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6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有心為善克外型 夫妻共伴成道侶

有心為善克外型 夫妻共伴成道侶

E-mail 列印
「11月23日上人抱病親自為我授證,還握著我的雙手,那個溫度到現在還猶存,還溫溫的,植入我心,因為太感動,受證那天忘了說『感恩上人』。」說到這一段時,志工吳春美頻頻地拭淚。她表示,證嚴上人猶如慈母般的 溫柔,也猶如她已離世十一年的爸爸,牽著她的手,看到上人瘦弱的身軀,令人心疼、很不捨。吳春美發願生生世世要做上人的好弟子,要緊緊跟著上人做慈濟、聽法、聞法、傳法。

◎揮別家鄉 北上學藝

有農業首都之稱的雲林,隨處可看到如大自然畫布的滿片田地。早期務農子弟,勤耕農田,所求的是一家人的溫飽。出生於雲林的吳春美,家境小康,有四個妹妹一個弟弟,父親因兄弟分家,又基於鄉下謀生不易,為了讓孩子有好的生活和前途,遂與母親帶著最小的妹妹和弟弟在身邊,北上工作,留下吳春美與三個妹妹在鄉下與奶奶一起生活。

淳樸的鄉下地方,與妹妹們除了上學讀書,還會玩一些童玩,如風車、尪仔標、彈珠等,看似平淡安逸又無憂的生活,卻在1977年人生起了波瀾。那時吳春美十五歲,就讀國中,父親在鐵工廠發生意外,手指頭被機器切斷,需在家休養一段時間,頓時家中所有重擔全落在媽媽肩上,身為長女的她意識到家中經濟已出現危機。她跟媽媽說:「我不要讀書,我要幫忙賺錢貼補家用。」就此揮別父母,隻身北上工作學美髮,沒有完成九年國民教育。

◎善緣相聚結髮情

脊椎側彎,背凸胸廓變形的新受證委員吳春美,自小受同學嘲笑欺侮,但她不因外型喪志而自怨自艾,反而以樂觀面對人生。她表示,從國小五年級開始,覺得愁苦是一天、笑笑也是一天,因此選擇勇於面對,快樂的過每一天。

人生的善因緣,似乎是菩薩早已預先鋪好路。適婚年齡,透過同事介紹結識先生蕭仁和,經交往後,生性敦厚有禮的先生,不嫌棄外型,不顧家人反對,堅持娶她回家,讓她很感恩。婚後吳春美以一技之長,在家開立美髮工作室,也因而促成1995年認識慈濟志工,開啟她與先生的慈濟菩薩路,在住家車庫成立小環保點,做環保及成就先生做慈濟,參與九二一希望工程,承擔醫療志工幹事等,吳春美則從旁協助訪視做義剪、香積、訪視、環保。

時間倏忽而過,二十年後的春美覺得孩子都已成家立業,有各自的家庭,而自己的人生也應該有所規劃,因此她想到「九年國民教育沒完成,是人生的一大缺憾」,因此2017年她拾起書本做學生,讀夜校國中、高中以及想到要把握機會做慈濟,不能錯過做證嚴上人的第一代弟子,因為上人不可能等她歸隊,自己要自動自發,因此2018年報名見習,接著培訓。

夫妻相互感恩的蕭仁和表示,感恩太太吳春美把家顧得這麼好,他娶妻不是看外型的,是看她的內在賢德和能把家照顧好。當年父母、兄長都極力反對婚事,幸自己堅持,才有這麼好的賢內助,讓他無後顧之憂做慈濟,在家人反對時,吳春美曾說:「若她的背禿外型會遺傳怎麼辦?還要生小孩嗎?還要娶她嗎?」蕭仁和表示,心目中理想的太太,只有春美一人,而生不生小孩,沒關係,沒有孩子也無所謂。如今自己的父母親對春美都讚譽有加,還說:「所有的媳婦裡,屬春美最孝順、最貼心。」

2019年11月24日汐止區志工舉辦培訓圓緣活動時,吳春美媽媽也特意到汐止聯絡處祝福孩子,媽媽以臺語說:「乎人揪心疼,十五歲就來臺北學美髮賺錢,貼補家用,從不抱怨書沒讀完,揪懂事!揪感恩!」母女感動淚流地相互擁抱。

一心皈依做慈濟,又得到上人親自授證的春美說:「上人說『做慈濟讓你一輩子都不後悔。』我真的不後悔,感恩上人收我們做他的第一代弟子,今生有幸得遇慧命導師,走入慈濟做志工,是我人生做對的事之一;另一件事是嫁到好老公,感恩先生除了娶她為妻,還幫忙照顧我娘家的父母親和陪伴父親就醫。」

受證不是畢業,是承擔的開始,吳春美期許自己做中學、學中覺,不辜負上人的殷殷叮囑,努力做慈濟,多接引人走入慈濟,共行菩薩道和成為他人生命中的貴人;待高中畢業後,報名做懿德媽媽,以媽媽心、同理心照顧陪伴離鄉的學子。

圖左 :經藏演繹練習及彩排,吳春美(前)體悟並佩服佛陀的耐力和毅力,一路的辛苦並沒有嚇跑,反而是道心更堅定。她表示,要學習佛陀堅毅的精神,精進於菩薩道上。[攝影者:林家如]
圖右 :吳春美媽媽(中)以臺語說:「乎人揪心疼,十五歲就來臺北學美髮賺錢,貼補家用,從不抱怨書沒讀完,揪懂事!揪感恩!」母女感動淚流地擁抱。[攝影者:林家如]

圖左 :2014年吳春美(左)到老人院義剪,為年長的阿公、阿嬤修剪頭髮。[攝影者:徐啟衡]
圖右 :吳春美(左)在環保站與志工做環保回收分類。[攝影者:林宏謀]

圖左 :做志工不挑工作,吳春美把握機會做福田志工。[攝影者:林宏謀]
圖右 :吳春美精進聞法,雙手合十虔誠唱誦、禮拜。[攝影者:林宏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