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愛的傳承 圓緣遇見更好的自己

愛的傳承 圓緣遇見更好的自己

E-mail 列印
2023年11月19日在臺中靜思堂舉辦2023年中投港苗區培訓委員慈誠理念課圓緣,一百零七位學員、三十三位隊輔與五十九位工作人員,以及三十位來自高雄線上讀書會的成員、臺北探索教育團隊與中區教聯會老師共 聚一堂,圓滿愛的傳承。

證嚴上人在影片裡開示「生命中有退休,叫做無用,無用的人生很可憐,人生不用白不用。」上人回首五十幾年來,懷念竹筒歲月,珍惜點滴,不斷燃燒自己,布善種子。他語重心長地期許身為第一代弟子的大家要立志勤行道,做播種人,播種於國際間,希望能就地開墾耕耘,讓人心淨化,社會祥和,普天之下都安居樂業。

◎閱上雲端 充滿正能量

志工呂美雲老師是高雄線上讀書會的創始導讀者,帶領來自泰國、馬來西亞、日本、臺南、嘉義、臺北、高雄等地三十位讀書會成員以及專屬攝影志工跟學員們分享,特地贈送每人一本《閱上雲端》,這本專書,詳實記錄讀書會歷史足跡,內容有感人故事與書友心得,還有很多QR code,歡迎讀者動手掃掃看,一探究竟。

高雄線上讀書會,這個成立十年的說法、傳法團隊所呈現「空中傳法」「聲聞四海」精實的視聽法門,上人給予深深的期許與祝福。呂美雲說:「只有拚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榮耀。」她認為好因緣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閱上雲端》總編許愷玹表示,讀書會目前有超過五百位跨國、跨區的成員都是「邊走邊撿」而來,分為數十個功能的編制。主編楊慧盈強調讀書會「廣發英雄帖」,團隊中個個是人才,有直播前與直播後的任務團隊,有十種語言的口譯團隊,還有善效應美編團隊……。從泰國來的彭秋玉分享美編工作就是將文案加以編排設計,製作為精美電子圖卡,收到的書友都很感動。

呂美雲在退休之前只能利用夜間導讀,2012年8月退休即成立日間讀書會,那年試辦電子書讀書會到隔年的線上讀書會,她感恩很多人一起成就,活力滿滿的呂美雲送給學員的正能量是「恆持,就會遇見更好的自己,YES!」她總是笑著說:「你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你要開始才會變得很厲害。」鼓勵周遭的人要勇於嘗試,發現自己的優點。

◎恆持初心 學佛要改改改

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濟雨風塵僕僕地從馬來西亞回來,分享他在星馬地區跟幹部座談的內容與三年多來,自己在線上直播心靈講座的心得,以「法到用時方恨少」為講題勉勵學員,學佛要精進聞法,而且要入心,任何問題與變數發生時,心中有法才會有法度,正是「法可以千日不用,但不可一日不備。」

「學佛不是拜拜拜,而是改改改……」如醍醐灌頂,烙印他的心田,這是上人輕輕帶過的開示,如果沒有重重諦聽,就錯失了省思成長的機緣。曾經有人請教他這麼忙怎麼安排時間?「用智慧安排時間,用技巧妙用時間,用速度換取時間。」是他個人實戰的經驗談。「在別人眼裡,看似忙碌,但我自己沒有感覺,這只是一個習慣而已。」劉濟雨雲淡風輕地回應。

談到「在菩薩道上,如何不退轉?」劉濟雨說要具備五個條件:發心如初、心中入法、做得歡喜、精進不懈與道心堅固。很多人入群處眾後,面對人事考驗,深感苦惱,要記得「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學佛就是改改改,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他一再提醒即將受證的學員,一定要恆持初發心,「想想當年遇見慈濟、做慈濟的歡喜、感動,皈依師父時發的願。」一心一志跟著師父走在菩薩道上就對了。

志工高明智老師帶領的探索團隊在感恩廳,以「營造合和互助的慈濟社區」為目標,設計「百發百中」拋球接球遊戲,各組學員分左右兩列換手拋與接,共進行了五回合。

學員反映,藉著切半寶特瓶接住對方拋出的塑膠圓球是有難度的,現場一開始很安靜,大家嚴陣以待;融入情境後,高興的「YES!」及失落時的「哇!」聲音此起彼落,還有移動腳步、彎腰、蹲接等動作變化,強烈表現出想要成功接球的企圖心。

遊戲結束,進行小組討論,三個問題的回答書寫在海報紙上,一一上臺報告:「拋接球像傳法要精準,又象徵任務訊息,不要漏接。」「球象徵變化,要如何接好變化球。」「進步之道是修正觀念,放下自我,相信夥伴,培養默契,同心協力達成任務。」「……」高老師對於學員的回饋都給予高度肯定,祝福大家共同努力營造和諧互助的社區。

