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婆婆媽媽喜付出 真材實料飄粽香

婆婆媽媽喜付出 真材實料飄粽香

E-mail 列印
6月9日清晨,天微微亮,志工及會眾約七十人,陸陸續續來到烏日共修處,人人各司其職,一起投入包粽子的行列。張秀金師姊負責將十五斗米一遍又一遍洗淨,浸泡二小時後撈起 瀝乾;劉文德、林祺德兩位師兄負責炒米,強而有力的雙手拿著長柄鍋鏟不停在鍋中反覆的翻炒,直至米呈金黃色為止,天氣襖熱加上熱氣竄升,二人早已汗流浹背。

身材高大的祺德師兄,熟練地翻炒功夫,不禁讓人引發他在家是否也是掌大廚的問號,他說:「在家中都是太太下廚,因當兵時做伙伕,所以拿大鍋鏟就輕而易舉,今天是為人服務, 所以我也特別的用心。」

包粽區人力最充足,分四排動線,一個人一個位置,有老有少,社區的婆婆、媽媽們最喜歡在這區塊展現所長,分享彼此包粽子的經驗與撇步,不協調中卻也有和諧之美。

今年七十一歲的王秀惠,口罩、帽子、手套配戴齊全,雖然走路腰桿有點微彎,但動作卻是敏捷俐落,無論做環保、茶水、出坡、包粽子,樣樣難不倒她,今年已是第三次參與的她 說:「來這裡包粽子跟在家裡包粽子的心情完全不一樣,因為粽子是要分送給警察及艱苦人〈台語〉,心中更是歡喜,我若活到九十幾歲,就做到九十幾歲,還可以繼續做很多年。」

「字那麼難寫,彎彎曲曲的妳都會寫,粽子拿在手上任由我們擺佈,哪有不會的?」現年七十三歲的環保志工尤梁菊阿嬤笑呵呵說,那一年才二十幾歲,在家跟著媽媽、嫂嫂學包粽 子,但那時包得並不是很好,因為爸爸一句話從此努力學習,現在孩子都喜歡吃她包的粽子,也因此讓她體會到做事用心就不難。

「婚前也不會包粽子,十幾年前爸爸對我說:『妳婆婆不會包粽子,妳一定要學會』,我才開始認真學,以後每年端午節,家人都可以吃我親手做的有媽媽味道的粽子。」手指頭纏繞 膠帶的朱珮嬋師姊說:「每次包完粽子,右手的拇指與食指都會裂開,所以這次我就先用膠布纏著作保護。」今天,她歡喜學到把米壓緊,粽子才會有稜有角、紮實的小撇步。

來自中國大陸新移民桑紅梅,帶著八十一歲的婆婆來參與,劉吳玉婆婆說:「用疼女兒的心來疼惜紅梅,來到慈濟道場,感到心肝很快活(台語),互相關心照顧,非常有親切感,心 情很輕鬆。」

好不容易,粽子終於完成,過磅後,送到大鍋裡烹煮,施國忠師兄站在磅秤前嚴謹把關、斤斤計較,讓每串粽子都能維持在四斤半,一有誤差及時提醒,讓大家觀照每顆粽子大小勻稱 度。

經過約一小時燜煮,香噴噴熱騰騰的粽子上架囉!完全符合內餡實在,外型飽滿紮實的粽子特質,大家品嚐過後無不讚不絕口,也一致認同備料也功不可沒。香菇、竹筍、素麵腸、菜 脯……每一樣食材雖不名貴,卻都是志工親自挑選、切、洗、炒、煮出來的。

還有,朵朵大小一致的香菇來自新社,菜脯是白和倫師姊每天帶著孫子到共修處,將「菜脯」一一拿出去曬太陽,經過長時間的晾曬,吸收了陽光的精華,成就了色澤金黃及特有的 「菜脯」香。

「每年端午節前夕,志工總會邀約社區會眾一起包素粽,為的是將素粽分送到台中市警察局烏日分局各相關單位及社區感恩戶,以表達志工們對警消人員與感恩戶的祝福與敬意。」烏 日和氣組長卓麗鳳師姊說明緣由。同時也藉著包粽子活動,傳遞人與人之間真善美的互動,串起人人的愛心與情感。

圖左 : 朱珮嬋師姊〈二〉綁著粽子動作敏捷,不因手纏膠布而受影響。[攝影者:張春女]
圖右 : 洪明欽師兄〈前〉與曾國雄師兄合力提起熱騰騰的粽子,處處飄溢粽香味。[攝影者:張春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