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1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門口、騎樓到空地 潭子環保站細說從頭

門口、騎樓到空地 潭子環保站細說從頭

E-mail 列印
1990年,證嚴上人在新民商工演講時,呼籲大家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而台中潭子區推動環保的因緣,是環保志工mega內桑(眼鏡姊姊日文)在自家門口做回收,帶動起來的。歷經自家門口、騎樓、栗林村、新興路到現今的福仁村,志工們多年來推動環保、愛護地球的心仍不變,依舊投入回收工作。

劉張麥師姊今年八十歲,從栗林村做環保至今十五年。[攝影者:周士龍]
1990年,證嚴上人在新民商工演講時,呼籲大家以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垃圾分類、資源回收)。而台中潭子區推動環保的因緣,是環保志工mega內桑(眼鏡姊姊日文)在自家 門口做回收,帶動起來的。

劉阿癸師兄和陳根師兄就開自己的貨車到處載資源回收,當時沒有定點環保站,陳根師兄與鄭秀賢師姊發心提供自家與鄰居中間空地,連接屋後與鄰居前面通道,呼籲會員、厝邊隔壁 在每個星期五傍晚就一起做分類。簡易的空間雖然克難,每次做完環保卻乾淨到連紙片都收拾好,令人佩服不已,也帶動眾多鄉親的投入。

在那個沒有環保車的年代,載環保回收物都要由發心的志工提供人車,載環保時儘管弄得再髒亂,回家後清理乾淨,一樣光鮮亮麗。

劉阿癸師兄每星期六、日都在載回收,回收不只在潭子區,當時提供載回收的環保車很少,劉阿癸師兄開到新社鄉新五村、東興村去載回收,陳玉美師姊也全心投入環保,載資源回收 的工作。同樣開著車子到新社載環保的,還有羅能章、林昭雄師兄。

林昭雄師兄做環保開著BMW,常常載到後車廂裝不下,還疊到車頂上,被新聞記者登到報紙上,同修師姊黃綉枝的弟弟看到了,告訴岳父,才請劉阿癸師兄幫忙開貨車,從新社載回 潭子。林昭雄開BMW載環保的故事,也帶動當時沒有環保站的新社鄉,有了屬於慈濟人精進的環保站。

同時,朱良雄師兄與盧素貞師姊也在興豐山莊自家門前設了一個環保點,沒有賣紙錢的時候,夫妻兩人就做回收,隨著回收物越來越多,地方顯得越來越小,於是,朱良雄師兄以木板 釘出一個小工寮,讓她可以有更方便的空間可以利用,每次整理好了,黃元杰師兄就會來載走,這一個店家前的環保點,持續了將近七年,直到他們搬到福仁村為止。

1994年夜市昌盛時,配合栗林社區理事長帶領環保志工,與社區志工推動社區掃街活動,每次掃街時間,都是等夜市收攤時,已經是凌晨一點,大家再分工將整個栗林村的光男夜 市場整理得乾乾淨淨。有幾次志工在掃街和回收資源時,也曾撿到土地權狀,交去警察局,局長讚歎說:「你們一定是慈濟人,才會送到警察局來。」潭子鄉鄉長深深感動,並讚歎慈 濟的師兄、師姊做資源回收是潭子第一名,還接受林森田鄉長的表揚。

慈濟人做環保與社區掃街,動員的能力讓村長大為佩服。當時的栗林村村長邀請后里的吳碧珠師姊來辦茶會分享,經過幾次陪同掃街後,栗林村社區掃街不僅帶動鄉親愛鄉愛家,持續 精進至今。

栗林村環保站歷經人事變換,離開鄭秀賢師姊住家旁小空地後,只能借用人家的騎樓下做環保。德侑師父說:「場地很小,就在人家的騎樓下,大家做得很辛苦,再加上瓶瓶罐罐丟擲 的聲音,影響到鄰居而被登報投訴。做環保是我們自己的心願,但不是因為這樣就可以不顧鄰居的感受。」

幸好蔡秋媚師姊在與會員林秀美閒聊時,提到環保站沒有家的事,於是林秀美與家人商量後,借出新興路的土地,讓慈濟用三年,那是第二個環保站。」三年後(2006年)此地如 期歸還,剛好黃月春師姊在福仁村買了一塊地,2005年起成為第三個環保站,由黃月春師姊買下來,借慈濟用十年。

資深志工林昭雄說:「上人推動環保,為下一代留下乾淨的地球,眼光很遠。」能為下一代留一點東西,對林昭雄來說,就是生命的價值,環保正是最好的方式。

◎菩薩眾生相之一:黃壁麗師姊

從栗林村環保站搬出來後,新興路環保站的場地很克難,環保志工常常在大太陽底下工作了一整天,還要自己洗手套。黃壁麗心想:「如果我自己洗,大家就不用這麼辛苦了。」另一 方面,也是因為承擔環保站的財務,更應該節省財源,總覺得手套要物盡其用,如果用過就丟,那實在太可惜。她常把手套帶回家洗,一雙一雙刷洗好就被在陽台曬,每天大概一百多 雙,不知不覺六年過去,直到第二次開刀時,才覺得自己不能再逞強,洗手套的工作,也因為住院的關係,馬上就有菩薩接手了。

