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慈濟六十歷史工作坊起跑 教聯會老師「我願意」

慈濟六十歷史工作坊起跑 教聯會老師「我願意」

E-mail 列印
慈濟邁入五十八年,一甲子在望,慈濟基金會文史處和全省北中南真善美志工,自2022年起,啟動「慈濟六十歷史工作坊」專案。

2023年8月26日,文史處同仁林如萍、廖右先和陳宜淨自花蓮來到臺中靜思堂,為 中彰南投苗還有雲林的真善美志工和教聯會老師約一百人,分享如何留史、留史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人人都是真善美,去年是「教聯會三十周年」,老師們也撰寫專書呈給上人。上人欣愉之際,開示道,期待更多人來寫歷史,希望人文真善美志工能結合教聯會老師們,整理編纂慈濟史料。

「慈濟志業要重返歷史,期待重新記錄,要費心紀錄,歷史編纂要多花一點心。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人,莫忘那一念,一路走過來,不只是真正走過那一年,更是真正走過那一天,這就是生命盤點。」上人舉二十幾年前,慈濟為甘肅挖水窖,還為他們遷村蓋屋為例。當時上人一呼,慈濟人四應,挑起天下米籮,這就是盤點生命價值。

上人說,走過的這些慈濟人,生命價值與上人同等,「每個人腳踏實地 ,雙腳步步踏實,走過真的很值得,每天都有很豐富的歷史,期待史料庫要很用心地記載。」

◎慈濟歷史是生命教育 人文流芳

「教聯會和真善美一片水藍……」很難得看到真善美志工和教聯會老師同聚一堂共修的畫面,林如萍在開場時說了這句話,不免讓人想到這片「水藍」代表著清淨與希望,希望在未來的兩年,彼此激盪出火花,在為慈濟留史上注入一渠清流和大力量。

慈濟人日日在行經,走過就留下歷史足跡,也是人文典範,慈濟基金會何日生副執行長不只帶領文史處同仁做留史的工作,多年來個人且從事「利他思想」、「善經濟」、「善治理」的理論研究、論述與實踐;並與世界著名大學包括哈佛、普林斯頓、牛津、劍橋、北大、UBC等聯合發起「印證佛學講座」,推動當代佛教之研究。

8月26日,何副透過連線,以「慈濟的歷史、歷史的慈濟」為題,讓大家了解做慈濟的歷史,必須先了解歷史中的慈濟定位、影響是什麼。他說,慈濟在二十一世紀的歷史上創造了很多的「第一」,如創辦佛教的醫院、推動非親屬造血幹細胞捐贈和大體捐贈給醫學生做研究,還有環保志業等等。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在民風淳樸的三十幾年前,上人深遠的睿智,不只影響臺灣,只要有慈濟人的國度,就有環保志工和實踐環保的事跡。慈濟人拳拳服膺身體力行的精神,讓許多研究學者甚為讚歎。何副說,與上人同時代的慈濟人,是慈濟歷史的見證者,這些史料不僅對社會有幫助,也可成為將來社會發展多元性的參考。

何副舉例基督教流傳兩千年,有很多聖人支撐著教會的永續發展,如方濟各、聖馬丁等等。法國有五千座以聖馬丁為名的教堂,有三千個以聖馬丁為名的鄉鎮,所以人品典範在歷史的貫穿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慈濟宗要永恆發展,人品典範是很重要的一環。」何副說,這幾年文史處和真善美團隊每周一向上人報告歷史工作進度,接來下歷史工作將會在全臺和全球持續展開。

他還說,「從歷史來談慈濟,以慈濟來談歷史,是兩個不可偏缺的概念。」慈濟的開場來自上人的一念心,三個修女來與上人論法,佛教是否有具體的行動,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上人依循《無量義經》的教義,五十幾年來慈濟人來實踐,「苦既拔已,復為說法」,這是生命的大教育,他很感謝老師們一起來共建歷史。

「慈濟歷史是充滿生命教育的歷史,不只是口說。人類的佛教已進入新紀元,不只是強調解脫道,而是對社會的改善有幫助,這是歷史上非常難得的發展。」慈濟從五十幾年前的「五毛錢」,以微小的善力量擴及一百二十幾個國家,這是文明上很罕見的見證。

對宗教歷史甚有研究的何副,回溯整個佛教的興衰史,讓志工和老師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深感為慈濟留史的重要。最後他說:「上人強調家庭慈濟,生活秩序中有慈濟、有佛法。」慈濟世界進入社會,佛法透過慈濟人的行經,遍及四大志業……甚至擴大成為人人的價值體系,讓世間每個人都有慈濟、有佛法。

