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佛三精進 儲值智慧與福德

佛三精進 儲值智慧與福德

E-mail 列印
2024年6月14日至16日在臺中東大靜思堂舉辦「中彰投港苗慈誠精進佛三(第二階段)」有靜思靜舍德禪師父、德倍師父、德邵師父、德霈師父、德法師父及德瑋師父,帶領二百四十人學員一起圓滿禮拜《法華經》七卷 二十八品的精進課程。

德倍師父在開營時期勉,看到每個人都有精神,是人間菩薩, 放下萬緣來成就佛三的後半段。〈方便品〉裡提到「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一稱南無佛可以成佛道,何況我們要誦完一部《法華經》, 完整地禮拜,因緣殊勝。

現在是結夏安居的時候,今天(6月14日)上人開始行腳。上人一心為佛教為眾生而奔波,弟子們佛心師志,就是跟上人畫等號。上人的願就是我們的願,上人要做的事就是我們要做的事,弟子在各方精進的心跟上人是一致的。希望大家將心沉靜下來,用最虔誠、最恭敬的心來禮拜《法華經》後半段。

◎拜懺發願 修善斷惡度眾生

在拜懺之前,德禪師父講述「拜懺儀軌」,電腦無法開啟簡報檔,在等待的時候師父說科技發達的時代,像這樣操作時不順意,誰要懺悔呢?是師父瞋念起,當下覺察到,即生懺悔心,瞬間心清凈了,正是「懺悔即清凈」,懺悔後最高的境界是不再犯錯。

佛三的兩大堂課是拜懺、拜經。〈懺悔偈〉「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出自《華嚴經》的這四句偈文在提醒我們時時反省自己的心口意,若是偏差了,就認錯、發露懺悔,不貳過,進一步要發願利益眾生。

陳秀鷹表示,她每次禮拜時,都希望上人能常住世間。上人這次出門前的志工早會說,希望他的出門能夠讓每一個心裡有苦的人,來到他的面前,都能夠解苦。「上人為佛教為眾生而奔波,我每拜下去,就祝福上人行腳能夠法體安康,度眾無數。」

1992年陳秀鷹承擔訪視組幹事,1994年辭去訪視幹事,承擔影視組,每天寫新聞稿,送錄影帶及文稿,還有學習音控。「這一路走來,深深覺得承擔就是成長。」陳秀鷹拜懺、發願:「願能盡形壽,修善斷惡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做慈濟,做到最後一口氣。」

◎佛三精進 喚起學佛初心

德禪師父在第二天早齋時說「五觀文」,「食時五觀指的是用餐之前所要做的一種觀想。「二時臨齋儀」是漢傳佛教齋食儀軌,是佛教出家眾及信徒,在每日早餐及午餐時進行,因此得名。

在用餐前,先誦唸供養偈,之後再用餐,在用餐結束後,則誦念結齋偈,之後方才結束用餐,離開齋堂。佛三在五觀堂共進食五餐,請大家熟背「五觀文」。

隊輔賴琦滄深刻感受著德禪師父的提醒,進食時心存觀想,「計功多少,量彼來處」,觀想飯菜來之不易,觀想有這麼多人提供的服務,感恩大眾布施之食物。「為成道業,應受此食」,進食滋養身體,成就道業,遵守靜思弟子的儀軌,承擔上人指示的使命。

張煥奇曾在2017年在臺中靜思堂參加過佛三,今年是第二次, 這次來圓滿禮拜整部《法華經》。他說,身為弟子最怕佛心不見了,辜負了上人的期許。參加佛三就是喚起學佛的初心,不參加就空過,錯失了良機。此行,苗栗有五位男眾參與,他很佩服八十三歲的黃宣回,身體硬朗,上次佛三全程坐蒲團。

德禪師父在開營時請大家做好心理建設,佛三要坐很久、站很久、跪很久,需要有很大的體力、耐力與堅持。早上兩堂課拜經,從第八品到第十三品,腳很酸,不少師兄幾乎站不起來,相信大家都有願心、恆心、耐心與真心來潛心修行。大家都珍惜六位精舍師父的帶領,讓心靈接受滋養,為未來儲存資糧。

