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香港婦女會中學 環保站實作體驗

香港婦女會中學 環保站實作體驗

E-mail 列印
6月28日在臺南北區和緯環保教育站早上九點鐘,臺南北區和緯環保教育站門口,志工們列隊精神抖擻地唱著〈歡迎歌〉,歡迎來自香港婦女中學的高一學生三十位,及三位老師、兩名導遊帶隊而來,他們是地理科的學生,特 地到臺灣參訪,有關環境保護議題,安排一上午認識環保資源回收種類與實作。

志工莊淑妙詳細分享慈濟環保的緣起、志工林麗娥藉由環保展示架,活潑地講解「瓶瓶罐罐紙電13570」, 學生都非常認真地聆聽著。

◎三個關卡 體驗實作

志工們設計了三個關卡給學生做體驗,分別是「如何辨別塑膠袋的材質」、「氣定神閒玻璃珠」、「實作環保分類」,目的是讓學生們學習更多元的環保知識。

志工詳細地解說塑膠袋的材質分類,主要塑膠袋材質以PP及PE較為常見,要分辨這兩種材質,從外觀及觸感有極大差別性,PP外觀透亮、PE外觀較霧、PP觸感比PE硬,透過「撕」的動作讓學生們更好理解。

很賣力的在辨別PP及PE的朱恩琦同學分享道:「在香港只能購買政府規定的垃圾袋來使用,他們家常常會重複使用垃圾袋,一來為了省錢,二來這就是他們眼中的『環保』,平時也沒有垃圾分類的觀念,總之會有專門分類的人員在進行操作。」這次到和緯環保教育站聽到志工們的分享,她才了解到原來做分類的人這麼辛苦,光是塑膠袋就有這麼多種類和不同的分類方式。

朱恩琦同學開始懂得同理做資源分類的人員,也開始想像之後她回到香港時,必定會更注重垃圾分類及減少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放下手機 重拾專注

接著來到「氣定神閒玻璃珠」,這個關卡講求的是「專注」,要將不受控的玻璃珠,一顆顆滾動到壓克力盒上的凹槽處,看似簡單的遊戲,不過卻常受周邊的環境手不穩,躁動的年紀如何在這歡快的氣氛下,專注地控制壓克力盒上的玻璃珠。

「耶!我完成第四次了!」蘇靖喬同學開心的歡呼著,她的桌上躺著三本完成任務而得到獎勵的筆記本,最後還獨得志工林麗娥親手做的束口袋。她說:「我的手其實超級抖,一直屏住呼吸,腦袋放空,盡可能不受到周圍其他人的影響。」

志工林麗娥說:「用廢棄材料不管是壓克力、紙盒都可以,這個遊戲不輸3C產品,希望學生放下手機,訓練專注力。」

訓練同學們專注的過場遊戲後,終於要實做環保分類了。走到戶外的分類區,更能貼近地球所承受的超載重量,這裡是環保志工們的日常,他們默默為地球付出一份微薄之力。

◎垃圾資源 取決分類

聽完解說後同學們一一戴上手套,便開始進行實作分類,要將垃圾袋裡的回收物拿出來重新分類這件事,對學生而言是一個從未體驗的挑戰,他們克服了不熟悉,找到了手感,並互相討論著邊分類,越來越熟悉,也能像環保志工般自在了。

楊泳同學說:「我一開始蠻排斥去觸碰的,這裡很熱、味道又不好、這些都是別人用過的垃圾,但想著可以救地球就越做越起勁,甚至不想停下來。」帽子底下的臉龐汗水,她不在乎的抹去,很專心的繼續手邊的分類。雖然她很疑惑這麼多的垃圾究竟從何而來的?真的不敢相信這些都是人類製造出來的,但同時她也期許自己,回到香港後能把垃圾分類的知識帶給家人、朋友們。

