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7月02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孝而順之 在祈福會學到的方法

孝而順之 在祈福會學到的方法

E-mail 列印
「如果媽媽還在的話,我會做得更多,盡到孝養責任。」第一次參加祈福會的鄭玉文感動地說。

2014年8月3日在臺中市清水靜思堂辦七月吉祥月祈福活動,聚集一千一百多人,藉由志工廖啟清「行善、行孝不能等」的分享,讓人人深思孝行與善念,啟發人心從善報親恩。

◎做好事 彌補未能盡孝的心

志工廖啟清遵行孝而順之,順從心意,和顏悅色,是為孝順。聽過他侍奉高齡九十八歲的母親,夫妻二人不假手他人,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皆順從母意;在母親生前常推著媽媽出 去散心。這樣的孝行典範,再度燃起鄭玉文想做更多人間好事,以彌補未能盡孝的想念。

鄭玉文的媽媽在她年輕時就過世,讓她心中總是覺得有遺憾。身為長女,對家庭分擔會比起其他姊妹多一些。婚前,家裡大小事也幾乎都由她處理;婚後,有了另一個家庭讓她忙碌, 所以照顧爸爸時間反而變少了。只能固定每禮拜回家探望,陪陪爸爸聊天,買些爸爸喜歡吃的東西彼此分享;而公公、婆婆這邊,則是一個禮拜也回去兩三次,同樣會買東西請兩位老 人家享用。

感覺自己只能做的就這些,聽到廖啟清對媽媽「順」的做法,慚愧自己還沒有辦法做到,好比父母生病須注意飲食和身體狀況。有些東西不能吃就要避免,但是如果老人家喜歡吃,偏 又不能讓他吃,要如何做到「順」呢?這些就是要靠智慧的拿捏,善用巧妙方法,透過第三者來溝通,若本身直接說,會擔心怕有衝突的現象發生。

常會認為娘家爸爸比較能夠直接說,那是從小到大彼此知道個性。雖然公婆對她也疼愛有佳,但若碰到關鍵性問題,就不敢隨意表達。曾經公公因發生意外,手、腳都受傷,婆婆觀念 保守,聽信偏方,無法接受就醫的建議。每次回去探望,看到公公的傷口,很想幫卻使不上力,也會感覺無奈。

最後公公的傷口化膿了,還是要到醫院清理傷口。為了讓老人家知道化膿的嚴重性,鄭玉文還會私底下拜託護士,跟公公說清楚傷口的清理和保護。第一次參與祈福會,看到廖啟清的 媽媽老年失智,他們夫妻能夠善用智慧妙法,陪伴服侍至百年,這也是她需要學習耐心的地方。

現在鄭玉文學習到用祈福的心態,將功德多做迴向;也希望先生能繼續支持她,走這條人間菩薩道。

◎行孝及時 行善也即時

從文光國小校護退休的劉麗珠,聽到廖啟清「行善、行孝要及時」的分享,感慨很深。想起父親在她小學五年級時過世,整個家庭環境從此不一樣,她才發現父親像天那麼大。

媽媽的堅毅,加上兄弟姐妹間彼此扶持,一家人都相處得很溫馨。晚年,媽媽大部分時間都跟劉麗珠住在一起,常常鼓勵晚輩們,要認真讀書打拼,以後才有飯吃。孩子們都會說「阿 嬤是個很善良、慈悲的人。」長大後,仍然記得阿嬤教導的話;遠嫁美國的女兒,還會跟婆婆分享。

有一年,媽媽身體出狀況須要開刀,劉麗珠一路陪伴。當婆婆生病時,先生要她辭職回家照顧,所幸校長體恤她的處境,給與很大的空間,讓她方便行孝,可以服侍婆婆調理三餐,讓 她至今仍感恩在心裡。

學佛之後的劉麗珠,期許自己得加緊精進;女兒更鼓勵她要進一步,投入志工行列。「因緣就是給準備好的人。」劉麗珠會努力為自己種福田。

行孝及時,行善也要即時,菩薩典範照古今,傳承美善勵人心。期望人人將感動化作一股行動力量,用身行走在人間菩薩道,讓社會處處有溫馨!

圖左 : 「行善、行孝不能等」的人品典範,透過大甲廖啟清的分享,啟發更多人省思化為行動力,啟發菩薩行的心念。[攝影者:白明德]
圖右 : 前排(右一)志工鄭玉文和孩子第一次參加祈福會,感受到震撼力量,也牽動了她想行善的心念。[攝影者: 楊鈞荏]
圖 : 志工鄭玉文第一次參加七月吉祥月活動,從「行善行孝不能等」的典範故事中,學習順從父母的做法。[攝影者: 陳鍾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