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愛不分大小 有心最重要

愛不分大小 有心最重要

E-mail 列印
「原來愛心不分大小,重要的是那分心」陳敬毅說。

◎愛心不分大小

4月8日,2012年西屯社區志工研習課程第一次上課日,在報到處,可看到很多會眾依序簽到,77年次的學員陳敬毅也在其中,在完成報到後進入佛堂。

就讀進修部時,曾在電器行打工,老闆夫婦是慈濟人。常聽他們分享居家關懷及其他活動的心得,覺得他們做的事很有意義。若是遇到生活困苦的人送家電來修理,老闆總會交代不要 收錢。他們的寬宏胸襟,讓敬毅肯定慈濟,想學習老闆行善。

退伍後,轉往保險業服務,與同事聊天中,發現有人對慈濟不了解而有所誤會,敬毅很想解釋,卻因本身不太清楚而做罷,但,內心一直耿耿於懷。這次社區志工研習,之前上班的電 器行老闆邀約參加,他很高興一口答應。

嚴黃靜貽和張秀春兩位師姊,雖然,兩個人生活背景完全不同,一位生活很裕富,一位日子過得很節儉,到現在都還在租屋,但付出的愛心卻相同。她們的親身經歷分享,讓敬毅明 白,原來付出愛心最重要的是那一分心,而不是金額大小。

一整天的課程,他收穫很多,也更了解慈濟精神。敬毅說:「我知道回去以後要怎麼做了。」看他笑得很開心,相信心中已找到答案。

◎學習克制物慾植福田

文化走廊裡,大家圍坐小圓桌,品嘗志工精心準備的茶點,並溫馨話家常,如一家人般的氛圍,很是溫馨。

學員林亞淇是中美混血,隨母親改嫁而來台生活,原先富裕的家庭,因繼父聽信朋友的話,投資錯誤而變潦倒,當時的生活過得很艱苦。也因自己的長像和別人不同,而被排擠。但 是,也遇到很多貴人伸出援手,冷暖點滴放心頭。這幾年只要能力所及,陸續做回饋,想當志工也是為了回饋這個社會。

亞淇過去賺錢都是為自己,在物質方面很享受,不懂得克制。上完志工研習課,聽靜貽師姊的分享,深感佩服,靜貽日常生活中,克勤克儉,將物慾需要降到最低,而且,還盡最大的 能力行善佈施,今後,她也要學習克制用錢的方式。

在職場中有影響力的她,會跟客戶約定做慈濟,共邀大家一起植福田。她覺得大家應該多接觸像慈濟一樣美善的團體,人心才能淨化、社會才會祥和。

另一桌的劉秉弦,他談及,任職苗栗縣政府,這次來上社區志工研習課程,主要是受太太影響才來。前幾個月,母親生病住院,深感行善行孝不能等。今天的課程,讓他有機會重新認 識慈濟,很認同證嚴上人對國際的救助與支援。

秉弦說:「若行有餘力,也要跟隨上人腳步,行善勤耕福田。」









圖左 : 大家跟著前面示範妙音比動作。[攝影者:王海寧]
圖右 : 下午一場臨時雨,卓信宏師兄(左)趕緊請師兄協助將桌子搬到裡面,避免桌子濕掉。[攝影者:王海寧]

圖左 : 透過短劇竹筒歲月演出,讓大家更了解慈濟精神。[攝影者:王海寧]
圖右 : 學員林亞淇(左)表示,想當志工也是為了回饋這個社會。[攝影者:王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