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陳素蘭發揮良能 把握當下擔使命

陳素蘭發揮良能 把握當下擔使命

E-mail 列印
1976年,陳素蘭從新營高中畢業後,曾到桃園工作一年,因覺得讀書是最幸福的事,所以又回來參加考試,考上臺南家專。當時爸爸任教於東河國小擔任主任,專科畢業後,爸爸請她回來擔任代課老師。後到嘉義師專進修, 再到志遠大學進修,這幾年又到花蓮慈濟大學宗教研究所完成碩士學位。

◎靜思語教學 教會我設計教案

不是教育本科系出身的陳素蘭,是臨時去學校補位的,剛開始因找不到方法教小孩,也很挫折,所以會罵小朋友,甚至還曾經打過小朋友。因加入慈濟,參與「靜思語教學」課程,學到好多教育的法寶和教學技巧。就像上人講的,「以愛為榜樣」就是教育,也就是用愛跟身教做榜樣,去投入在教育工作上。

心態改變了,自然而然會用更柔軟的方式去面對,即便碰到了困境、挫敗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當場在那邊哭,哭完了又不知所措。有好幾次陳素蘭跟爸爸說,「我不想再教了,我真的沒辦法……」但因為「靜思語教學」讓她找到方法,邊走邊調整,到現在就會用愛、擁抱、用柔軟的身段去軟化孩子的身跟心,甚至家長也被感化而一片祥和。

此後,陳素蘭覺得教學是蠻輕鬆的,上班是快樂的,每天都很期待趕快再去學校,看到老師、看到學生們,這就是自己的轉變。後來連續好幾年參加花蓮靜思語研習營、臺南教聯會共修,將所學知識融入教學,因地制宜應用在鄉下孩子們的需求,甚至會搭配時令、季節,並將當地的一些特色融入在自己的教案裡面。

在設計教案上,比如母親節,就特地加入母親節的元素。或者是開學的時候,孩子的規矩會比較難掌控,因為他們剛進入到一個大環境,心態上會有壓力跟焦慮,就針對這一方面去設計相關的課程來慢慢引導和帶入。

當開學的時候,會設計比較有關於「勇氣」的教案,因為孩子要來上學必須離開父母,心態上要調整的就是需要勇敢;或者是生活上需要「勤勞」,像這一些教學單元,則會利用暑假、寒假的時間先設計出來。

「我以為『實踐』是靜思語教學最終的核心教育,也是我們要達到的目標。」講故事、著色布或學習單、親師聯絡簿……陳素蘭利用親子集智簿,配合主題教學內容設計出「勾勾大進擊」,讓孩子跟家長在家生活實踐的部分打勾勾。

在實踐方面,比如說——客人來了,孩子會勇敢地跟客人打招呼,會請客人喝茶……。因為有的孩子小,可能會有退縮的情形,就由父母做監督、提醒跟審核,再打勾勾。每一個月累積一次,看誰的勾勾最多,如果做到了,陳素蘭就會頒一個獎狀給他們鼓勵。

如果一學期都做得很棒,陳素蘭就會帶前三名的小朋友到自家過夜,或帶出去玩,讓他們有一種前進的動力,也順便藉這個機會觀察孩子在生活上的作息,是不是如父母所勾的那樣——會幫忙做家事、自己洗碗、跟爸爸媽媽說早安……這一類的。

◎先生是貴人 引導我進入慈濟

「感恩我的師兄林民昌,他是我的貴人,引導我進入慈濟。」1987年,陳素蘭在表姐介紹下認識先生;當時先生任教於興國高中,並在結婚之前就受了「菩薩戒」,信仰佛法,對佛法有深入的鑽研。

先生的慈悲心是很強的,任教於私立學校,在標榜成績、競爭激烈的年代,對學生體罰是難免的,但是他就是打不下去,若是學生的成績相對沒有在排名之內,就常被校長點名叫到辦公室訓話。

為此先生掙扎了很久,決定辭掉教職的工作,考調查局乙等特考及格,進入台電公司擔任區營業處課長。「而兩個女兒自小就讀音樂班,也常跟我們一起參加慈濟活動,培養出慈悲憫人的胸襟,濟世救人的行動不落人後,並擁有樂觀積極的健康生活態度,是我們最感欣慰的事。」