休息時間,幾個同學圍在一起互相分享課程、實作的點點滴滴,麥綽嵐同學表示:「平時很關心海洋的議題,在網路上常看到海洋生物因為垃圾而死亡的新聞,心裡雖然很難受,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為他們做些什麼,透過這次在環保站教育站所聽、所學的,她會運用在生活中,為海洋生物盡一份心力。」

◎上臺分享 實做所得

經過課程解說,實際操作後總是心得滿滿,藉分享相互了解所學,也能交換意見。

鍾新妍同學:「原本以為自己平常使用環保袋、自備環保餐具就很環保,但剛剛做了很多活動,發現生活中不知不覺還是製造了那麼多垃圾。志工挺有心的,學習很多。」

符浩然同學:「最大的感觸是回收要做得更深刻一點,把廚餘倒掉、洗乾淨再回收,分類人員才會更輕鬆,對環境才更有幫助。這裡雖然沒有空調,但透過風扇讓空氣保持流通,很清幽、很環保。」

志工林茂森也對學生回饋了愛的祝福,他說:「地球只有一個,呼籲學生們能夠在生活中減少碳足跡、落實環保零浪費,盡量減少使用塑膠製品,自備環保餐具,才能真正實踐環保愛地球。」同時他也提到慈濟的環保站,不單單是愛護地球,還有其他任務,例如:民眾拿來回收的物件,家電、輔具……如果還能使用,延長物命無償提供給需要的人。

過去資源回收總是與拾荒畫上等號,被標籤了無數的負面詞彙,直到1990年8月23日慈濟開始推動「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變清流,清流繞全球。」的全新概念,慈濟環保站的存在成為一個重要的角色,慈濟人身體力行地惜福愛物,帶動左鄰右舍共同愛地球。

慈濟落實的做環保資源回收,不單單只是將垃圾做分類回收,不做分類就是垃圾,分類了就是資源,循環再生新物命、循環推動更多回收的知識、循環了退休長輩重拾對生活的熱情、循環了需要幫助的人們。

圖左 :學生都非常認真地聆聽著講師的分享,資源回收種類「瓶瓶罐罐紙電13570」。[攝影者:李雅貞]
圖右 :志工莊淑妙詳細分享慈濟環保的緣起,1990年上人幸福講座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至今環保分類三十四年了。[攝影者:李雅貞]

圖左 :「氣定神閒玻璃珠」,這個關卡講求的是「專注」,要將不受控的玻璃珠,一顆顆滾動到壓克力盒上的凹槽處,躁動的年紀如何在這歡快的氣氛下,專注地控制壓克力盒上的玻璃珠。[攝影者:李雅貞]
圖右 :朱恩琦(左一)同學分享道:「在香港只能購買政府規定的垃圾袋來使用,他們家常常會重複使用垃圾袋,一來為了省錢,二來這就是他們眼中的『環保』。」[攝影者:李雅貞]

圖左 :實作前志工再次講解呼籲要清淨在源頭,便當盒、飲料瓶要清洗乾淨,並在家中分類後再回收,不要夾帶著垃圾。[攝影者:李雅貞]
圖右 :志工分享寶特瓶回收後,抽絲可制成毛毯、衣服、筆……許多產品,資源再利用。[攝影者:李雅貞]

圖左 :鍾新妍(黑衣)同學:「原本以為自己平常使用環保袋、自備環保餐具就很環保,但剛剛做了很多活動,發現生活中不知不覺還是製造了那麼多垃圾。志工挺有心的,學習很多。」[攝影者:李雅貞]
圖右 :楊泳同學(左二)說:「我一開始蠻排斥去觸碰的,這裡很熱、味道又不好、這些都是別人用過的垃圾,但想著可以救地球就越做越起勁,甚至不想停下來。」[攝影者:李雅貞]
圖左 :符浩然同學:「最大的感觸是回收要做得更深刻一點,把廚餘倒掉、洗乾淨再回收,分類人員才會更輕鬆,對環境才更有幫助。這裡雖然沒有空調,但透過風扇讓空氣保持流通,很清幽、很環保。」[攝影者:李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