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李淑英走進慈濟 找到心靈依止處

李淑英走進慈濟 找到心靈依止處

E-mail 列印
臺灣光復後,學歷初中畢業,又愛讀書、寫作的父親通過教職檢定而轉任教職。他重視子女教育也給予引導規劃,四名子女都受師範以上教育。李淑英從事教育工作直到退休,進入慈濟仍在靜思茶道授課。

◎尋根之旅 找到 心靈依止處

李淑英高中畢業後就在小學代課,婚後完成師專夜間部進修課程。從慈愛的母親重病到往生,已是慈濟會員的她,因一趟「花蓮尋根」之旅,聽到上人開示:「用父母親給的健康身體,來做利益人群的事,才是真正的孝順。」

上人這一番話讓個性木訥的李淑英,一碰到人就說慈濟、介紹上人理念,用心招募會員、引導學界教職同仁、會員參與教聯會尋根及親自陪伴靜思語研習,並應用於教學。

自2004年從教職退休後,李淑英就陪伴單親的孫子陳弈亘成長,如今他已受證慈誠,目前在臺南慈濟中學人文室任職。

李淑英在慈濟找到心靈的依止處,進慈濟三十餘年來,以行善行孝報答親恩、眾生恩。時年七十六歲的她,仍每週固定時間搭火車、公車到臺南慈濟中小學,以及臺南、嘉義各地的靜思堂傳授茶道課,在新營靜思小築值班。

◎家庭和樂 謹記父親的家訓

李淑英出生在1948年的臺南縣學甲鄉(現在的學甲區)。祖父務農,因此有很多農事從小就做過,像插秧、植甘蔗、種地瓜,採收花生、棉花,踩著坔土抓雜草、施肥……等等。現在回想不曾覺得苦,總是大人說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很認份也很自然。這樣的習慣變成了她的個性,很多事就是逆來順受,不會拒絕、不會抱怨。

父母親曾受過日本教育,自從父親轉任教職後,母親其實也有任教職機會,但婚後以夫為天的觀念而放棄了。有一段時間,母親跟著李淑英的表姊做美髮,每天下午,她總是翹首盼望母親早點歸來。後來,為了減輕祖父的負擔,父親決定搬到學甲市區開了一間雜貨店,白天由母親打理,晚上全家都是店員,幫忙賣東西、送貨、月底盤點等。

父親身為長子,責任心重、家教嚴謹。承擔的壓力和責任,使得母親需要更多的忍耐和包容,和父親一樣要有更多的自我要求。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也相當嚴格,求好心切做錯事而被打也是免不了的。

李淑英有一位兄長,兩個弟弟。大哥退伍後參加普考,在學甲鎮公所主計室服務,直到退休。大弟就讀花蓮師專,畢業幾年後就出國深造,回國後轉任屏東師範大學講師。幾年前,弟弟辦理退休,每週三由高雄到臺南慈濟中學、小學部當教育志工,也是慈濟大學的懿德爸爸。小弟畢業於屏東師專,現在鴻海大陸廠工作。

李淑英結婚後育有兩子、一女,都已成家立業。他們雖不是頂尖菁英,但在待人處事上,卻能知所進退,謹守分寸,需要發揮愛心時,也能把握因緣歡喜付出。

「我常覺得自己的人生真是乏善可陳,沒啥好說的,然而,竟然能在人生走過一大段才認識慈濟、進而走入慈濟,讓我的人生更值得回味,應該好好感謝累世的因緣才對。」

◎因緣如此 責任心更加重大

從小到大,李淑英自認傻傻憨憨,沒有很聰明,也沒有很用功,似乎是一條平鋪的路,難免有一些小轉折,有一些小憧憬,也有一些小挫折……但總結人生的路還是平坦的。高中畢業後,得天時之利在小學代課,又到臺南師專夜間部進修取得國小教師資格,畢業後在小學服務,真的都只是「一切因緣生、因緣聚、因緣成」。

李淑英在1969年走入婚姻,走進家庭,原以為不同的生長背景,不同的生活環境,也可以因為共同的認知和承擔,而能幸福的過。萬一只是鴕鳥心態,認為可以得過且過,或是選擇逃避,這樣的路就像兩端承重不平均的扁擔,需要更多的堅強做後盾,才能避免背道而馳吧!