◎菩薩眾生相之二:游阿雪師姊

車禍受傷後,左小腿斷了六截;出院後,游阿雪就到土地公廟去拜拜也去打掃,剛好遇到林建平師兄。師兄建議她可以去做環保,沒想那麼多就來了。劉少萍師姊知道游阿雪會做衣 服,就要她拿雨傘布車環保袋,雨傘布被撐出一個又一個鼓起的角,縫出來的環保袋也有一個一個的角。後來她找到了方法,環保袋就縫得方方正正了,有人問游阿雪有沒有版型可以 複製,她說沒有,反正,看傘的大小車出大大小小的袋子,就是這樣而已。

三十元的環保袋,有人拿一千元買;還有人付了錢卻不拿袋子,又把袋子捐出來;三年下來,每一年都可以賣到八、九千的收入,今年已經超過一萬了。環保袋的收入屬於環保站,連 游阿雪的妹妹要買也要付錢,這可沒得商量。

車禍後,有人說她的腿可能沒有希望了,可是游阿雪天天從頭家村走來,幾年下來,當初車禍的傷已經不太看出來了呢。做環保、縫環保袋很好玩;縫完環保袋後,剛好就有衣服做。 游阿雪現在每個月可以領老人年金,每一年都會捐一個月出來,黃壁麗師姊曾經擔心她生活費不夠,不過還好,兒子、媳婦都會游阿雪師姊給生活費。

◎菩薩眾生相之三:劉張麥師姊

劉張麥師姊今年八十歲,從栗林村做環保至今十五年。

剛開始在栗林村做環保時,每週一次,從下午五點到晚上九點半做環保分類工作。五、六年前,潭子慈濟環保站搬到新興路,大兒子劉春錦事母至孝,儘管事業繁忙,每週五環保日, 都由他開車載母親來環保站,做完環保的工作再載回家中,溫馨的接送也包含住在附近的環保志工,因為這樣的因緣,劉春錦也開著環保車到各定點收集回收物,至今也有五、六年 了。

最近這三、四年,劉張麥師姊因為無法彎腰做分類工作,每週五環保日,她都是在做拆解的工作。有時做環保做到一半,要去看醫生,劉春錦一定來載她。因為母親做環保的因緣,與 師兄、師姊的鼓勵,劉春錦於民國97年培訓慈誠時,也加入台中慈院志工早會音控的行列,每星期一早上六點前,都要到台中慈院報到。民國98年1月,劉春錦師兄受證慈誠,也 承擔互愛環保幹事。

劉張麥師姊只要出門,看到資源回收物都會撿起來,也會參加社區的環保以及掃街。她喜歡推動環保,邀請七十幾歲的蕭詹金釵環保菩薩以及現年八十六歲的黃美做環保。黃美以及徐 治代兩位老志工,一週數天,走路搭公車到環保站最近的站牌,下車後再走將近一公里的路,到潭子環保站才六點多,天天搭車往返,除了堅持付出良能,更不願麻煩人家。

◎菩薩眾生相之四:陳銘玉師姊

摩托車的噗噗聲由遠而近,陳銘玉師姊後座載著的,是同修師兄林朝宗。陳銘玉做環保的時候,林朝宗會靜靜地坐在不影響動線的角落,看著環保站裡人來人往。

林朝宗從民國80年輕度中風,到後來得了失憶症,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陳銘玉一肩扛起照顧先生、子女與家計的責任。回想起林朝宗剛中風時,孩子都還小,經濟的壓力加上工廠、 醫院忙進忙出,陳銘玉說:「我也會有很煩的時候,發一下脾氣就過去了。」

子女漸漸長大,也開始分擔家計,她總算可以喘口氣;但是,師兄的記憶卻越來越退步。當他們認知到,這就是失憶症的時候,也開始了母子三人到處穿梭尋找男主人的日子。有一 次,好不容易找到人時,父子激動地抱頭痛哭;原是一家之主的林朝宗,在那時卻脆弱得像個孩子。

因緣際會,朋友介紹她到慈濟環保站,做環保惜福的當下,她更珍惜與先生相處的緣份,於是,環保站裡,只要有她在,林朝宗也必定坐在角落旁靜靜等待。

「他還沒生病前,在機械廠上班,不上班的時候會去採竹筍,是一個樸實又會默默做事的人。」從台中回到潭子環保站後,不論做環保或是為案家打掃,總能見到林朝宗靜靜陪在陳銘 玉身邊的畫面。「肚子餓了,我們兩個人吃一個便當剛剛好。」

圖左 : 第三個環保站落成典禮於2005年12月31日舉行,潭子鄉慈濟志工齊聚ㄧ堂,歡喜迎接新居啟用。[攝影者:周士龍]
圖右 : 黃月春師姊在福仁村買了一塊地,借慈濟使用十年,是第三個環保站。[攝影者:周士龍]

圖左 : 林秀美師姊借出新興路的土地三年,是潭子第二個環保站。借用時間到了(2006年),師兄與師姊小心拆除地上環保磚,回復原本面貌。[攝影者:周士龍]
圖右 : 陳銘玉(右)做環保的時候,會帶著林朝宗(左)一起投入。[攝影者:周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