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人文真善美共修 舊學新知滿載歸

人文真善美共修 舊學新知滿載歸

E-mail 列印
「感恩陳榮豐,把我騙進婚姻、拐進慈濟,掉進這個幸福的陷阱。」林美宏以「不談虧欠,不負遇見」為主題,分享她的生命故事。

2024年6月16日,來自桃園、雲林、臺南以及大中區當地的人文真善美家人們,約一 百五十人齊聚大里靜思堂共修。活動包括文字編輯、攝影、手機錄影剪輯、空拍錄影以及如何善用當前最夯的AI技術等課程,內容精彩多元且實用,讓大家滿載而歸。

講師群更是一時之選,有來自大愛台的專業企劃潘盛娟,她製作的【大愛全紀錄】〈SENSEI 生命的那一道光〉,曾榮獲2020年臺灣醫療報導獎——廣電類的「優勝獎」。另外還有中區的AI專家張廷旭和林玲悧夫婦,帶領大家如何善用AI技術使人生更加精彩。

課程裡,一群社區業餘好手也傾囊相授,讓我們跟著攝影志工楊凱誠、蕭必亨,體驗不出國,也能飽覽雲南、芬蘭和印度風光;及志工許遠志「一機在手 任我遨遊」的錄影剪輯;也隨著志工陳宜成走出戶外學習空拍翱翔藍天。最後,與志工林美宏一起領略「不談虧欠,不負遇見」的的生命旅程及文字之美,親身體驗寫作的魅力。

這場活動不僅讓人愉悅,更讓每個人都學有所成,意猶未盡地期待未來有更多深入交流與學習的機會。

◎不專業的工作室 飛越千里

在遙遠且寒冷的北歐,人民生活簡單樸實,到處可見以雕塑訴說人生的景象。攝影志工楊凱誠在第一堂課中,用照片和影片分享了他在芬蘭和雲南的旅程。螢幕上一張張引人注目的影像,展示了他對世界的深刻感悟。

他引用廣播節目主持人倪蓓蓓的一句話:「浩瀚星河中,我們住的這個世界,是最美的一顆星。」有頸椎痼疾的他表示,趁著還能行動自如、有能力和體力時,親眼見證這個奇妙多元的世界,體驗不同地方的風光和人文。

隨著螢幕上照片的切換,楊凱誠細緻地解說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和拍攝技巧。最令他感動的是在雲南摩梭族的母系社會中,婦女們背著重達二十公斤以上的石頭和肥料,進行農務和房屋修繕。他說:「這些是她們的日常勞動,但對我們而言,卻是不可思議的景象。」

雲南婦女適應艱辛環境與勞動的精神,不僅感動了楊凱誠,還啟發他繼續探索和發現世界的美好。

另一志工蕭必亨熱愛旅行、跑馬拉松和爬山。他帶領我們享受大自然與運動的樂趣,同時也捕捉到瞬間的絕美照片。旅遊攝影使我們得以窺見不同地區的人文風情。清晨早起拍攝雲海和日出,這些壯麗的景象總是令人悸動不已。

在人物特寫方面,一位長壽老人臉上的皺紋,不僅沒有破壞照片的美感,反而彰顯了老人的智慧與豐富的人生閱歷。通過他拍攝的老人表情,我們讀出他們的人生故事,這種情感的傳遞正是照片的魅力所在。

這兩位講師用影像講述故事,讓我們在欣賞美麗風景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每一張照片背後的人生百態和社會現實。他們的攝影不僅是一種藝術表達,更是一種文化探索和人文關懷。

◎文字因照片加分 傳遞美善

坐在臺下的文字志工沈雅慧,遠從臺南而來,聽了兩位攝影講師的分享後表示:「照片在文字記錄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在表現瞬間的氛圍與情感。一張好的照片不僅能補充文字的不足,還能帶領讀者回到現場,讓人感同身受。在慈濟活動中,照片與文字的結合能更全面、生動地記錄和傳遞愛與美善。」

