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7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港苗區新進志工 要奉獻己力走入社區

港苗區新進志工 要奉獻己力走入社區

E-mail 列印
2023年港苗區見習慈誠委員暨社區志工課程,10月8日在臺中市慈濟清水靜思堂舉行人文課程及圓緣,共有一百四十四位學員及一百位工作人員參與。

司儀洪秋南勉勵學員,圓緣不是結束,而是剛開始。每位學員剛接 觸慈濟,就如幼兒園的幼幼班學生,還有許多的課程需要大家來學習成長,鼓勵大家再接再勵,往加入慈濟大家庭的道路前進。

◎快樂志工行

來自嘉義太保市的慈濟志工謝惠芬受邀分享,她從1991年在火車站候車室看到介紹慈濟的一本小冊子,深受感動後,開始捐款做慈善,同時也向鄰居、親友勸募,逢人就介紹慈濟。直到1994年受證為慈濟委員,至今已累積九百多位會員,只要有活動邀約,她從不推辭,一心一志做慈濟。

「嘉義縣六腳鄉有三多:一是老人、小孩多;二是公祭、助念多;三是個案多。」謝惠芬說當時六腳鄉沒有委員和慈誠,她就主動去耕耘,做志工已成為生活很重要的一部份。她勉勵大家要做上人的好弟子,也鼓勵參加培訓的學員要心手相連,同行菩薩道。

志玄文教基金會終身學習教育中心靜思花道陳禹慈老師,為學員講授「妙花無量從一朵花看六度精神。」證嚴上人開示:「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靜思花道創始者德普師父謹聆之後,茅塞頓開而落腳慈濟。「插花的心永留香,惜花的心永留情。」德普師父教導靜思花道的師資群們「以花入道」,以感恩之心表達對萬物之情,以花道入經藏,從花道中體驗靜思法脈之義。

課程也安排從事演藝工作,演出多部大愛劇場的林嘉俐分享。出生在大甲,生長在清水,也是志工的林嘉俐,回到清水靜思堂,就如同回家一般,大愛劇場《早點回家》,是她的真人真事搬上螢幕,她比喻自己像流浪狗一般,沒有安全感,希望回到家的依止處。因父母都是聽障人士,在她小時候是阿嬤陪伴著她,心裡的依歸是阿嬤,常常陪阿嬤到觀音寺禮拜觀世音菩薩,這也給她堅定的信念,去追逐夢想。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大地震,林嘉俐遇到穿著藍天白雲的志工在街頭募款,卻遲至2000年拍攝大愛劇場《雲彩飛揚》才開始認識慈濟,這期間因自己生活習慣不佳,一直沒有走入慈濟。她形容「無明」就像雜草,人生就是要拔雜草,歷經許多的考驗與掙扎,直到2013年才受證,成為慈濟志工。

上人說:「每一齣戲都是一部大藏經」,林嘉俐自2000年至今共演了四十六齣大愛劇場,進入戲中的角色,在真人真事的劇中創作與學習,「感同身受(知足、感恩),分寸拿捏(善解、包容)」經由戲劇學習了多位志工的智慧。「一心一意投入到自己被賦予的工作中,才是重要的修行。」這是林嘉俐和大家分享的其中一句話。

林嘉俐在培訓時,看到動物將被屠宰的影片,那淒厲的尖叫聲,讓她心生不忍,一個月內由葷轉素,她期勉大家「少肉食、減暖化,也為環境盡一份心力」做自己的貴人,也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也鼓勵學員投入醫療志工,看到無常可以幫助自己快速成長,陪伴病患可以療癒自己。人生真正的幸福是心安,而非物質的享受,好事情就是做,做之後會很歡喜,道理也會自然進到心裡來,這就叫「心安理得」。

課務團隊,特別邀請自1994年到2002年參與援助泰北行程的志工梁安順,分享「愛在異鄉—泰北」。梁安順在泰北聽到孩子們唱〈梅花〉愛國歌曲,受到他們對自己國家的忠誠愛國之心感動落淚。上人說:「做你所說,說你所做。」他娓娓述說八年來慈濟為泰北亞細亞的孤兒所做的每一項援助計劃,有農業輔導、老兵安養、住房重建、2002年清邁慈濟學校動土,一直到學校受到當地民眾的肯定和受歡迎。每項計劃都驗證志工為泰北付出的心力,讓人很感動!