「婚後的生活,讓曾經蟄伏的自我慢慢覺醒。如果沒有婚姻,也許我的路會走得更寬廣開闊。然而,從小體悟的『責任心』和『堅忍』,讓我知道,走到一半的路再難回頭。」

婚姻路上的掙扎,陪伴子女成長的考驗,都可以是那一根足可壓垮駱駝的稻草。「幸好,成長中,父母堅毅的生活態度,從耳濡目染中,都是我的資糧。也幸好,是哪一世曾經和上人的約定,讓我在即將滅頂時,抓住了一根浮木,出現了曙光。」

李淑英曾經在臺灣日報人間版寫過一篇文章「母親,用她的生命成長我的慧命」。1991年,母親被檢查出罹患肺癌末期,全家陪著她苦戰,中西醫、民俗療法;慌亂、著急、不捨、無措……

當時尚未周休二日,每週五晚間,李淑英必須北上淡水馬偕醫院,週日趕晚班車回新營。時值多雨的冬天,又濕、又冷,站在母親病榻旁,目睹她猶如將盡的蠟燭,那每一個微弱的心跳、每一聲急促的呼吸,都代表著遠離的腳步、死別的召喚,也都是親情的拉扯,內心感覺特別無奈與無助……

◎方向明確 感動馬上去行動

「母親生病期間,『一貫道』的朋友告訴我,可以為母親植福迴向。」當時經由表妹的因緣,李淑英已是慈濟會員,便開始募款。其實,當時她對慈濟認識並不多,也沒有很多的文宣和資訊,只憑一股意念。一向不擅言詞、不擅與人互動的她,硬著頭皮,凡認識、不認識的人,抓著機會就介紹慈濟、就說上人的悲願。

夜晚,李淑英躺在床上,一次又一次念著「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號,祈求佛陀慈悲!如果母親真的無法好轉,祈求能帶領她到淨土……母親往生前一週,天將亮未亮之際,竟見滿室通明,兩位莊嚴的法師到母親身前,李淑英對母親說:「媽媽!您就跟著師父好了!」

四月底,處理完母親的後事,5月16日,李淑英接受資深志工施玉真的邀請,參加人生第一次的「花蓮尋根」之旅。「在臺南搭上遊覽車,我莫名其妙的止不住淚水流淌……直到花蓮,坐在感恩堂內,音樂正播放著〈菩薩的手〉,更引得我涕泗縱橫,想停也停不住。」

接著證嚴上人開示:「我們的身體,就像租來的房子一樣,租約幾年,就讓我們住幾年,租期一到,就要搬離。所以身體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又說:「我們的身體是父精母血的結合,我們要用父母親生給我們健康的身體,來做利益人群的事,才是真正的孝順。」上人的這一席話,對當時的李淑英猶如當頭棒喝,心中默默的有了明確的方向。

1990年,上人在新營文化中心的一場「幸福人生」講座,李淑英有幸也能參與其中。進場時,外貌莊嚴的委員、慈誠們,用雙手合十靜立兩旁,微笑的問候語「阿彌陀佛」,整齊的隊伍讓李淑英再一次的感動!此後更積極投入慈濟的活動,原本是單純的「甘願做」,直到志工們提醒,於1995年元月正式受證成為慈濟委員。

「初走慈濟路,每一步都是歡喜,都是感恩,都是希望。但看在先生眼裡,心裡會有不安全感,擔心我是不是哪天會和他攤牌?要是挑了一半的擔子就要放下,那他可怎麼辦?」於是,李淑英找機會告訴他:「上人一再叮囑弟子,要先把家照顧好才能做慈濟。」且更明確地表示:「對於我所選擇的家,我一定會盡責到最後一口氣。」

另外,李淑英也設法將先生也帶入慈濟,一方面請他幫忙錄「人間菩提」等節目,幫忙帶路訪視、參加淨街,一方面更加「甘願做、歡喜受」,讓先生逐漸由認同而支持,也終能在1997年受證慈誠,法號;惟合。

◎無常示現 機會來就要把握

2003年春天,「SARS」襲擾臺灣,父親發病,也被診斷出肺癌。「父愛護子,因不讓我們到醫院而堅持不就醫。」六月裡的某一天,因胸部灼熱感,送到大林慈濟醫院檢查、手術、電療……療程結束,一切看似很順利。到了十二月,感覺就像溜滑梯,父親的體力急轉直下,最後陷入昏迷。

2004年元月3日,就像昏迷前幾天父親叮嚀:「我走的時候,妳不要哭!妳若哭,我會走不開。」「知女莫若父,父親終究選擇我不在他身邊的幾分鐘停止呼吸……」那年李淑英五十六歲,從此,她的身份多了一個名稱「孤兒」!