「我師兄接引我進入慈濟的因緣是,當時我任教的學校,有一位同事患有甲狀腺亢進疾病,情緒起伏不定,有時候會突然發飆,無意中,對我造成一個恐懼的陰影,而且已經影響到不敢再去上班,會覺得那是一種很大的負擔。」雖然到現在還是有陰影存在,不過後來因加入慈濟,才跟這位老師有了互動。

「曾經我還真的詛咒他,這是我進入慈濟前的一個愚癡行為。後來我當面跟他和解,雖然他並不知道我有這個行為,但我覺得我們要在這一世做化解,在《慈悲三昧水懺》演繹的時候,才激發我付諸這樣的行動。」

「當時先生和我都已經加入慈濟會員,也有慈濟月刋。」先生看到慈濟月刊裡面有報導「慈濟靜思語教學」的一些成果,就問要不要報名參加「慈濟教聯會」的花蓮尋根?

1996年,陳素蘭參加教聯會尋根後,心理上有了大大的轉變。過去她常用抱怨或逃避的方式去面對工作,可是到花蓮上課後,聽到志工謝景貴分享泰北苦難生活的畫面和難民的狀況,當下如棒喝般,「我每天都在抱怨、怨恨,覺得自己好像很可憐……其實我是一個不懂得知福、惜福、再造福的人。」所以當謝景貴拿「知福、惜福、再造福」這一句靜思語來跟大家勉勵時,才發現,原來這句話對自己這麼受用!

課程結束之後,陳素蘭在內心發了一個願,「我應該是要惜福。其實自己是很有福報的人,有一個很好的家庭,先生也對我們都很好,那只是工作上的一個不如意,怎麼會把它全部都算進『我就是一個很可憐的人』呢?」

課程中聽到上人為了賀伯風災,講到哽咽……上人的悲心啟動了陳素蘭,所以當天晚上,她在觀音殿前發願:「我要為上人分憂解勞。」這是自己下半輩子的一個使命,也應該是生生世世。

◎見苦才知福 行善行孝莫等待

自從花蓮尋根回來後,陳素蘭開始積極投入慈濟,除了醫院志工,也參加兒童精進班。這是她進入慈濟的第一個志工服務,在那個當下,真的是「教學相長」了,她先後擔任過活動組、課務組、副班主任。自1997年受證慈濟委員直到現在,都無怨無悔走在慈濟菩薩道上。

2009年,因為宗教處的一個指示,陳素蘭回歸到社區,擔任社區親子成長班的班主任。「我從孩子的身上也學到很多,從一個會打罵孩子的老師,變成一位和藹可親、人人喜愛的好老師,這是一個很大的轉捩點。」

接著,陳素蘭也參與白河榮家、菁寮教養院、新營醫院的關懷,從參與當中見苦知福,知道自己幸福之外,更應該把握現在擁有的幸福,努力去做一個付出大愛的人,以善行、善念去完成對上人的一個願力,也就是替上人分勞、分憂。

原住在臺中的媽媽,因中風導致行動不方便,陳素蘭將之接來新營的安養院以方便照顧。可是當下四個兄弟說要照顧,但自覺應該由她來照顧,這也是她的心願。

弟弟心生感恩,陳素蘭跟弟弟說:「其實是我要感恩你把媽媽讓出來,讓我有福報來報答父母,讓我有行善、行孝的機會,是我要感恩你們才對。」弟弟聽了很感動,就流下了眼淚。這是自己有付出在心態上的一個改變,誠如上人說的,「付出無所求,我們還要說感恩!」真的很感恩,自己有福報陪著媽媽度過最後一哩路。

每逢假日,陳素蘭會在安養院陪著媽媽互動,因媽媽喜歡唱歌,就陪她唱歌。平常要上班,在下班後她趕快把飯煮好,還來不及吃飯就趕快去陪伴媽媽,因為怕太晚去會耽誤到安養院的作息。如果沒去,媽媽會一直在那邊叫著她的名字「阿蘭」、「阿蘭」,阿蘭怎麼還沒來?所以必須趕快讓媽媽看到她,才會比較安心。陳素蘭把上人的法落實在生命中、生活中,所以很感恩!

