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班級輔導員課程 用愛溝通轉智慧

班級輔導員課程 用愛溝通轉智慧

E-mail 列印
「你快樂嗎?你幸福嗎?兩者的差別又在哪裡,你知道嗎?」搖滾爺奶企業創辦人林宗憲不斷地拋出問題問在場的學員。平時都是發問者的教師們,面對問題也如同學生一樣,認真地思考著……

2024年4月28日,在臺 南善化聯絡處舉辦一年一度「社區例行班級輔導員研習」,現場有來自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屏東地區的學員。課程分兩階段進行,上午依屬性的分組有社區兒童親子班、慈少班及大愛媽媽,三個場地兩個時段進行不同的課程內容。

下午的課程則邀請到從兒童故事屋跨越搖滾爺奶的企業創辦人林宗憲,分享「透過故事力,讓我們更靠近」來了解自己,才能以愛陪伴、溝通與傾聽,也讓孩子有正向利他思維,建立完善的人格,共有一百四十五位學員參與。

◎教育用智慧輔導 以愛陪伴

「是否曾經一個人去經歷兩天一夜的旅遊?去感受孤獨與自由?」一開場,講師林維儀問在場的學員們,學員們互看彼此:「想!但一直沒有時間去實踐。」

林維儀表示:「旅行是一種能力的培養,要勇於嘗試新的事物,才能讓自己眼界開闊。」

來自臺中民權兒童班的學員分享他們在「課程設計及班級經營」中,每年都會安排一次公益小旅行,由孩子自行規劃行程。旅行中,孩子各司其職承擔工作,過程要共同討論完成一件公益,例如:宣導減塑、或幫公園的長輩搥背,也設計九宮格圖卡,讓孩子認識社區,尋找符號標誌並拍照打卡,隨行的家長及隊輔一路只能陪伴及注意安全,讓孩子一同想辦法完成任務。

家長們驚訝發現,孩子在旅行中過程彼此互助、與人協調溝通,勇於面對人群做宣導而感動不已!孩子們不但學會規劃旅行的能力,也在生活中學習如何做公益。公益是慈濟重要的精神主軸,我們要將最重要的精神及內涵傳達給孩子,讓他們有這個經驗,實踐做公益,未來也能在生命中,不斷地服務別人、貢獻社會。

擔任歸仁親子班的隊輔志工謝瑛桂說:「以往我們幫孩子做得太多,聽了課程才知道要鼓勵孩子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面對問題與挑戰,讓孩子學習責任心。」以前謝瑛桂是家長身分,帶著孩子參加親子班,現在轉變為隊輔志工。「親子班的孩子平日生活或在校,若碰到挫折、困難時,隊輔的角色就是引導他們以正向能力去面對,克服難關,是很重要的功能。」謝瑛桂收穫滿滿地說。

在互動交流時間,嘉義親子成長班學員林美玲激動地上臺分享:「感恩這幾年來,林維儀給予方向和方針指導,包括資料完全的分享與傳承,起先因經驗不足、工作人員不多,依樣畫葫蘆學習,但我們願意努力跟著學習。」在每次回饋中,林維儀總會給予加油,按大大的讚!希望大家都有力量向前走的信心。

這次舉辦「公益小旅行」活動,林美玲表示:「我們雖然是小班,運用地方特色讓孩子坐公車,學習使用悠遊卡到美術館,當孩子上車聽到「嗶、嗶」感應時,感到特別開心!」只要不怕難,願意踏出那一步,或許是學到一點點,但對孩子卻有不一樣的收穫。

◎充電學習增地氣 信心加倍

慈少班分享的標題是「學習賦權 讓人人都是參與者」,講師來自臺北志工賴郁婷及陳清雅,「賦權」是板橋慈少班堅持多年的中心思想,學員可以參與小隊決策、課程設計,更賦予課務工作的每月主題設計。

透過團體討論進行突破性的嘗試,有了人文底蘊,產生出吸睛的主題,就能吸引國、高中生的興趣,產生共鳴;讓青少年學習團隊合作、創意思考、訓練溝通能力與執行力等技能。

安平慈少班隊輔嚴秀美分享:「看到板橋慈少班的學期活動設計很完整,每個月的課程都環環相扣,如走讀三峽社區,不只介紹古蹟、廟宇,還有認識當地的人文、飲食的特色,環扣得很周全,能與社區做互動學習。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也看見年輕課務團隊規劃課程的能力與活力。」

大愛媽媽的課程,由永和區大愛媽媽鄧金枝、黃翌涓分享「如何培育增能 展現自信」。從規劃大愛媽媽的成長課程,除了教案的學習與演示訓練等增能課程,還有兼具健康、休閒、聯誼等,讓大愛媽媽的學習歷程豐富又精采。