經歷雙親遠離,更體會人生無常,感恩慈濟家人於雙親告別式時,莊嚴念佛祝福。2004年6月李淑英申請退休,因緣鋪路,陪伴孫子成長。為了讓孫子有更好的學習環境,2008年轉學到臺南慈濟小學,祖孫倆開始成為租屋族,陪著他,兩人相依為命地生活著。

2011年7月,李淑英和孫子到臺南靜思堂值班,他跑來說:「地下二樓有茶會,可以喝茶,就拉著我到B2。」平常在家,偶而李淑英會泡茶喝茶。「以前我也到過一般的茶藝館,因為買茶和一些茶農也偶有交集,知道茶是很有學問的、有深度的,只是不知『靜思茶道』就是我一直想要的。」

志工王月秀親切的招呼,孫子也一直鼓勵,李淑英也覺得過去大部分時間都在為別人服務,很少有好好對待自己的時刻。因此想藉此機會,把時間挪出來;一方面可以沉澱自己,另一方面可以藉由每週一次的茶道課,學習「茶道」、認識「茶道」、深入「茶道」。如果更能體會「法味、道味,是真味」,能以一杯茶結一份好緣,接引一位有緣人,就真正是「以茶水汲取法水、以茶會祥和社會」了。

◎習茶因緣 知道就要做得到

一路走來,就到高階班了,當讀到「第五禮法」——行茶禮法「六度」——布施(展布茶席)、持戒(置茶入壺)、忍辱(注水入壺)、精進(靜候茶湯)、禪定(傾盡茶盅)、智慧(分茶入盞)。讀其「解文」如下……

在「靜思茶道三種形式」中,「靜思茶」行茶禮法,整個泡茶動作的步驟過程須觀想「六度」之法,以達事理印證之妙功。若以「茶」喻「生活」,則行茶之時,靜心觀想六度之法,是為「以茶入道」,從生活中去體會佛法;將行茶時所深悟的六度之法,再落實於日常生活中,此即「以道入茶」,將佛法實踐於生活中。

行茶之時用功於「以茶入道」去體會真理,以及「以道入茶」去實踐真理,久之運用純熟,自然能達至「茶、道合一」之境界;而日常生活中之起心動念、舉手投足皆在「心中有佛,行中有法」之境界中。

讀到這一段,心中真是深有所感。自小讀書常說,道理要融入生活,要實踐於日常生活中。「讀到」要「知道」;「知道」要「行到」,能「行到」才是真正的「知道」。而「生活教育」不就是如此嗎?因此李淑英再一次期許自己,也再一次這樣要求自己「知道就要做到」。

記得志工紀靜暘(慈濟人稱之:紀媽咪)曾分享,她的先生在生活小細節中的要求,如牙刷、拖鞋、毛巾的擺放要同方向……「我也一直如此,甚至晾衣服時,衣服的方向、衣架間隔、晾掛的位置等都不能馬虎。」這樣的要求很難讓人認同,久而久之,對自己漸失信心,常覺得是否有心理上的毛病。

當茶道課上到「規以章法可以靜心」——靜思茶演練的課程,內容有提到,上人曾叮嚀:「最簡單的事,必有最深刻的法。」應藉由有形的事相,提升無形的修為。

「靜思茶」之演練,在訓練自己內心的靜與定,透過專注與用心,一絲不苟、按部就班地把每一樣茶具放在它應該放的位置,心慢慢找到了秩序。

藉由「行茶流儀」將心沉澱,靜定的心一如清澈湖水,照山映月皆能清楚明白,並能常養清和之真氣、威儀之壯美、培養文質彬彬儒雅君子的情操。「由此讓我心頭頓覺豁然開朗,原來『對的事』要有對的法。」從此,李淑英凡事自有尺度,不再自尋煩惱,在待人處事、進退應對間,有了空間多了柔軟,妙法自在人心,還真是盈蘊充裕啊!