上人的核心思想來自慈濟的志工體系,上人要人人盤點生命歷史價值,因為慈濟世界是人的組合,由生活中實踐佛法,人人建立一個自我修行的普世價值,從慈悲利他邁向莊嚴宗門的信仰。所以何副強調:「唯有能激發虔誠信念與虔誠信仰的歷史,才值得留下來。」

◎撰寫歷史有根據 教授指引理論與實務

整理歷史必須有方法與脈絡,時任國史館修纂處處長、玄奘大學的侯坤宏教授,歷經十幾年的資料和思考,把自己定位為近代佛教歷史的研究者,也選擇自己最想做且最易做得到的事,就是二十年後,再次編纂《印順導師年譜》六十萬字的現代佛教歷史大作。中間的過程和鋪墊,從印順導師的著作去了解對近代佛教的釐清,非常有幫助,這也是他當時整理印順導師年譜的初衷。

侯教授說他撰寫導師年譜的特點,是以印順導師為中心,以年月日為經緯,全面細緻地敘述譜主的一生。也就是以譜主為主軸,輻射開來與主角有關的人物和歷史都必須留存。

而與大事件有相關的部份,編出重要年度和事件,作為時代變遷的依循。以歷史脈絡來看,如何將重要事件放在整個歷史的理解,如何了解時代變化的脈絡。侯教授說:「寫大世紀的沿革發展很重要,才能為年譜作重要歷史的定位。」

教授強調,年譜對於現代和過去歷史的研究者很有幫助,尤其作為一個近代佛學的研究者,對大師和法師後來的徒弟的發展,都必須深入查找和應證,特別是時間前後和脈絡的演變,前因後果的連貫都要一致,這也是歷史學的觀察方式和對事情的判斷和訓練。

最重要的在後頭,侯教授撰寫年譜的步驟,是先蒐集和閱讀相關資料。蒐集來的資料,再解讀所選取利用的資料如著作、專書、文章、書信、日記、照片、家譜、證件、影音影像資料。當資料齊全、脈絡清楚了,才進入撰寫階段。

在撰寫的時候,引用資料的來源一定要事先清楚整理,這對於寫作歷史的訓練是很重要的一點。侯教授說:「有時候一段文可能融合三份出處資料,引文和註文都需標示清楚。」像印順導師年譜,如來自政府機關、國史館、檔案館等等,都可能是可參考的史料。

至於撰寫的結構,以分卷和分冊為原則,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年度,就有不同的切割。侯教授說,「為考慮到年譜本身更有條理、有系統、方便閱讀的便利,目錄必須更清楚地將每年度最重要的事件,以最有代表性的羅列下來,讓讀者透過目錄即可一目了然了解譜主的生平和事跡。」

以侯教授的觀察,印順導師是最有創建的佛教思想家,值得深入了解。「印順導師是一位不容易被理解的佛教思想家,甚至一開始臺灣佛教界對他很不以為然,導師出版的《妙雲集》,有些法師還不讓自己的徒弟去閱讀呢!」教授從閱讀當中了解導師受到打擊,但並不放棄的精神,並將導師對事件的看法一一撰述。

最後教授下了一個結論,整理歷史除了資料蒐集、撰寫和架構外,對於歷史的判斷和公平必須透過慢慢培養和薰陶,資料選用的原則性、重要性和特殊性,有賴於史識的培養;撰寫時還要留意前後文不重複,以學術規格寫出資料出處。寫出來的歷史必須有公信力、有根據,秉筆直寫,不妄加評論,文體信達雅。

◎文史處以實例佐證 教師受惠多

文史處與真善美志工團隊自2022年起,即開始著手歷史資料查詢與查證,每周一早上與上人座談,遇有模糊地帶或誤植處,上人記憶清晰,會當場指導。

文史處陳宜淨分享一個案例,是鮮有人有印象的1974年的范迪颱風。同年,宏都拉斯也發生大型颶風災難,當初佛教慈濟功德會才成立八年,精舍的生活仍拮据,會員數寥寥無幾,但是慈悲的上人寧可省自己,也要救拔眾生。上人本來預備十萬元要透過中央日報匯出濟助宏都拉斯,豈料范迪颱風來襲,發生了嚴重山崩,基隆和宜蘭也有水患,上人遂將這十萬轉為國內救災。

有些臺灣人會說:「慈濟不救國內,拿錢救過外!」賑濟范迪颱風災民即可證明上人的悲心和不欲人知的愛臺灣。如果1974年慈濟救了宏都拉斯,慈濟國際賑災的歷史就要重寫了。所以重新梳理歷史脈絡,是當今慈濟人的重要使命之一。