已在大愛媽媽耕耘二十年的鄧金枝演示繪本故事主角,在場學員瞬間成了小學生。她以幽默風趣的口吻模仿繪本角色,聲音的變化很吸睛。她非常用心地將《靜思語》融入於教案當中,帶入校園裡教導孩子。

第二階段自選課是大愛媽媽課程,慈少班隊輔志工胡美娥表示:「鄧金枝以引導的方式,讓我們如小朋友般,閉起眼睛,期待地聽故事,自然而然想融入情境裡。故事的串聯及不同聲調呈現,讓我們隨著劇情一直在轉場,專注聽著精彩的故事內容。」胡美娥覺得鄧金枝很瞭解孩子的心態,也抓住孩子的注意力,整個故事內容,會讓人目不轉睛聽著,別有一般學校老師說故事的感覺,自己收穫很多,上了一堂很精彩的課。

◎要勇於面對自己 幸福相伴

「現代人被情緒困擾的人很多,但你們是否有去察覺壓力的來源?志工除了要面對關懷的對象給予膚慰,是否也照顧好自己的身心?」林宗憲直指志工常忽略自己內心黑暗的一面,忘了照顧好自己,而一味熱忱地對外付出。

在聽取林宗憲分享後,臺南學員陳盈君表達出內心的感受:「很受用,翻轉了過去的思維跟習慣,如同人的身體都有一種自動導航模式,很容易用習慣性的方式跟情緒去面對周遭的人事物,感覺遇到的事都在重蹈覆轍,自己也會很累。」

陳盈君認真思索:「發現原因出在哪裡?其實是真的不夠愛自己,內心的貪婪,希望什麼都要好,孩子要好、先生照我的意思去做……可是將心比心,唯有把自己照顧好、穩定好情緒,才有辦法接住家人的情緒和拋出來的問題。」

她並且覺察到:「真正的愛孩子,是要給他剛剛好的愛,祝福孩子培養適應未來世界的能力,懂得把自己照顧好,遇到困難時,心理的恢復力能很快和強大。」

來自雲林的學員廖慧美歡喜地說:「很有收穫!我們都知道要正向,常常覺得要趕快給予人撫慰。但如同林宗憲所說:『我們是不是好的傾聽者?給予對方的愛是不是正確的?是他需要、想要的嗎?』我們會覺得內心有黑暗面是不對的,但黑暗面也是自己內心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學習面對它,才能找出問題的方向。」

最後,花蓮靜思精舍德(耒英)師父連線勉勵學員:「教育從母體胎教開始,接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至社會教育,而人生活中的一切都離不開教育。天災也是對人的一種教育,體會『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身為教育工作者,更身負重任教導下一代防災及避難之責。佛教有三世因緣,我們感恩過去生有福慧雙修,此生有當老師的福報,藉著課程,要把握好因緣與機會,發揮良能與思維,將此功能運用到崗位及社區。」

圖左 :司儀高沂芳師姊布達上課流程與分組教學空間。[攝影者:王永周]
圖右 :志工林維儀在課程中經常與學員互動,她認為公益是慈濟重要的精神主軸,我們要將最重要的精神及內涵傳達給孩子。[攝影者:王永周]

圖左 :志工謝瑛桂(戴瑩光綠口罩)分享,要鼓勵孩子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以童子軍的訓練模式,生活中接受層層的考驗,面對問題與挑戰,讓孩子學習有責任心。[攝影者:王永周]
圖右 :邀請慈少班板橋志工賴郁婷分享「學習賦權 讓人人都是參與者」課程。[攝影者:李國營]

圖左 :安平慈少班隊輔志工嚴秀美說,看到板橋慈少班的學期活動設計很完整,這是需要學習的地方,也看見年輕課務團隊規劃課程的能力與活力。[攝影者:李國營]
圖右 :永和區大愛媽媽鄧金枝分享如何「培育增能 展現自信」,規劃大愛媽媽的成長課程。[攝影者:陳文章]

圖左 :隊輔志工胡美娥(中)說,大愛媽媽鄧金枝會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和整個故事的內容,會讓人目不轉睛聽著。別有一般學校老師說故事的感覺,自己收穫很多,上了很精彩的一堂課。[攝影者:陳文章]
圖右 :學員陳盈君(右一)聽取林宗憲老師分享後覺察到:「真正的愛孩子,是要給他剛剛好的愛,祝福孩子培養適應未來世界的能力,懂得把自己照顧好,遇到困難時心理的恢復力能很快和強大。」[攝影者:陳文章]
圖左 :雲林學員廖慧美(左三)說,「我們會覺得內心有黑暗面是不對的,但黑暗面也是自己內心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學習面對它,才能找出問題的方向。」[攝影者: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