◎落實社區 我這樣做慈濟事

1991年年底,慈濟第一次在臺南市立棒球場為大陸華東水患募款,以及成立骨髓資料庫抽血驗血建檔而舉辦大型園遊會,「當時我協助文宣,利用晚上做完家事之後,開車到臺南龔秀英師姊的家拿照片做海報。」這對剛學會開車又不擅認路的李淑英,雖然膽顫心驚,但為了完成交付的任務,卻也甘之如飴。

「勇於承擔」是最有力的成長機會,回想當初,李淑英可以自行開車,或載著師兄、師姊同行菩薩道,自己方便也給法親方便,洪靜原師姊曾經說,這就是慈濟人的「專工順路」啊!

1992年慈濟成立教師聯誼會,自從接觸靜思語教學後,李淑英身體力行、教學相長,讓師生互動上更加融合。在這其間,她經常參與教聯會活動,和臺南王貴美、蘇美錦師姊等,與全省各地的志工多所接觸,感受大家在慈濟路上的承擔和成長,讓自己受益良多,發願起而效尤,以志工為學習的典範。

另一方面,李淑英認識了新營區的志工,便提議在社區舉辦慈濟活動,如每個月月底辦慈濟人聯誼會,邀請慈濟人來分享心路歷程。到志工家辦家聚,每個週末帶著會眾做淨街、回收分類,因這樣的帶動,讓新營地區的慈濟活動逐漸有了雛型。

因地緣之便,李淑英承擔了鹽水鎮南榮工專慈青聯絡人,帶著孩子參與各項活動,在志工劉佑星的帶動下,每個月一次到臺南榮民之家關懷。有時在家裡辦家聚,邀請孩子們到家裡來共進晚餐,鼓勵組隊志工一起陪伴孩子。聚會時,多半會播放上人的「人間菩提」,或從電視頻道錄下感人、勵志的節目與大家共享。

李淑英也利用寒暑假,一起參加在花蓮靜思堂舉辦的慈青營隊,以媽媽心來和這些孩子互動。在孩子的生活、身心成長中,因彼此信任,而有更多的機會提供人生經驗給予參考。

也因有機會參與訪視工作,得以「見苦知福」。助念、告別式、臨終關懷、癌末陪伴等……接到訊息便出發。當有照顧戶來電告知案主往生,而當天又有社區活動,志工們各有任務,臨時找不到人同行,李淑英會先安撫家屬先別心慌,叮嚀幫忙準備熱水及案主的乾淨衣物,自己很快就會趕到……

看到案主淒苦的人生,心裡百般不捨!只好輕輕地在案主耳邊說:「菩薩,您現在已無病痛,輕安自在,身體要放柔軟,讓我替您淨身更衣,乾乾淨淨的上路,菩薩會接引到清淨的國度,您要發願再來人間,做一個可以助人的人……」

◎把握因緣 能做就是有福氣

「家住桃園平鎮因工作關係搬到新營的一個家庭,太太得了血癌,苦等不到可以配對的骨髓,因緣匯聚由我就近關懷陪伴。」住進奇美醫院時,為了讓案主體會「做個手心向下的人」,經醫師同意讓她請假參加園遊會上「敲鑼種福」,並鼓勵還在小學階段的子女多陪伴母親,多幫父親做家事。

這位血癌患者很陽光,每天將自己打理得清爽乾淨,說也許那一天特效藥出現,就有痊癒的機會,也囑咐先生要繼續繳善款。這才讓李淑英感受到,「我寧願做到累,也不要躺在病床上累……」真的要把握因緣,能做就是福啊!

記得有一年冬天的一個傍晚,由志工黃勝璧、鄭清發帶領做訪視,案主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婆婆,照顧她的是七十多歲單身、偶爾撿拾回收的兒子。

到達時,老先生無助地站在母親身旁,當時聞到一股異味,發現是老婆婆被褥裡沾滿污穢物,環顧同行的其他人,感覺這件事情自己不做誰做?便請老先生調熱水讓自己為老婆婆擦澡,換上乾淨的衣褲及被褥,感恩老菩薩以身示現,給自己機會付出。「這也是經歷雙親離去之後,我發願將天下長者視為自己父母的實踐。」

李淑英曾經帶著慈青孩子參與仁德照顧戶打掃家裡,早期眷村平房,客廳茶几上的鍋碗瓢盆布滿霉絲。從地板到床鋪延伸到衣櫥堆滿衣物和雜物,地板更是無一立腳之處。一翻動,蟑螂、老鼠、蜈蚣齊竄,若不是親眼所見,絕難相信離鬧區不遠的角落,有人是這樣過生活。