同樣來自臺南的楊淑玫,對於攝影課程,尤其是拍攝技巧,有很深的感觸。她認為文字報導有時需要搭配照片來捕捉瞬間,呈現構圖和描繪人物,以提升報導的效果。她感謝攝影志工分享經驗,不僅提升了她的技巧,還能用影像記錄慈濟的歷史與精神。她期待有更多的互動交流,讓慈濟故事更加完整地流傳。

當地中區的志工陳冠竹首次參加人文真善美共修。她表示:「求學時期,作文一直是我的弱項。透過今天的共修,我學會了如何寫出令人感動的故事。我經常在旅行、登山和參加賽事時拍攝值得紀念的照片,讓旅程留下美好的記憶。」

陳冠竹道出:「今天從兩位攝影專家的分享學到很多。要拍出好的照片,需要耐心等待和抓住時機。」空拍講師提到,空拍機的視角不同於從觀景台鳥瞰,就像人生的選擇,是否願意突破自我,走出井底,才能看到最美的景色。

透過不同人物的特寫與構圖來寫故事,不僅能了解當地的文化和風土人情,還能讓大家彷彿穿越時空,身歷其境。

◎說故事的人 笑中有淚

林美宏以「不談虧欠,不負遇見」為主題,分享她的生命故事。平緩而深情的語調,時而輕鬆、時而悲切,使人彷彿置身於她描繪的情境和氛圍之中。

回憶兒時的坎坷路及婚後的無奈,林美宏面對人生的各種困難與阻礙,終於在慈濟寧靜的道場中,找到了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她強調,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在不斷地遇見自己。那些刻骨銘心的過去,經常從夢中哭醒的苦,日後都成為她人生的養分。林美宏打趣地感謝另一半:「感恩陳榮豐,把我騙進婚姻、拐進慈濟,掉進這個幸福的陷阱。」

林美宏也分享從事文字志工十餘年的寶貴經驗。出班前,強調充分了解活動主軸和相關議題的重要性,並建議查閱相關資料,以提高撰文效率。此外,她指出,透過多人合作併稿,能促進文字志工之間的互動與聯繫,同時也是培養新人技能的絕佳機會。

她特別感謝卓雲和黃基淦前輩的教導,使她學會了描寫場景氛圍,並通過朗讀文稿來檢查通順度。林美宏慷慨分享了秘訣,謙稱自己最初只能寫五百字,如今可寫至一萬多字。即使現在,她也能熟練運用AI生成照片製作PPT,讓人更直觀地理解她的人生經歷。

透過分享,大家感受到她的堅強和智慧,也認識到相信自己的重要性。每個人的故事都有其獨特的價值,需要勇敢地講述、學習和成長。陳榮豐在結束前上台,幾度哽咽地說不出話來,「這不像是原來的我,很多事情我是今天才知道……」司儀張淑宜則表示:「過去經歷的總總,轉念就能『轉識成智』,都是自己慧命的資糧。」

陳冠竹滿懷收穫地說:「林美宏善用起承轉合,鋪陳自己的人生故事,讓人感動不已,隨著情緒從羨慕到心疼。進入慈濟後,她的心境轉變,使人生變得寬闊與精彩。人人都有自己的一部大藏經。我學到文稿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別人,用文字傳遞美與善。文章除了要有明確的主題,還要有動人的情節。開場更是關鍵,有畫面感、臨場感,才能吸引讀者,讓他們願意繼續閱讀,就如同陌生人初次見面時需要破冰一樣。」

◎企劃思考 用影像說故事

大愛台資深企劃潘盛娟,下午精采分享了如何用影像說故事。她強調影像是一種語言和溝通工具,媒體是一門藝術,如今影像已成為重要的溝通方式。

潘盛娟提出了影像的三個重要功能:「訊息傳遞、見證留史和理念溝通」。影像不僅能有效地傳遞訊息,還能見證歷史,呼應上人所說『每天做的事都是未來的歷史』」。製作影片時,要掌握拍攝的時地人物與目的,並注意人物故事及意外的驚喜。