◎教育的實踐 落實在災區重建

在陳素蘭印象中比較深刻的是1999年「土耳其」地震那一次,到家樂福街頭募款,因有些會眾對國外的賑災還不是很認同,甚至沒有聽過「土耳其」不知在哪裡?那時候她帶著女兒出去募款,只是聽上人說的一句話,只要問這個事情該不該做?對的事就去做,其他的都不重要。

「因為我在做好事,我在幫助別人,這是有意義的。我們也會看到人性的另一面,愛心還沒有被啓發的大有人在。」所以還是要走出去募款,就算剛開始會遇到困難……「可是上人真的很有智慧,即便知道有困難,還是要我們去做;做了之後,慢慢的讓人家看到了我們真的做了什麼,慢慢的去改變他們的心,這就是我們的使命。」

在土耳其地震之後,緊接著九二一大地震,教聯會去重整校園,幫忙蓋大愛屋,那時候有一個口號就是「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超人用」,真的是這樣。
在地震現場,女眾也是會扛木板模、拿釘槍釘木板,「那些都是我從來沒有做過的,可是當下真的沒有分別相,把握機會去做,雖然超越了自己的極限,但是很歡喜,我做到了。」

後來,走進幾個學校,為災區的孩子做心靈上的輔導,都是利用假日,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所國中有「中輟生」的班級,起先比較難跟他有互動,是對立的,既不能接受又不好配合的。

就像上人講的:「愛能夠柔軟一切,愛可以包容一切;因為愛,我們都能善解、包容。」不斷地用愛去擁抱他,或者釋放善意,經過幾回之後,他們的態度就不一樣了。之後,設計的活動,他們就會很積極的參與。還記得剛開始擁抱他們,雙手是垂下僵硬的,臉上沒有什麼表情。到後來,擁抱的時候,也會擁抱你,會有互動,還會微笑,這是此行最大的收穫。

陳素蘭自認很有福報,很年輕三十八歲就和先生一起受證,夫妻理念相通,做慈濟彼此補位護持。好比說,自己要出去了,先生就在家照顧孩子;若是自己在家,先生就去參與慈濟活動,但大部分是自己參與的慈濟活動較多,功能也較多。

譬如說,活動組要擔任司儀,課務組要規劃課程;活動組要學手語,同時也擔任手語的種子老師、法繹的導讀。有時候從早上穿著「藍藍」出去薰法香,接下來可能改穿旗袍參加公祭;再回來換「藍天白雲」到學校擔任大愛媽媽。下午或晚上又得改穿「八正道」參加開會……所以當下身體會不累嗎?但是心是越做越法喜充滿。

◎把握好因緣 不畏病苦來折磨

陳素蘭的先生在2009年第一次心臟開刀,沒有成功,所以在2010年又開了第二次刀,因大量出血,導致腦部缺氧而成了植物人。那個階段她要照顧先生,接著在兩年後,公公也因失智而倒下了。

陳素蘭除了照顧先生,還要照顧公公及參與慈濟活動,通常她都是早上趕快幫先生洗澡,再去參與慈濟活動。直到晚上十點多,活動或會議結束了,自己一個人在護理之家幫先生按摩,「那時我跟先生的互動是沒有人打擾的,可以跟先生說心裡話,或是當天參與慈濟活動的心得。」有時剛學會一首新的手語歌,就趕快比給先生看,雖然是植物人,「但我相信只要用心去感應他,他會懂的。」

陳素蘭也感恩公公,在最後那一段路由她來陪伴,包括往生、告別式都是自己一個人承擔。雖然之前跟公公有一些恩怨情仇,但是在參加《慈悲三昧水懺》演繹時,由於自我的內化和內省,總覺得應該在這一世把握因緣跟公公懺悔,化惡緣為善緣,希望下輩子都是結好因、好緣的法親眷屬。

2010年,因為要照顧先生,陳素蘭在沒有計劃之下辦退休,退休之後除了照顧家人,就是參與慈濟活動。沒想到2014年自己也生病了,因蛋白尿而引發尿毒症(又名:靜脈生成血栓栓塞),必須坐輪椅拿拐杖,但並不會減弱對慈濟的付出,還是拿著拐杖去照顧先生。

那時候公公往生了,陳素蘭也拿著拐杖去參與慈濟的活動,參加環保講師培訓、初階和進階的認證。她盡可能到各單位、各學校、各機關去宣導環保,並在自己內心許下願力要講一千場,即便身體有所不適。

「我覺得念力真的會大於一些障礙,因為有一份勇猛精進的心,還有使命感。」當陳素蘭拿著拐杖去參與活動時覺得很感動!在付出的同時,旁邊都是貴人。比如說做環保宣導,會請班導師先幫準備椅子,因為自己沒辦法久站。這一學期講了,下學期都不用再提醒,他們就會先幫自己準備好椅子。