志工一行二十多人,從下午兩點打掃到下午六點多,刷刷洗洗,總算還原最初磨石子地板的顏色。打掃即將結束時,鄰居、路過的人說,「只有慈濟人才能這樣幫忙。」

為了帶動社區、壯大慈濟隊伍,李淑英與志工沈惠珍曾經承接白河榮民之家關懷、菁寮教養院送愛,負責聯絡、規劃、帶活動。直到有了接手的後進,才轉到幕後,做個樂於配合的人。

當時還沒有正式的見習、培訓制度,跟著資深的志工做慈濟,李淑英虛心配合、主動找事做,互相補位,如此不設限的態度,讓自己學習、收穫很多。同時也受到肯定,先後承擔慈育組、慈青、教聯會、培訓、人事、社教志工等,皆以滿心熱誠,期勉度人先自度,自我精進才能影響別人同行。

回顧進入慈濟三十多年,真是幸福法喜!李淑英時時在感恩中,感恩父母教養,成長中學會知足、認份、堅持……

◎佛心師志 腳步絕不能停歇

慈濟醫學院創校開學後,上人深知弟子們還是凡夫,容易懈怠放慢腳步,便有了更深入的開示,帶著所有慈濟人,朝著人文志業、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等繼續精進。

經歷多次因颱風、地震而發起的大型募款、街頭勸募、挨家挨戶按門鈴、靜思語送到家等,都是因應當時社會需要而發起的活動。

此外,因孫子就讀臺南慈濟小學,李淑英就隨順因緣當起臺南慈小教育志工、補救教學老師、中學部輔導室家長志工、交通導護等,也承擔臺南慈濟中學人文課「傳心點滴」,講慈濟「四大八法印」。每一次參與,都有不同的體悟,也收穫每一次的成長,誠如上人開示:「福慧不是求來,而是實踐中得來。」

有一首歌的歌詞:「希望你會看見,我沒辜負你期待,打開心門,將愛找回來。」進來慈濟,李淑英時時都在感恩中,希望可以告慰父母親「用他們的生命,成就我的慧命」。深知自己福慧淺薄,空過許多時日,年過不惑才接觸慈濟,幸能及時醒悟把握因緣,警惕,鞭策自己,切記念念堅持、時時精進才是。

曾經有人問,年紀這麼老了,為什麼還要參加茶道認證甄試?其實自己也曾經猶豫、思考過。想起曾有人問上人:「您年紀大了,身體也不好,為什麼還要做慈濟?」 上人只回答:「因為甘願。」

李淑英自覺已經錯過了很多人生的風景,就因為曾經錯過,就因為「這麼老了」,所以更不能停歇。今生不將此身渡,更待何生渡此身?再深深看一眼上人給的「佛心師志」,身為弟子該發恆願,而非恆發願才是。

不只「加把勁」,更要「全力以赴」,期待再經一番淬鍊,而能如茶——幸得天地孕育,經得繁瑣製程,復於茶壺小小空間裡,甘願忍受滾水幾番澆燙,將茶的精華全然釋放,只為得到愛茶人一聲「好茶」的讚歎!

李淑英願自己是茶,只要一口氣在,人生隨時都可以出發!

圖左 :李淑英(後左一)利用寒、暑假帶領臺南鹽水區南榮工專慈青,回花蓮參加暑期營隊。[攝影者:温寶琴掃描]
圖右 :溫柔纖細的李淑英,是臺南第一批筆耕隊員,允文允武在慈濟總是歡喜承擔。[攝影者:温寶琴掃描]

圖左 :李淑英(右三)在法親關懷時,展示當年教聯會蘋果綠的旗袍。[攝影者:温寶琴掃描]
圖右 :李淑英勇敢上街頭,向年輕人勸募「造血幹細胞捐贈抽血建檔」活動。[攝影者:温寶琴掃描]

圖左 :李淑英的父親李祥文采非凡,她歡喜參加父親南瀛文學獎(舊照片的故事)徵文得獎活動。[攝影者:温寶琴掃描]
圖右 :李淑英歷練三年終於得到靜思茶道高階課程結業證書。[攝影者:温寶琴掃描]

圖左 :「靜思茶」之演練,在訓練自己內心的靜與定,透過專注與用心,一絲不苟、按部就班地把每一樣茶具放在它應該放的位置,心慢慢找到了秩序。[攝影者:温寶琴掃描]
圖右 :李淑英(後排左二)堅忍毅力的個性,教學三十五年中,有二十五年服務於鹽水區文昌國小。[攝影者:温寶琴掃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