她舉例說明:「有位志工每天上班前做環保,為真實呈現,我和攝影團隊特意在清晨五點至七點進行拍攝,捕捉從摸黑到日出,志工認真做環保的過程。」

潘盛娟還強調影像製作的深度與社會溝通的重要性,她提到田野調查的重要性。拍攝前要與故事主角溝通,自我介紹、說明拍攝目的,運用技巧性問話獲取所需素材,建立信任並找到故事主軸。

她將企劃比喻為「有骨、肉和皮」的過程,骨是主軸,肉是內容,皮則是包裝。特別提到來自好萊塢的Longline概念,用一句話總結影片重點,幫助影片定位並檢視是否符合主軸。

最後,潘盛娟勉勵大家不斷嘗試與進步,多看好片、賞析其結構,勇於模擬描紅,虛心請益與觀察入微,並邀請無關拍攝的夥伴提出意見,發現改進盲點,有助於在影像說故事的道路上快速成長。

志工楊美春提到,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講師林美宏的分享。「她強調做自己並對所做的事情充滿信心,堅韌不拔的生命故事是學習的榜樣。」楊美春表示,今天的課程安排,不僅讓大家看到了世界的美麗風景,還感受到每一張照片背後的努力,激勵大家在人生道路上保持信念,勇往直前,追求卓越。

感恩志工陳榮豐最後帶著大家,千里因緣一線牽「靈鷲山上 心靈交會」一起神遊佛國淨土。今日的共修課程參加學員獲益良多,從講師和志工身上學會與時俱進,不要因年齡放棄學習機會,更要學習如何利用AI、ChatGPT、Canva來美化圖文、吸引讀者,進而鼓勵大家加入慈濟,攜手做好事,這是人文真善美的使命。

圖左 :志工林美宏以「不談虧欠,不負遇見」為主題,分享她的生命故事。平緩而深情的語調,時而輕鬆、時而悲切,使人彷彿置身於她描繪的情境和氛圍之中。[攝影者:王秀吟]
圖右 :攝影志工楊凱誠在第一堂課中,用照片和影片分享了他在芬蘭和雲南的旅程。螢幕上一張張引人注目的影像,展示了他對世界的深刻感悟。[攝影者:王秀吟]

圖左 :大愛台資深企劃潘盛娟,下午精采分享了如何用影像說故事。她強調影像是一種語言和溝通工具,媒體是一門藝術,如今影像已成為重要的溝通方式。[攝影者:王秀吟]
圖右 :志工林玲悧(右)教大家如何使用AI寫圖說,帶領大家善用AI技術使人生更加精彩。[攝影者:王秀吟]

圖左 :學員緊跟著志工陳宜成(右)在大里靜思堂戶外,學習空拍翱翔藍天。[攝影者:林聰穎]
圖右 :志工許遠志(前立者)講解如何使用手機,讓「一機在手 任我遨遊」的錄影剪輯,變得簡易好學立即上手,分堂上課滿滿的學員座無虛席。[攝影者:王秀吟]

圖左 :志工張廷旭(前右)詳細講解如何利用AI、ChatGPT、Canva來美化圖文、吸引讀者,進而鼓勵大家加入慈濟,攜手做好事。[攝影者:林聰穎]
圖右 :志工蕭必亨熱愛旅行、跑馬拉松和爬山。他帶領我們享受大自然與運動的樂趣,同時也捕捉到瞬間的絕美照片。旅遊攝影使我們得以窺見不同地區的人文風情。[攝影者:林聰穎]
圖左 :文字志工沈雅慧(右)與楊淑玫(左)遠從臺南而來,對於攝影課程,尤其是拍攝技巧,有很深的感觸。聽了兩位攝影講師的分享後表示:「照片在文字記錄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在表現瞬間的氛圍與情感。」[攝影者:林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