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分區認養 塑膠袋回收不漏網

分區認養 塑膠袋回收不漏網

E-mail 列印
台南安南區國安街頭,一家泡沫茶飲專賣店裡,店員忙碌的雙手搖不停。慈濟志工輕聲打過招呼後,拿出了靜思語大字報,有的粘環保膠,有的負責張貼,有的則熱誠地與等候的客人 互動,宣導收看大愛台。

這時,志工葉梅玉一眼瞧見裝著保麗龍空杯的白淨塑膠袋,一股腦兒被丟進倒滿茶葉殘渣的垃圾桶。思緒立刻連結到土城郊區高聳的焚化爐上空,不斷冒出的滾滾黑煙,及幾乎令人窒 息的惡臭空氣。

「不行!塑膠袋一定要回收。」當下念頭一起,梅玉鼓足了勇氣,趨身向前,站到店員身邊。

「請問:塑膠袋可以讓我們回收嗎?」梅玉略帶遲疑地問。「可以啊!可以啊!」雖然忙碌的雙手未曾停過,但臉上卻掛著陽光般燦爛的笑容。店員善意的回應,讓梅玉信心大增,立 刻彎下腰,開始了搶救地球大作戰,將一個個又白又淨的塑膠袋撿起來,不讓它化為一道濃煙。

當時是民國九十七年,慈濟志工啟動「好話一條街」活動,走入社區張貼靜思語淨化人心。因為這樣的因緣,讓從來不喝冰品的梅玉,第一次走進泡沫茶飲店,意外發現一個在環保普 及化年代裡,被遺忘的角落。

當時可以賣到好價錢的紙類及瓶瓶罐罐,社區民眾爭相回收,而輕薄飄飛的塑膠袋,一大車可能也賣不到多少錢,因此連政府單位都未做回收。但是梅玉知道慈濟的環保站有回收塑膠 袋,不是為了能賣多少錢,而是基於不忍大地受毀傷,那一份疼惜的心。

隔天,梅玉鎖定了居家附近的泡沫茶飲店,才赫然發現短短幾百公尺的國安街,就有好幾家。如此高的消費量,究竟已有多少塑膠袋,因為自己的疏漏,被送進焚化爐?

懺悔心起,梅玉踩著腳踏車,開始沿街一家家去募集。「請問您們塑膠袋怎麼處理?」「丟垃圾車。」「可以讓慈濟回收嗎?」「可以啊!感恩您!」就這樣,開啟了安南區全面回收 茶飲店塑膠袋的序幕。

因為腳踏車承載量有限,所以梅玉必須來來回回載好幾趟才載得完。雖然如此,為了節能減碳,她還是堅持騎腳踏車。從此,雪白明亮的塑膠袋,宛若白雪公主般坐上腳踏車穿梭大街 小巷,成為海佃社區最美麗的街頭風景。

但是「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遼闊的大地,無法靠一個人的雙腳走遍,如果要將塑膠袋徹底回收,必須啟動更多人的愛心。梅玉細思量,如何編織這張愛心網?除了同修許坤平也加 入回收的行列之外,梅玉將目光瞄準了社區裡年輕的大愛媽媽。

住在仁安路的大愛媽媽邱素花是率先響應者,她深知環保議題刻不容緩,聽聞梅玉招兵買馬,立刻站上第一線,進校園講完靜思語故事後,隨即前往居家附近的茶飲店回收塑膠袋。

「每次去收,都會帶著滿滿的歡喜回家,覺得自己又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心裡真的很開心。」素花喜歡跟店員互動,與店員建立了家人般的感情,並邀約加入會員。「看似付出, 其實收穫最多的是自己。」素花清秀的臉龐,洋溢著助人的喜悅。

大愛媽媽黃瓊嬅家住安和路,拯救地球不落人後,安和路附近的茶飲店成了她的責任區。除了其中一家須每天收集之外,其餘的都集中一個星期收一次,所以當天她必須來來回回跑十 趟。雖然如此,瓊嬅一點也不覺得累,每當多募了一家,她就開心得有如枝頭上的小鳥。

