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環保教育與實踐

環保教育與實踐

E-mail 列印
6月6日,夏季午後,西南氣流帶來悶熱潮濕的天氣,天空被烏雲籠罩,似有山雨欲來的徵兆。陳建平教授於下午一點三十分在十甲北街的東區環保教育站,安排勤益科技大學學生進行「環保實作五大項之一東區環保站回收體驗 」。

◎環保啟示與實踐

偶然的機會中,慈濟志工黃國興邀請陳教授參加了三天兩夜的大專教授研習營。研習營播放的影片,提到的環保議題讓陳教授深受感動,雖然他的專業領域是工廠輔導管理,對環保知識涉獵不深,但他決心先到東區環保站實際學習,收集環保網站的資料,並參加環保署環境部的志工訓練,以應對國際淨零排放趨勢及全球環境變遷的問題。他將循環式品質管理PDCA(規劃、執行、查核、行動)應用於推廣環保教育。

早在2008年,陳教授就開始帶學生到環保站進行資源回收。大專生對專業知識努力學習,但對於通識教育往往敷衍了事。為了讓環保教育變得有創意,他設計了五大主題(淨山、環保皂、環保酵素、東區品環保站、太平環保站)。

◎環境教育的五大目標

環境教育的目標涵蓋五個方面:環境覺知、環境知識推廣、價值觀和態度、實作技能與環境行動的實踐以及永續發展。例如:東區和太平的環保站在回收分類上有些大同小異,陳教授帶學生到不同的回收站,不僅能學到實作技能,還能了解不同回收廠商的要求,形成各環保站的特色。

◎學生的回收體驗

下午二點,林郁閎準時到達東區環保站,開口便說:「老師,我風雨無阻第一名報到,有沒有加分?」當安排他去零件拆解時,他又說:「我學的是電子,不是電機,我還是做回收分類好了!」這樣的學習態度讓人哭笑不得。

快轉的風扇也吹不涼滿身大汗的王英丞,胖胖的身材蹲坐在小矮凳上,拿著鐵槌敲打變電器取出金屬片。他第一次在太平環保站,第二次在東區環保站,發現回收分類系統化更有效率,價值也提高。

三人一組的黃柏凱聽環保幹事慈濟志工張明甘解釋鐵、鋁的辨識。從外觀判斷鋁:輕、軟、一體成型容易加工;鐵:硬、底部有突出的緣。再看不出來就用磁鐵做最終判決。聽得很明白,但做起來很疑惑,經驗只能經過不斷練習累積。

鐵一公斤六元,鋁一公斤二十七元。黃柏凱疑惑價錢不同,明甘志工說:「錢不是重點,重點是回收的材質要純化,製造出來的原料性價比高。」黃柏凱說:「哦,最終回收的目的是『錢、全不一樣』。」明甘笑說:「標準答案是減少垃圾量,愛護地球資源,清淨在源頭。」大家笑成一團。

劉致穎打開一袋袋回收物,迅速分類,一旁的志工讚譽有加。劉致穎發現,回收物裡面的垃圾很多,環保志工卻很少,如果前端確實分類,回收回來的物品就會減量。

身穿肩頰固定帶彷彿鐵甲武士的徐水田志工,負責監管和教育學生分類是否確實。八十多歲人稱「水田爸」一打開「慈濟」關鍵字就滔滔不絕地講起慈濟事,但最感念的還是上人的神奇力量。兩趟慈濟列車讓他的老菸槍親友戒菸,也延年益壽,感動事說不完,忙慈濟事,做環保,把握當下每一天。

圖左 :芭樂袋是東區環保站最大宗的回收物,慈濟志工羅碧淵一邊向勤益科大的學生解說如何拆開分類。[攝影者:涂瑞瑩]
圖右 :環保志工教導欽一科大環保體驗的學生如何分類塑膠袋。[攝影者:涂瑞瑩]

圖左 :勤益科技大學學生在東區環保教育站進行環保實作。[攝影者:涂瑞瑩]
圖右 :黃柏凱(左一)聽環保幹事慈濟志工張明甘解釋鐵、鋁的辨識。[攝影者:涂瑞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