張玉秀來報到時,看到燈火通明的東大靜思堂,讓她很感動。因為工作團隊早已經在裡面做好準備,從路口開始, 有女眾志工指揮交通。大廳報到、領取口罩、引領到寮房安單、身心寬暢區備好的茶水點心、還有講經堂排放整齊的蒲團與高腳椅……提供最好的服務。

開營時,德禪師父說佛三的兩大堂課:拜懺與拜經, 懺悔就是發現錯誤,承認錯誤, 要改過,當下要改過,進而發願利益眾生。

◎兩千五百前 法華會上的因緣再續

兩天共八堂課,禮拜完一部《法華經》,上人開示:「舉頭三寸有神祇」,我們要戒慎虔誠,起心動念,無不都是一種身心的語言,我們若用虔誠的心來向天祈禱,能夠與天、與人,互相的感應,這叫做虔誠。

我們要做一個實質的菩薩,現在就開始入人群中,像南非的祖魯族菩薩,雖然物資欠缺,卻是愛心滿滿,他們能夠時時跨越了國界,去到莫三比克、去到史瓦濟蘭,去帶動人人的愛心,帶動他們就地關懷,發這樣的心願,才是真正「恆慈」,達到佛陀恆常慈悲的教化。

來自臺北的鍾秀鳳分享,相信兩千五百多年前她也是法華會上一員,才有這樣的因緣根福報來到中區參加佛三。

她跟兒子說要去臺中參加佛三,兒子問「佛三是什麼?」,她簡單地解釋,從早上四點開始,一直到晚上九點的拜佛誦經。兒子又問:「媽媽!為什麼人家要找妳去日本玩,妳不要去,妳要去拜經?」

鍾秀鳳說:「就像你的悠遊卡,如果沒有儲值的話,很快就會用完了。媽媽這次就要去儲存我的福德跟智慧。」隔天兒子就跟她說:「媽媽,我報了兩個梯次的隊輔,我也要跟妳一樣去儲值。」

經過三天的精進,她發願要努力精進,日後不論遇到任何困難跟挫折,都會記住這三天的法喜,走入人群,不受污染,當一朵出汙泥的清蓮。

◎隊長暖心 夫妻同修互為貴人

張秀琴與張毅軍夫妻倆還在上班,禮拜五抽出一天時間來精進。他們分享,這一次促成的因緣是隊長林泰裕的暖心與鼓勵。

張秀琴是大愛媽媽,進校園講靜思語,每次跟小學生分享靜思語,覺得其實就是在度自己,「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每天老公回家的時候,她說:「辛苦了,回家了。」引發了張毅軍的好奇心,「這個地方為什麼可以改變老婆對我的態度?」

張秀琴感恩地說:「上人常常說有法度,其實不是沒法度,是因為我們沒有求法。」張秀琴與張毅軍互為彼此的貴人,相互成就。

第一天晚上拜〈懺悔文〉,師父說懺悔即清淨,張毅軍當下想到自己的習氣很重又很固執,應該也是火宅中的那個頑固分子, 若不是妻子在十年前,想方設法地牽引,就不會站在臺上分享拜經的感動。「身為北屯一的一員,有這麼暖心的隊長,真的是很幸福。」

◎法雨潤心田 拜經讓生命轉彎

會眾白女士身著藍色短袖上衣,跟著慈濟志工在隨喜拜經區雙手合十起落跪拜,她臉上戴著口罩,眼神流露出淡淡的憂傷。

「我今天的情緒起伏很大,昨天我和家人起了爭執,其實我原本有不好的想法…」白女士話未說完,眼淚已不斷撲簌流下,一旁志工見狀,趕緊遞上面紙,並立即給予溫暖的擁抱安慰。