◎奉獻己力入社區

受到幾位資深志工邀請,加入社區志工培訓的臺中市政府教育局蘇偉智科員,從1999年九二一地震之後,跟著媽媽黃淑媛走入慈濟,到現在也將近二十四年。目前在教育的公部門服務,教育成己成人,也是一項點滴工程,一點一滴累積雖然緩慢,但是分分秒秒在孩子身上的成長與蛻變,以及師生互動之下的春風化雨,是教育獨特的美景,也堅定自己投入教育的信念。他認為教育意義跟佛陀教義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也體現在慈濟「為佛教,為眾生」的宗旨,希望未來投入慈誠培訓的過程,可以持續奉獻自己的力量與專業,幫助世界可以更加美好。

清水區學員許淑酌,在十多年前就是慈濟教聯會的受證教師。每天用靜思語教學生感恩尊重愛,雖然很辛苦,但收穫很多。2013年參加校長遴選來到清海國中,學校有「慈少社」,四年來感恩志工用心陪伴學生,讓他們的行為改變很多。2017年申請退休後就沒有再踏入校園,但有跟著志工參加慈濟慈善訪視。

今年(2023年)4月9日許淑酌的先生往生,也是她人生轉捩點。志工趙麗月邀約幾十位慈濟人到家裡為先生助念,讓她感受到一家人的溫馨,接著參加《無量義 法髓頌》大愛之光區的經藏演繹,八月又回到花蓮參加慈濟教師研習營,她滿滿地感動在心中說:「上人,我回來了。」許淑酌希望這次社區志工培訓,是她在慈濟志業的第二春,期許自己一定會做得很好。

學員陳虹君現任大雅國中的老師,爸爸陳光燦和媽媽林金枝都是龍井區的慈濟委員,她看到父母多一個生活重心,心性也有轉變。經媽媽邀約,她和三伯父、三伯母一起參加培訓,從課程中感受到師父的法,讓參與慈濟的人感覺很和氣、彼此和善的相對待,甚至驚訝地說:「連插花也可以融入佛法,生活中很多事都可以加入慈濟的精神和理念。」

龍井區的顏佳儀,從參加去年(2022年)社區志工培訓,到今天(10/8)的見習志工圓緣課程,內心充滿感動。印象最深刻的課程是林嘉俐前後花了十幾年時間才正式加入慈濟的過程,還有她提及一心一意投入到自己被賦予的工作中,才是真正的修行,並真誠、用心地完成既定任務,就是提升自我的磨練。顏佳儀期許自己也能像林嘉俐一樣,在百忙當中也為慈濟付出,讓自己與社會更美好。

◎緣深不怕緣遲

苗栗區的學員鄧子彥已經七十幾歲了,在二十多年前就上過社區志工培訓課程。太太彭海馥是苗栗區第一顆慈濟種子,他雖然一直護持太太參加勤務,但卻只想做一位快樂志工,不想培訓。

今年鄧子彥帶領遊覽車會眾前往彰化觀賞《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又有因緣參加上人溫馨座談。上人輕輕地一句:「夫妻兩人要同行,為什麼你還是灰衣(慈濟社區志工服)?」太太馬上向上人懺悔說:「身邊人最難度」當下鄧子彥懺悔自己的鐵齒,讓身邊最親的人為難,立即決定要參加慈誠培訓,成為真正的慈濟人。只要有緣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就如林嘉莉說的:「回家的路雖然有點晚,但我已走在回家的路上。」

