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懺兒時 傲慢無知傷母心

懺兒時 傲慢無知傷母心

E-mail 列印
隨著科技進步、文化演變,新世代的人類早已將中國傳統固有美德漸漸淡忘了。現代父母難為,現代的孩子說不得、也罵不得,除了惡語相向,有的逆子還會對父母拳打腳踢。為端正 社會亂象,喚醒現代人內心良善因子,慈濟志工在各地舉辦《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手語劇,藉由演繹闡揚「孝道」。

「我看眾生枉得人生、心行愚癡不思親恩、有大恩德不生恭敬、忘恩負義啊不孝不順……」8月18日早上,於臺中市清水靜思堂地下一樓講經堂內,隨著《父母恩重難報經》的音 樂,一次又一次彩排。所有參與演繹的志工們,衷心期盼能透過這場音樂手語劇,喚醒被遺忘的中國倫理「孝道」。

◎手抱孩兒 才知父母恩

參與〈親情〉演繹的志工陳莖媚,看到《父母恩重難報經》音樂劇其中一段「有位年輕人看不起自己的父母是從事清潔工作,對父母惡言相向,漠視父母對他關愛……」勾起她過往的 許多回憶。

陳莖媚的媽媽是山裡長大的孩子,山上人家除了生活困頓外,在生活上更有諸多不便,因此家人認為把女兒嫁到山下,生活上應該是不虞匱乏。雖然,莖媚的媽媽如家人所願,但誰知 造化捉弄人啊!

爺爺在鎮上開了一家西裝店,家裡大小事都是奶奶做主,他們育有三男三女,第一個兒子不幸夭折,夫妻倆特別疼愛第二個兒子,也就是莖媚的爸爸,他就是在奶奶溺愛中長大的孩 子。婚後媽媽除了打理三餐,要包辦全部的家事,還要到爺爺的店裡幫忙,每天忙得團團轉,不時還得忍受奶奶的冷言冷語及辱罵。

每當父親在外面闖禍後,或者有外人到家裡叫囂後,媽媽的日子更是不好過,常常躲在被窩裡哭泣。媽媽那時候的處境,只能用一句諺語來形容,就像「四面牆壁,沒有一面可靠」 (臺語)。

陳莖媚是爺爺、奶奶第一個孫子,所以從小也倍受呵護。她曾經輕視過媽媽不識字,瞧不起她的軟弱、不知不覺也會對母親大小聲、態度不恭敬。當時自己並沒有覺得不對,因為從小 就看到母親身處冷嘲熱諷的環境中。

後來,爸爸離開家,留下一對父母及三名幼子給媽媽照料。媽媽始終相信「天無絕人之路」她不會一輩子都這麼苦,「堅持」守候這個「家」,無私的付出愛,照顧、呵護子女,相信 孩子長大後,她就會苦盡甘來。

「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恩」陳莖媚結婚後漸漸有感觸,又因走入慈濟也慢慢在改變。參與《父母恩重難報經》後,非常懺悔,年幼無知,深深傷過母親的心。她很感恩媽媽當年的「堅 持」,沒有丟下子女,給他們一個遮風避雨的家;更感恩媽媽現今還健在,每天快樂的含飴弄孫,讓她有報恩的機會。

◎愛之深 責之切

曾經誤解父母的,還有從事室內設計工作的陳憶柔。會參與《父母恩重難報經》「序曲」演繹,是由於先生也有參與這次的音樂劇,家中小孩也非常認同,「學會轉念」是她這次最大 的收穫。

以前,陳憶柔的父母因忙於工作,回家後對她聲色不好,憶柔對父母因而有抱怨。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有一些情緒,彼此的溝通話語若較衝,在心中受傷難免結下心結。 「愛之深、責之切」陳憶柔當了母親之後,能夠體會父母的辛勞,明白父母的愛,只是不好意思表達。

《父母恩重難報經》的經文一字一句敲入陳憶柔心裡時,她非常震撼,也非常感動。經過一個多月來的演練,經文更深深烙印在心中,除了感念父母的親恩,也放不下自己的父母。轉 變心念後,更相信行善、行孝不能等。

陳憶柔除了參與演繹,更是齋戒茹素的行動者。她茹素已經四年多,為了推廣素食,今年〈2013〉四月開始,她還將自己研發的五十多道素食料理,放在網路上,積極推廣素食。 將葷食中的魚肉料理,一道道改成新鮮蔬食,不但慈悲護生,為自己的身體好,更是愛地球的最佳行動者。

8月18日四千八百多人齊聚清水靜思堂,領受《父母恩重難報經》傳達的「孝道」。古人說:「百善孝為先」期望以這一股善的力量,穩定社會良善風氣,呼籲人人恭敬孝養父母、 守人倫、守本分,社會就能祥和平安。

圖左 : 即使孩子做錯事,身陷勞獄中,為人父母者仍不離不棄,期盼孩子有一天會浪子回頭。[攝影者:王建忠]
圖右 : 叛逆中的孩子,無法感受父母親的關愛,仍態度惡劣相向。[攝影者:劉本介]
圖 : 陳莖媚〈左〉,手抱孩兒,才知父母恩,感恩母親當年堅持守候,她們才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家。[攝影者:顏啟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