東大靜思堂打佛三的第二天,心情不好的白女士,獨自一人走在東大園區,靜思堂裡傳來陣陣的佛號聲,引起她的好奇,似乎是菩薩的安排,慈濟志工看到她,便引領她進到靜思堂一起拜經,一顆不安定的心,終於開始沈澱下來。

白女士表示,自己是慈濟會員,原本是服務醫療院所,因為罹患癌症而辭去工作,身體的不適再加上生活的不順利,還要照顧家人,讓她身心俱疲,萌生負面想法。透過禮拜法華經、聆聽上人開示,還有志工林月娥的陪伴開導,白女士說:「我覺得我心情已經好很多了,心中也有所感悟,我明天還會再來!」

白女士隔天一早她繼續來到靜思堂拜經,心生歡喜的她,原本打算中午要回娘家看父母親,後來她改變主意反而是打電話邀約他們一起來東大靜思堂拜經,讓師父淨化心靈。

「這次隨喜参加拜經活動,最大的感受是沈澱思緒,穩定這些日子以來,積累的負面情緒。」白女士表示,經過兩天拜經的洗禮,整個心境已經改變了,甚至在志工的鼓勵下,她也開始想要做自利利他的事,投入社區環保,這次的佛三不僅因緣殊勝,也讓她的生命轉彎,能以正能量迎接未來人生的挑戰。

本次精進佛三總協調謝金鳳,感恩精舍師父從花蓮來臺中帶領。大中區以戒慎虔誠的心念,合和互協,工作人員用歡喜心承擔,每個環扣互相學習、互相補位來精進自己。這次有開放名額給無法參加七月精進的女眾,提早於六月與男眾一同完成佛三精進。

資深志工楊冠也新表示,中區這次能夠得到上人恩准舉辦佛三,可說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盛事,感恩東大園區這麼好的道場,清潔清淨、軟體與硬體都讓學員們能夠輕安自在地精進。大家在精舍師父帶領下圓滿了禮拜《法華經》, 當繼續在菩薩道上精進。

圖左 :開營,精舍德倍師父希望大家將心沉靜下來,用最虔誠、最恭敬的心來禮拜《法華經》後半段。[攝影者:管海玲]
圖右 :德禪師父在拜懺前,講述拜懺儀軌。我們時時反省自己的心口意,若是偏差了,就認錯、發露懺悔,不貳過,進一步要發願利益眾生。[攝影者:管海玲]

圖左 :會眾白女士表示,經過兩天拜經的洗禮,整個心境已經改變了,甚至在志工的鼓勵下,她也開始想要做自利利他的事,投入社區環保,這次的佛三不僅因緣殊勝,也讓白翠媚的生命轉彎,能以正能量迎接未來人生的挑戰。[攝影者:吳函芸]
圖右 :指導師父帶領學員們念佛入五觀堂,人人在進食時心存觀想,觀想飯菜來之不易,觀想有這麼多人提供的服務,感恩大眾布施之食物。[攝影者:李威德]

圖左 :張煥奇曾在2017年在臺中靜思堂參加過佛三,今年是第二次, 這次來圓滿禮拜整部《法華經》。他說,參加佛三就是喚起學佛的初心,不參加就空過,錯失了良機。[攝影者:羅承易]
圖右 :上人這次出門前的志工早會說希望他的出門能夠讓每一個心裡有苦的人,來到他的面前都能夠解苦。陳秀鷹每拜下去,就祝福上人行腳能夠法體安康,度眾無數。[攝影者:羅承易]

圖左 :指導師父帶領大眾們繞佛繞法。[攝影者:羅勇輝]
圖右 :2024年第二階段慈誠精進佛三圓緣分享,來自臺北的鍾秀鳳經過三天的精進,她發願要努力精進,日後不論遇到任何困難跟挫折,都會記住這三天的法喜,走入人群,不受污染,當一朵出汙泥的清蓮。。[攝影者:李威德]
圖左 :張秀琴(左)說:「上人常常說有法度,其實不是沒法度,是因為我們沒有求法。」張秀琴與張毅軍(右)夫妻倆互為彼此的貴人,相互成就。[攝影者:童茹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