文史處同仁們期待更多人來投入留史的工作,藉由個人歷史的回溯,除了對歷史更了解,也喚醒自己的記憶。陳宜淨說,挑選事件後再爬梳資料,然後根據資料包爬梳脈絡,再與上人座談。「在回溯歷史的當下,常會發現當初記錄歷史的缺失,值得留史者鉅細靡遺去釐清歷史法髓的重點和要義,所以,寫歷史就是步步踏實,一步一腳印。」

龍港國小張聖宗校長聽到何日生副執行長分析佛教的興衰史後,恍然大解。「我終於了解上人立慈濟宗的主要用意,是讓弟子們從做當中力行佛法生活化,走入人間訓練菩薩,上人很有智慧和遠見!」

張校長也自我喊話,身為慈濟人要不斷將佛法入心,法入行,於日常生活中永續佛法。「每一個人都有一部大藏經,我要先開始記錄我的大藏經,盤點生命價值,再去影響更多人,菩薩大招生,呼籲更多人來加入。」

大學時代是慈青的教聯會老師王淑昭,才三十七歲,聽到文史處陳宜淨分享早期的慈濟歷史事跡,她說:「師姊帶著我們重新認識上人的初發心到建立功德會,裡面有很多的小故事都是我參加慈濟以來從沒聽過的,她的用意就是讓我們很清楚知道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才會更明白去做。」

一開始聽到要留史這件事,王淑昭也會自我設限,「這是我該做的嗎?」陳宜淨分享上人第一次拿十萬元去賑災,並沒有到自己是否做得到,但是上人就是去做了。王淑昭說,「這件事情有一點觸動到我。上人當初的年紀和我現在一樣,可是上人的信念竟是如此『無我』。在當年資源極匱乏的狀況之下,上人卻用最好的東西賑災。反觀我們,從小被灌輸的觀念就是先照顧好自己……」

王淑昭覺得從今而後,要調整自己的心境,雖然對於留史這件事還一知半解,但她願意跟著大家的步伐一起做,盡力去完成。

圖左 :任國史館修纂處處長、玄奘大學的侯坤宏教授,以六十萬字撰寫《印順導師年譜》。他以印順導師為中心,以年月日為經緯,全面細緻地敘述譜主的一生,與主角有關的人物和歷史都留存。[攝影者:陳麗雪]
圖右 :教聯會老師王淑昭說,「上人1974年和我現在一樣年紀,可是上人的信念竟是如此『無我』。在資源極匱乏的狀況之下,卻用最好的東西賑災。」王淑昭對留史雖然還一知半解,但願意跟著大家的步伐一起做,盡力完成。[攝影者:張麗雲]

圖左 :慈濟基金會何日生副執行長,透過雲端告訴教聯會老師和真善美志工,做歷史必須「從歷史來談慈濟,以慈濟來談歷史,這是兩個不可偏缺的概念。」[攝影者:陳麗雪]
圖右 :教聯會老師和來自中彰投苗、雲林的真善美志工,於2023年8月26日齊聚臺中靜思堂,聆聽編纂《印順導師年譜》的侯坤宏教授和文史處同仁分享記錄歷史的經驗。[攝影者:陳麗雪]

圖左 :侯坤宏教授說,整理歷史除了資料蒐集、撰寫和架構外,對於歷史的判斷和公平,必須透過慢慢培養和薰陶,資料選用的原則性、重要性和特殊性,有賴於史識的培養。[攝影者:陳麗雪]
圖右 :龍港國小張聖宗校長(綠口罩)自我喊話,「每一個人都有一部大藏經,我要先開始記錄我的大藏經,盤點生命價值,再去影響更多人,菩薩大招生,呼籲更多人來加入。」[攝影者:陳麗雪]

圖左 :文史處同仁林如萍經驗傳承,做歷史的態度要嚴謹,她從研讀上人的開示中,找出慈濟歷史脈絡的蛛絲馬跡。[攝影者:陳麗雪]
圖右 :文史處同仁陳宜淨告訴學員,「寫歷史就是步步踏實,一步一腳印。回溯歷史的當下,常會發現當初記錄歷史的缺失,值得留史者鉅細靡遺去釐清法髓的重點和要義。」[攝影者:陳麗雪]
圖左 :2023年8月26日「慈濟六十歷史工作坊」結合人文真善美志工和教聯會老師約一百人,於臺中靜思堂舉辦第一次共修,由文史處同仁和編纂《印順導師年譜》的侯坤宏教授,引導團隊著手寫史的方法和概念。[攝影者:陳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