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中 拾荒維生30年 職業轉變志業

拾荒維生30年 職業轉變志業

E-mail 列印
1944年,黃彩出生於臺中市清水區,家中有七個兄弟姊妹;小時候家裡相當貧困,記憶中每天煮一大鍋的稀飯,較濃稠的部分給阿嬤吃,家人只能喝幾乎都是水的稀飯拌鹽,經常 吃不飽。

為了帶弟弟、妹妹因此沒有辦法去上學,所以不識字。黃彩十一歲即進入食品工廠當女工,二十三歳憑媒妁之言嫁到隔壁村,婚後生三個兒子、二個女兒。先生自己開鐵工廠,興盛時 期,她一個人背著小孩要煮飯給三十幾個工人吃。三十八歲那年,先生因為外緣而離家,音訊全無,鐵工廠也因此結束。

◎含辛茹苦為養家

黃彩一個人獨自扶養五個小孩,租住在破舊的矮磚房,過著沒水沒電的日子,房子破舊有如廢墟。她幫人家帶小孩、洗衣服、餵豬、搬桌椅、工廠打掃,為了賺錢支應家計,一個人兼 好幾份工作。

1982年左右進入一家科技公司當清潔工,主任和會計同情黃彩的處境,同意公司可賣錢的碎紙讓她拿去賣,好讓孩子得以溫飽。後來因為主任換人,以年紀大為由將她開除,也因 此失去這份收入穩定的工作。

兒子長大後各自出去闖蕩,最小的兩個女兒由婆婆幫忙照顧。黃彩每天沒日沒夜的撿拾破爛,因為沒有整理,屋裡屋外四周圍堆滿了雜物。也因東西越囤越多凌亂不堪,引起左鄰右舍 的反彈。

「我只是一個女人家,怕小偷、怕壞人,有時只好睡在樹下,常常眼淚和飯吞,實在是比乞丐還不如,很淒慘!」黃彩只好用回收物堆疊起一道高牆,為了保護自己。

◎為環保用心思

1999年受社區環保義工陳麗卿的邀約,黃彩加入社區掃街當義工。陳麗卿說:「二十幾年前認識黃彩,常常看到她推著手推車,上面裝著新舊不一的紙箱,日子過得很貧苦。」黃 彩整天與垃圾為伍,吃飯也是有一餐沒一餐,為了生活經常深夜兩、三點都還在外面撿回收物,平常要找她還不一定找得到。因為她缺乏安全感,所以都睡在垃圾堆裡。

陳麗卿當初因為看到街道很髒亂,即邀約一群婆婆媽媽來掃街,當時政府推動垃圾不落地,資源回收分類,因為大家不太懂;所以就請黃彩來教導義工們認識回收物的類別。

黃彩的家,在外界看來是垃圾堆積如山,但對黃彩來說是唯一可以保護自身安全的堡壘,也是賴以維生的財富。就在大家不斷檢舉控訴,幾經環保局、警察局規勸要整理,但是黃彩說 什麼都不肯分類變賣。

也因為長期與髒亂為伍,突然間不明原因黃彩的腳不能走路,女兒帶去看醫生卻查不到病因。後來慈濟志工陳榮忠前來關懷勸導,為了周遭環境及自身健康,必須分類整理。經過幾番 波折,最後環保局會同里長,開著小山貓及環保車,用半強制的方式,才將滿屋子的垃圾清除。

◎成為大地守護者

為了扶養五名子女,黃彩從年輕忙到老,操勞四、五十年,直到七十歲才稍稍卸下重擔。談起三個兒子,她心中充滿無限感慨與無奈,因為先生的不負責任,和沉重的生活負擔,讓她 無法好好教育孩子,兒子至今毫無音訊。二個女兒各有穩定的工作,因為心疼媽媽長期過著沒水沒電的生活,認真賺錢、存錢終於買了房子。而女兒擔心媽媽眼睛不好,不讓她再外出 撿回收物。

不過,十六年來黃彩對掃街的堅持,到現在從沒懈怠,她說:「掃地已經掃習慣,不管颳風下雨,四點三十分就把器具準備好,等待大家來。五點開始掃街,越掃越歡喜,沒有人嫌棄 我,讓我跟大家結一份好緣。」

三年前經由同樣是社區義工的白東海鼓勵:「阿彩姊,妳很會分類,慈濟也有做資源回收,那裡的人都很好,妳去幫忙才不會無聊。」就這樣開啟了她的環保志工生涯,坎坷的命運終 於在她接觸慈濟,投身環保回收後,有了微妙的變化。

做慈濟以後,黃彩的臉上終於展露了笑容,這是黃彩的朋友看到她的改變。黃彩說:「來到這裡真的很歡喜,只要有播放上人說法,都很認真聽。有環保可以做,常常捨不得睡午覺, 想要趕快來做。」

雖然女兒不讓媽媽在大街小巷穿梭,但左鄰右舍只要有人發心想捐給慈濟的,她就熟練的推著手推車,沿路東掛一袋、西掛一袋,直到全部撿回來才會安心。一趟路下來,回收物早已 疊得不能再疊,做環保已是每天的習慣,黃彩以往賴以為生的職業,現在變成志業,越做越高興。

「這是一條菩薩道,自己做,自己得。」黃彩以前是為了生活,現在是為了拯救地球,不但呵護大地,也增長自己慧命。

圖左 : 黃彩的家,在外界看來是堆積如山的垃圾,但對黃彩來說是唯一可以保護自身安全的堡壘,也是賴以維生的財富。[攝影者:陳榮忠]
圖右 : 早期阿彩住家的外面堆滿了雜物。[攝影者:陳榮忠]

圖左 : 黃彩(前排左一)在龍井共修處精進聞法香。[攝影者:陳榮照]
圖右 : 黃彩常常捨不得睡午覺,趕著要到環保站做回收分類。[攝影者:陳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