學員李冠儀和媽媽劉怡恩來自苗栗區,母女一起參加培訓課程。李冠儀現在正參加北區入經藏彩排,雖然路途很遙遠,但對的事做就對了,勇敢面對挑戰。透過課程看到泰北的教育,原來教育可以翻轉人的一生,希望以後自己可以當老師,翻轉別人的一生。

媽媽劉怡恩,從女兒幼兒園開始就帶著她參加每一年的慈濟歲末祝福。十七年前先生骨髓配對成功,所以入經藏時看到骨髓捐贈這一段特別感動,以後如果有需要,定會大力推動骨髓捐贈,堅定會在明年(2024年)和女兒一起完成培訓課程。

也是苗栗區的學員張良琪,去年(2022年)確診胰臟癌,一年多來持續治療,每兩周要做一次化療。樂觀的她看起來一點都不像生病的人,只要體力許可,就會把握每次參加慈濟勤務的機會,很感恩法親的愛與關懷,給了很多的信心和力量,一定會勇敢面對遇到的困難。媽媽湛麗純相信在她心中最美的女兒,會以善良柔美的心對待天下眾生,希望大家給女兒更多的祝福。

在苗栗高鐵站公關部門上班的侯慧貞,答應媽媽凃月琴的邀約,參加社區志工研習課,希望能與媽媽在慈濟同行菩薩道。她感受到慈濟團體總是帶給大家善的正能量、正思維,上課之後懂得知足,惜福,平時和媽媽參與訪視服務時,在付出的當下心靈覺得很富足。在慈濟學會積福行善,期許自己能多付出,做就對了。

慈濟志業一步八法印,慈善、醫療、教育、人文、骨髓捐贈、國際賑災、環保、社區志工。社會是社區的結合,而社區由家庭組織而成,證嚴上人一直期待每個社區、每個家庭都能很幸福,如此我們的社會才能祥和。這就是上人推動社區志工的理念。

圖左 :慈濟志工林嘉俐(前排左三),勉勵學員做自己的貴人,也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攝影者:童安慶]
圖右 :慈濟志工謝惠芬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愈做愈歡喜。她勉勵大家要做上人的好弟子,也鼓勵參加培訓的學員要心手相連,同行菩薩道。[攝影者:童安慶]

圖左 :林嘉俐分享,人生真正的幸福是心安,而非物質的享受,好事情就是做,做之後會很歡喜,道理也會自然進到心裡來,這就叫「心安理得」。[攝影者:童安慶]
圖右 :清水區學員許淑酌,希望這次社區志工培訓,是她在慈濟志業的第二春,期許自己一定會做得很好。[攝影者:童安慶]

圖左 :清水區學員蕭瓊慧(左三抱小孩者),因入經藏的因緣,再參加社區志工培訓課程。三歲的孩子黏著媽媽,幼兒抱在懷裡也要認真上課,愛慈濟的心更堅定。[攝影者:童安慶]
圖右 :慈濟志工梁安順,參加自1994年到2002年到泰北為亞細亞的孤兒盡一份人道救援計劃。在泰北聽到孩子們唱〈梅花〉愛國歌曲,受到他們對自己國家的忠誠愛國之心感動落淚。[攝影者:童安慶]

圖左 :苗栗區學員李冠儀(左)和媽媽劉怡恩(右)一起參加培訓課程。李冠儀說自己現在正在參加北區入經藏彩排,雖然路途很遙遠,但對的事做就對了,勇敢面對挑戰。[攝影者:童安慶]
圖右 :苗栗區學員鄧子彥說:「只要有緣,就不怕緣來得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回家的路雖然有點晚,但我已走在回家的路上。」[攝影者:童安慶]
圖左 :苗栗區學員張良琪(左),每兩周要做一次化療,但只要體力許可,就會把握每次參加慈濟勤務的機會。很感恩法親的愛與關懷,給她很多的信心和力量,一定會勇敢面對遇到的困難。[攝影者:童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