「而孩子們更貼心,我去宣導都會帶一些教具、行李箱、或者包包,在中途孩子看到我,就會幫我提到教室去。等上完課要回來的時候,會再幫忙提到車上,這是很令我感動的事情。」

環保宣導課程是活動組志工陳麗玉邀約參加的,上人曾經講過的話讓自己很感動:「人人都是環保人,天天都是環保日。」幾乎每一天的開示都會講到有關環保議題的內容,上人希望每一個人都是環保人,環保要從自身做起。

未來的世界一定非說環保不可,因為社會經濟都跟環保有直接的關聯,上人說:「人類的最後一滴水是眼淚。」這句話也觸動了自己的心。所以不管經濟怎麼繁榮,社會怎麼進步,人類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若是環保做不好,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人類。

◎有願就有力 發揮良能往前行

陳素蘭有另外一個心願,就是想完成先生的願力。因為先生在開刀之前曾發了三個願——第一,希望病好了以後要當志工;第二,要當環保講師;第三,要跟著印順導師出家修行。能不能出家修行要看先生個人的因緣,至於醫療志工和環保講師可以來幫他繼續完成,這也是自己要感恩他,回報他對這個家庭的付出。

上人一直在講,「要用清淨無染的大愛去付出,付出無所求還要三輪體空。」這一些要用法性空慧的教義去引導,所以在後半階段自己去念宗教研究所,或者是薰法香、擔任法繹種子講師,這都是慧命的學習。

「薰法香其實給我很多慧命的成長,當我內心起煩惱的時候,會去觀照、對照上人的法。」上人說:「一切有為法」就像《金剛經》講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些都是無常相,無常相就會有變化,有變化就會有苦。這個苦來自於「我執」的衝突,所以會觀照自己的內心,用上人開示的智慧法語或經典的一些精要去對照、觀照,然後慢慢地把它處理掉。

如過年時,一個人要面對大大小小的事情,無形中就會有煩惱心,並且造成睡眠品質不好,所以要把心靜下來,去觀照上人說過的話。當自己的心起無明煩惱時,應該把它扶住,心不能有煩惱、不能有所污染,必須找到對治煩惱的一個方法。

自從宗教研究所畢業之後,陳素蘭就在宗教處環保組擔任行政志工。後來有PaGamo縣市盃比賽,還有行動環保教育車,必須到各個學校機關作宣導。自己會先設計學習單,在淨零未來2.0的行動環保教育車負責說環保5R,把遊戲帶進去,還會寫一些簡單的教案。如果人手不夠,或有一些場合需要親自去的,還是會過去作環保宣導。

PaGamo比賽在三月份會開始忙碌,陳素蘭負責協助報到、財務簽名部分。因為有二十幾個場次,包括國際賑災,有一些是日期會有衝突,就分兩個地方進行。前置作業或者籌備一籌、二籌都要參與,這都是需要去學習的,過程也是不輕鬆,但是做得很法喜。

去年(2023年)九月份,陳素蘭蛋白尿又復發,而且併發血尿。宗教處這些孩子知道了好貼心,提醒不要提重物、不要站太久,要坐下來休息,處處都會想到她的狀況,不敢讓她太勞累。在這個愛的環境裡面,陳素蘭感受到很溫暖,所以再忙碌都覺得好開心!因為歡喜,所以不會累,身體要顧好,才能夠繼續做更多慈濟事,這也是她最大的一個心願。

圖左 :陳素蘭與她每個寒、暑假,所自製的靜思語教材功課。[攝影者:温寶琴]
圖右 :陳素蘭注重小朋友的人文陶冶,將慈濟的茶花道融入教學中。[攝影者:温寶琴掃描]

圖左 :1997年陳素蘭(前左二)參加慈濟委員培訓,留下精進足印。[攝影者:温寶琴]
圖右 :1999年,陳素蘭(前左一)帶兩位活潑可愛的女兒參加大愛電視台節目《左鄰右舍》錄製。[攝影者:温寶琴]

圖左 :2020年疫情期間陳素蘭參加慈濟暑期低收入戶家庭生活包發放。[攝影者:温寶琴]
圖右 :陳素蘭的先生林民昌臥床八年,期間她每天到安養中心陪伴並為他做復健,其中二年還要照顧失智的公公。[攝影者:温寶琴]

圖左 :陳素蘭於慈濟大學宗教研究所畢業後,全心投入環保教育。[攝影者:温寶琴]
圖右 :陳素蘭(左ㄧ)在本會環保組擔任志工,協助推動各項環保活動。[攝影者:温寶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