安南區的大愛媽媽以行動串起了這愛的鏈條,回收塑膠袋的善漣漪不斷在社區裡擴大與延伸。為了避免漏網之魚,梅玉更積極針對未回收的社區找尋菩薩芳蹤,承擔起這份責任與使 命。

家住安南區土城的蔡文子,十六、七歲時曾騎機車與人擦撞,二十幾年來未再騎過機車。為了成就這項義舉,她硬是鼓起勇氣再度啟動了引擎,以時速十公里的速度,慢行在土城街 頭,沿路收集塑膠袋。

「能夠做的就要去做,這是每個人的本分事,尤其慈濟人更加要做,慈濟人就是要做人家不要做的。我很感動慈濟人在社區所做的一切,所以我才要進來慈濟。」社區志工蔡文子虔誠 的一念心,突破萬難,使命必達,以行動耕福田,讓生命更豐盈。

王盈盛住在安中路,順理成章承擔了安中路這塊福田,因為行動不便,進出以電動車代步,所以他的電動車又兼具回收車的功能。「每當將塑膠袋載到環保站回收,就有一種很歡喜的 感覺,因為減少製造許多垃圾。」電動車空間大,運載量多,盈盛載得不亦樂乎。

七十幾歲的老菩薩吳雲子,家住長溪路,聽聞安南區掀起回收塑膠袋風潮,也快步趕上回收的列車。「塑膠袋很乾淨,軟綿綿,摸了感覺很舒服,沒撿很可惜。如果被送去焚燒,臭氣 沖天,也會破壞地球。」做環保,沒煩惱,每天開開心心騎著腳踏車回收塑膠袋,老菩薩臉上寫滿了幸福。

時間累積善業,幾年下來,志工心手相連牽起的這張愛的網路,已綠樹成蔭,安南區街頭巷尾的泡沫茶飲店,已有超過七十家有回收塑膠袋。只見環保站裡,白白淨淨的塑膠袋在陽光 下閃耀著光彩,不聞焚化爐上空,令人作嘔的汙濁空氣。

「師姊!下雨天路很滑,要騎慢一點喔!」 「師姊!感恩您喔!」 不僅搶救地球成果豐碩,志工多年來以慈濟人文與店家互動,人文深深烙印在他們心中。店員變得很有禮貌,開 口就是感恩,臉上總是掛著微笑,茶飲店恍如慈濟世界的縮影。梅玉笑稱:「一句『感恩』,真是太好用了。」

佩秀待在茶飲店多年,覺得慈濟志工很親切,很客氣,「我們一天下來的塑膠袋使用量也是蠻多的,如果沒有做回收,讓垃圾車載走,會覺得自己很不環保,良心會不安。剛好師姊願 意發心來回收,真的很感恩她們。」因為志工的帶動,佩秀也會跟著做環保,客人如果喝完飲料順手將保麗龍杯丟進垃圾桶,她會隨後撿起來洗淨回收,與志工一起保護地球。

三十九年次的梅玉,多年以前就學佛,後來因為收看大愛電視台,進入了慈濟,在慈濟裡身體力行的付出,讓她做得很歡喜。如今用心推動塑膠袋回收,以實際行動護持大愛電視台。 雖然當年的一個念頭起,帶動了一顆顆善種子在社區發芽成長,一生無量,心中仍有些遺憾:「這麼多的回收量,如果能夠早一點發現就好了。」儘管如此,她還是做得滿心歡喜,她 覺得「能做就是福」,趁著還有健康的身體趕快做,希望做到最後一口氣。

圖左 : 民國97年,慈濟志工啟動「好話一條街」活動。這樣的因緣,讓從不喝冰品的梅玉,第一次走進泡沫茶飲店,並探索到環保普及化的同時,一個被遺忘的角落。[攝影者:黃筱哲師兄]
圖右 : 「天下事一個人做不完」,梅玉也邀約了同修許坤平師兄一同加入回收的行列。[攝影者:黃筱哲師兄]

圖左 : 每次載回來的回收物,兩人將立即分工把不同類型的回收物歸類整理好,再統一由志工載到環保站。[攝影者:黃筱哲師兄]
圖右 : 梅玉與同修許坤平兩人騎著腳踏車,平均到居家附近的茶飲店收取塑膠袋。[攝影者:黃筱哲師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