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南 走出戶外 學習珍愛大自然

走出戶外 學習珍愛大自然

E-mail 列印
「哇,是可愛的松鼠!」學員們驚呼!活潑蹦跳的松鼠有著敏捷的身手,總能在樹間迅速移動,但大家可知道牠是公園生態殺手之一?面對外來物種的入侵,導致原生物種的消失,一連串生態浩劫與人有著密切的關係,你還能置 身事外嗎?11月12日臺南東區社區親子成長班48位學員,隨著臺南「荒野保護協會」環境生態導覽員的腳步,走進臺南市東區巴克禮公園探索生態的秘密。

◎環境重教育 共同護大地

「花朵為什麼要在春天開放?因為逆境要來了(夏天不適合生長),於是要把能量趕快儲存在種子裡,用種子的型態去度過困頓的環境,等適當的時機再重新出發。」臺南「荒野保護協會」水分子(別名)老師,為大家講解公園裡植物的生態現象,以及生物界的正確觀念。

環境教育與棲地守護是「荒野協會」對環境的首要任務,面對這緩慢的改變進程,水分子老師秉持著堅毅的使命感,持續學習與關注,並將正確的訊息傳達給更多人知道,他表示:「現在人們的生活不像以前那麼單純,對環境的破壞更加劇烈,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透過教育喚起更多人的覺醒,進而延緩環境的惡化。」

巴克禮公園最大的危機在於人為的干擾,水分子老師選擇留在此地進行環境生態導覽,看著掉落地上滿是褐色的樹葉,他讚歎葉子盡忠職責。同時要告訴大家,當樹葉即將要掉落前,會把水分、葉綠素送回去給樹木,飄然落下回歸大地化為養份、再供養樹木;猶如君子一般,清清白白的來,又清清白白地走,一介不取。

「而植物的根有向地性、背光性、向濕性,葉子是植物的營養器官,行光合作用製造養份,釋放出養氣滋養人類。」老師詳細說明,同時指著一棵榕樹說:「你們看,這些氣根被過度熱心的民眾修剪掉了!這好比拔掉你一根頭髮或一根眉毛,你可能會願意;若是拔掉你一根睫毛就會很痛,如果要摘掉你一個器官,你會願意嗎?大家好好想一想!」

跟著水分子老師目光移動,看到夫妻樹(兩株並齊的榕樹)上有一枝被紅色膠帶綁住的樹枝,懷疑有人想要截掉樹枝再去移植。老師鄭重地強調,一個在荒野裡採集的重要倫理觀念,就是「單株、量少不採」、「採則必生其意義,採後必延其生命」,否則就不要任意破壞族群的完整性。

◎外來種入侵 生態遇浩劫

錯誤的政策會造成環境的浩劫,水分子老師摘下一片葉子,撕成許多小片,請大家揉一揉、再聞一聞,聞起來好像是肉桂的味道,其實它是外來種「陰香」,跟臺灣的原生種肉桂長得一模一樣,味道也一樣,所以容易造成混淆。

陰香結實率高、散播快、小苗多、一棵樹齡四年的樹木一年可結約四萬顆種子,18尺見方就可以生長三千多棵小苗,因而排擠其他物種,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另一個生態浩劫則是,布滿一旁河道,有著心型葉子的小花蔓澤蘭,原本引進來當成水土保持的,卻不料破壞棲地,更由於生長速度奇快,奪取其他植物的養份,導致其他植物難以生存。

隨著探索的腳步,「荒野協會」導覽員臺灣黑熊(別名)老師仔細為大家分析,巴克禮公園的夢湖內有很多的魚,有些人會將一些小生物放進來,譬如巴西烏龜、鯽魚、變色龍,最嚴重的就是有魚虎之稱的「泰國鱧」、「小盾魚」,這些外來魚種的特性,適應力強、繁殖力強、具有攻擊性,會把其他的魚種吃掉。

臺灣黑熊老師任職於國立南科國際實驗高級中學國小部,從十幾年的教職身涯中,深刻體悟到正確的環保觀念要從小紮根,透過普及教育來學習如何跟大自然共處,藉由全面性的推廣讓大家都有環境保護的概念,由於孩子的吸收率最強,如果孩子懂了,由他們來影響家人也是最快速的。

並且表示,由於工業林立,環境受到衝擊與破壞,全球暖化、空氣汙染已經非常嚴重,所以不僅是臺灣,連其他國家推動環保的團體一直在成長,這是必然的趨勢,因為大家都已經看到整個環境受汙染的層面,原因來自於「維護太慢與破壞速度太快」不成比例的成長。

臺灣黑熊老師語重心長地指出:「唯有透過教育解說的推廣,讓更多的民眾都可以認識到守護環境的重要性,取得共識、共鳴才能確切去做,環境保護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它會影響到我們未來的生活 。」

◎生態需平衡 萬物共生息

你還在興高采烈地餵食松鼠嗎?水分子老師指著一棵傷痕累累的樹木,並問大家,為什麼會如此?他鄭重地解開答案:「松鼠很可愛,但是已經多到造成生態的危害,松鼠的牙齒一年會長14公分,因為人類的餵食以致於大量繁殖。據說孔廟的樑柱被松鼠咬得殘破不堪,一級古蹟將會毀於松鼠。」