◎誦經千遍 不如身體力行

來自草屯的吳佩純分享她茹素推素的因緣:先生加入慈濟,於2011年開始茹素;四年前,公公開刀不順利,必須做第二次手術,她跟先生說:「我跟你一起茹素,希望這次能順利平安。」結果是成功的,公公現在非常地健康,行動自如。

吳佩純在自行車公司的採買部門工作,每年大甲媽祖遶境經過公司門口,老闆會為信徒、香客準備點心,今年她鼓起勇氣說服老闆提供素食。經過討論,社區決定配合,七、八十位志工開始忙碌起來,並將「靜思語」貼在五千九百份多樣化的點心上。「素的嗎?真好吃。」「哇,這到底是哪家店做的,怎麼這麼用心,句句都是好話。」回饋聲此起彼落,讓吳佩純有了信心,願將感恩化為行動,推素不遺餘力。

吳聿嵐的父母是慈濟志工,大學時她加入慈青社,參加很多營隊活動,早起拜經、聽靜思晨語,開始了解靜思法脈。進入職場,人際關係衝突困擾了她,再次安排休假回到營隊,關注到慈濟人付出,充滿法喜。吳聿嵐說:「聽到濟雨師伯的分享,遇到難題考驗,法就是解惑的妙方。」她有所省悟,要每天聞法與自省,以自己力行的心得影響身邊的人。

柯仁程也是年輕的慈二代,之前不顧父親的反對,從事釀啤酒賣啤酒的工作;一場意外,體驗到人生無常,尤其是祖父往生,爸爸很虔誠地為祖父念佛號,那一幕讓他印象深刻,內心沉澱了許久,反省不該蹉跎了這麼多時間,毅然決然結束釀酒賣酒事業。

回家後,內心是徬徨的,看到父母花很多時間做慈濟,產生好奇心,又想到上人說過「行善行孝不能等」,愈發覺得要把握機會,不能再等下去了。經過這一年培訓充實的學習,真的明白了為什麼做慈濟的爸爸媽媽會這麼歡喜,而且這麼甘願的付出。

柯仁程感恩培育團隊以及幕後默默付出的志工,安排的課程與活動豐富多元,期間到過港區的清水、苗栗還有南投上課,體驗欣賞各地靜思堂的人文與風光。「師姑師伯跟我說:『看到你們年輕人加入,很有希望,……』我很感恩。」他將這份祝福收起來,發願要提起勇氣說慈濟、說竹筒歲月,讓更多人一起行善植福田。

賦歸前,志工劉秀美最後「愛的期許」,回想七月入經藏,大家都握拳高舉,向上人宣誓「我願意」,願意穿上這柔和忍辱衣,守十戒,自愛愛人,自覺覺他,永保赤子心,恆持初發心,就會遇見更好的自己,讓愛的傳承永續。

圖左 :慈善志業副執行長劉濟雨以「法到用時方恨少」為題,期勉即將受證的學員們恆持初發心,精進不退轉。[攝影者:李昌憲]
圖右 :二十餘歲的呂聿嵐,感恩母親接引加入慈濟,一年來親身體驗到無私付出,信人有愛的志工精神, 發心立願要說慈濟,影響身邊的人。[攝影者:李昌憲]

圖左 :吳佩純說服公司老闆提供素食點心,與大甲媽祖遶境的香客們結緣,善的回應讓吳佩純有了信心,願將感恩化為行動,推素不遺餘力。[攝影者:李昌憲]
圖右 :柯仁程是慈二代,在外闖蕩繞了一圈,當祖父往生,看到父親虔誠念佛, 才開始省思人生無常,行善行孝不能等,發願說竹筒歲月、說慈濟,結善緣。[攝影者:李昌憲]

圖左 :探索課程的體驗, 學員們一回一回又一回的接球與拋球,反覆練習中漸漸找到訣竅,開始「百發百中」,笑顏逐開。[攝影者:李昌憲]
圖右 :學員參與百發百中探索遊戲後,將分組討論的內容書寫於海報上。[攝影者:李威德]

圖左 :學員上臺分享探索遊戲的心得:「拋接球像是傳法,要精準。」「進步之道是修正觀念,放下自我。」「相信夥伴,培養默契,同心協力達成任務。」[攝影者:李威德]
圖右 :高雄線上讀書會呂美雲老師以「跨步就向前,向前就有好因緣。」鼓勵中投港苗區培訓委員慈誠跨步不遲疑,深入法髓締結好因緣。[攝影者:周幸弘]
圖左 :學員們手持竹筒撲滿,倒入「弘法利生」愛心箱,祝福受災者離苦得樂,眾生平安。[攝影者:陳素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