腫痛,參與第二天課程的志工吳秀美,在聽到張麗珠教授談到受災民眾所面臨的議題中,提及情緒、壓力、思維、生理或身體等,要記住,「對於異常情況,所有反應都是正常的!」真的感同身受。

2023年7月29日車禍受傷至今七十九日,臥床的前四十五天期間逢高齡婆婆離世,內心無比難過。吳秀美表示,臥床期間天天聞法,上人的妙法靜思語「心寬念純」、「過去宿業所帶來的業障,如能以歡喜心去接受,就可以重業輕受」,加上親朋、法親的關懷,成為支撐療癒的一股力量。「慰藉身心苦澀的情緒,面對無常,方能轉念以歡喜心去接受。」

「昨日因婆婆追思會沒來上課,所以未通過這次關懷士評值,覺得一切都是好因緣,明年再來補考就好。」吳秀美深感宗教信仰及陪伴的力量,可以慰藉撫平不安的身心靈,因此志工有著任重道遠的使命,唯有養精蓄銳吸足滿滿的法水,充實志工需具備的能力,才能幫到別人自己也能受助。

◎汲取前人智慧 大眾並肩向前

慈發處防災組同仁劉秋伶請各組模擬災害現場、醫院關懷、往生者家屬關懷、跨區關懷聯繫,做出規劃與運作。上臺分享的小組有的用戲劇方式呈現,讓大家有似真的感受。

透過小組討論,大家腦力激盪,將課程的理論加上大家的訪視經驗,和醫療志工的實務經歷,建立一個災害關懷SOP流程,可依時空背景彈性的調整,萬一遇到意外災害能夠有系統、有制度的介入,不管分配在哪一組都能夠得心應手。

在北港鎮擔任幼兒園保育員的志工吳婕盈表示,其實來上課很猶豫,因為自己是很容易受情景感動而流淚的人,怕自己比受害者家屬哭的還傷心,而且害怕被拒絕。「上了課程,心理韌性強化了,期望自己可以成為有溫度、有智慧的關懷士。」

災難發生無人能準確預知,而防備工作應始於日常。故此,從志工的養成、日常組織間的串連或合作平臺,以至災難發生後的協作溝通,在在影響了災難對每個人或地方的影響程度。

面對災難,沒有人是局外人,人人除應汲取前人的智慧和經驗,更須擴大對災害的理解與納入環境思維,讓社工、救災或重建的工作不再只是補破網,而是能跟有需要的大眾並肩向前,迎向明天。

圖左 :忍著腫痛腳傷參與第二天課程的北區和氣志工吳秀美(中)分享:「在聽到張麗珠教授談受災民眾所面臨的議題中,提及情緒、壓力、思維、生理或身體等,要記住,『對於異常情況,所有反應都是正常的!』」真的感同身受。」[攝影者:黃川碧]
圖右 :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教授張麗珠,詮釋各種過往災難發生時,對家庭所造成的各種衝擊來與學員互動。[攝影者:黃川碧]

圖左 :課程最後的測驗,學員們在社工師的引導下,以手機認真用心的線上測驗作答。[攝影者:黃川碧]
圖右 :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張麗珠指出,要幫助受災的人引導他們有正常生活前,要先了解他們的各種風俗習慣,再慢慢導入,幫助他們的生活作息有規律、有健康飲食、要運動。[攝影者:黃川碧]

圖左 :資深心理師葉金源提到,「關懷士是在發生災難事件時,最適當及時介入的資源;比後續的心理治療更具療效。」[攝影者:黃川碧]
圖右 :志工葉淑鈴(左)與鄰座李春鴻(右),被邀請上臺演練,葉淑鈴分享:「經老師引導修正,面對受創者應注意兩人的距離,最好的角度是兩人膝蓋成一直角,輕輕握著對方的手,給予溫暖就可以!」[攝影者:蔡易哲]

圖左 :來自雲林參與複訓的志工曾仲弘(中)表示:「葉醫師把心理治療專業說得淺顯易懂,讓在第一線的志工所獲甚多。」[攝影者:吳雅惠]
圖右 :慈發處防災組劉秋伶請各組模擬災害現場、醫院關懷、往生者家屬關懷、跨區關懷聯繫,做出規劃與運作,讓大家有擬真的感受。[攝影者:黃川碧]
圖左 :南華大學生死系蔡長穎助理教授,以自身曾歷經突如離別的悲傷,及多起生命逝去的歷程,與後續如何陪伴過程為學員們分享,期使更多人學習或了解悲傷輔導的重要性。[攝影者:蔡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