聽了老師的說明,學員慈維綸說:「松鼠雖然很可愛,但是不應該去餵養牠;如果要養寵物的話就要好好地照顧,不要隨便把小動物棄養在公園,這是很不負責任的態度。」

志工陳仲銘順道補充說明,小松鼠是野生的動物,牠的爪子很尖、有很多細菌,小朋友餵食可能被抓傷而感染疾病;而松鼠會吃樹上的鳥蛋,鳥就無法繁殖,像臺南公園鳥類已經很少了,小松鼠繁殖多了,就會形成一種危害。

家住在巴克禮公園附近的楊昌峰爸爸表示,常常來這裡散步,但對巴克禮公園的生態保護並不很了解,就像水分子老師說的,不要隨手拆下葉子,如真要用到,一定要有意義、且用感恩心來對待。

楊昌峰本身是臺灣南區氣象中心氣象變遷的講師,他指出,目前正在執行觀察樹種與鳥類之間的關係,針對五、六月畢業季的鳳凰木進行研究,透過觀察與記錄探索花期的延遲是不是跟全球氣候暖化有關?這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訊息,而今天的導覽,確實讓自己對生態保護有了更深一層的認知。

蕭仁隆爸爸收穫滿滿,並慷慨地分享說:「初見美人樹時,只注意到它上下皆細,唯有中間寬大的樹幹,經志工的解說之下再近一點看,才發現它的樹幹和枝枒上面都有許多突出的小尖刺,而且越往上,小尖刺就越多,這是植物自我保護的演化,也了解到,如果凡事都能細心觀察,會有不同的感受與體悟。」

◎靜觀大自然 樣樣都是寶

另外,導覽員還特別解說,像來自北美外來種的落羽松,佈滿在巴克禮公園的夢湖邊,它原生長地在沼澤,特殊的屈膝根是為了增加根部呼吸作用,所以並不適合做為行道樹的種植。反觀現在許多地方,因為落羽松的美觀及顯著的四季變化而大量種值,是否真的適合?值得深思!

拿著相機,穿梭在公園內的愛鳥人士戴永福,高興地與學員分享他的心得:「初次來到巴克禮公園,見到那麼多的雜草,心中很納悶!直到後來才發現公園美麗的一面,原來那些地方是要讓鳥類及昆蟲休憇的空間,也因為自己心念改變了,更懂得珍惜這片生態環境。」

他表示,公園需要大家共同來維持原來的生態面貌,若是太過於人工化、過度除草或使用農藥,公園太乾淨了,昆蟲反而會跑光光;相對的,吃昆蟲的鳥兒也會跟著消失,進而破壞整個生態食物鏈,因此失去原有的蓬勃朝氣。

戴永福進一步指出:「大多數的人來到這裡,看到魚就想餵魚,看到鳥就想追逐,其實應該以觀察尊重的角度來欣賞、對待他們,生態要保持平衡,就不該亂餵食或隨意抓取再放生,不應以人為的動作去破壞。」

微風徐徐,學員彎下腰拾起公園裡掉落的種子、樹枝、落葉,在地上拼出美麗的造型,志工林慧貞告訴孩子:「用心觀賞大自然,也可以利用現成的東西,發揮創意排出心中的圖案,為生活增添一些樂趣!只要人人心中有愛,即便是一片落葉都有它存在的價值!」

巴克禮公園內隨處可見「禁止餵食、禁止踩踏」的標語牌,志工林秀盈告訴學員:「樹木也有正、負能量,鳥兒也有心情好、壞時,很多事物都是在『一念心』,大家應該心存善念,以靜觀自得的心親近大自然,大地萬物就會與內心產生共振,彼此和樂融融、長久共存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

隨著清脆悅耳的鳥鳴聲,大家不約而同地抬頭找尋鳥兒的蹤跡,共度一個快樂的早晨。經過半天的公園巡禮,學員們帶著滿滿的收穫歡喜賦歸!

圖左 :伸手觸摸美人樹的樹幹與枝枒上突出的小尖刺,它是植物自我保護的演化,學員從細部的觀察中體悟生命的韌力。[攝影者:王蕙禎]
圖右 :透過「荒野保護協會」水分子老師(別名),為東區親子班學員講解巴克禮公園內各種植物的生態。[攝影者:王蕙禎]

圖左 :臺灣黑熊老師(別名)仔細為大家分析,巴克禮公園的夢湖有很多魚種是不當被放生來的,以致造成生態的破壞。[攝影者:許羽辰]
圖右 :隨著清脆悅耳的鳥鳴聲,大家不約而同地抬頭找尋鳥兒的蹤跡,天地萬物是最好的學習課堂。[攝影者:劉智遠]

圖左 :愛鳥人士戴永福指出,人們應該以觀察、尊重的角度來欣賞、對待生態,不應以人為的動作去破壞生態環境。[攝影者:劉智遠]
圖右 :一起翻開書找尋答案,親子班透過戶外教學,讓親子間有了更親密的互動,彼此共同學習成長。[攝影者:劉智遠]

圖左 :戶外教學收穫多,學員在志工的引導下找到問題的答案,從中學到更多有關植物生態的知識。[攝影者:劉智遠]
圖右 :老師帶領大家採葉試聞,將外來種「陰香」撕成小片後,聞起來味道跟臺灣原生種的肉桂很像。[攝影者:陳仲銘]
圖左 :學員彎下腰來撿起從樹上掉落下來的幾片花瓣和葉子,利用大自然現成的東西也能發揮無限的創意、拼出美麗的圖案。[攝影者:王蕙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