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區網

06月29日
  • Increase font size
  • Default font size
  • Decrease font size
首頁 全球新聞、活動 臺灣 臺北 咱ㄟ厝邊咱ㄟ厝 一家親愛地球

咱ㄟ厝邊咱ㄟ厝 一家親愛地球

E-mail 列印
慈濟志工曾瑞洋回憶著以前還沒有這間厝之前,他和洪清泉每天開一臺發財車,四處收、到處載,做環保好像到處流浪,沒有一個固定的點歇腳,沒有一個家。2006年8月26日有這個臥龍環保教育站以後,就好像有一個家 ,大家做環保比較有向心力,而且有一個家,一家親,就會想要把這個家顧好,可以做得更精進。

志工陳新發一心想要找一間厝,讓志工們做環保,但臺北市大安區寸土寸金,這個心願幾乎不可能實現。陳新發本業從事建築裝潢工程,當時有兼做法拍屋生意,有一天他看到報紙登載臥龍街二零六號正在法拍;他發現這是一個道教宮廟的道場,有四十多尊菩薩供奉在裡面,而且週遭鄰居都是殯儀葬業,他想這房子一般人百分之九十不敢標。他又想自己是信佛而且環保站是做善事的,這是一個好機會,只要想辦法標下來,大安區就有厝做環保了。於是他積極在社區奔波,廣邀大眾有錢出錢有、有力出力,就這樣2006年8月26日大安區的環保志工們有了做環保的家——「臥龍環保教育站」。

◎主動招呼不孤單 察言觀色修習氣

曾瑞洋分享:來到環保站時,要主動跟大家打招呼,不要一來就埋頭一直做。剛來的環保志工你沒有跟他招呼,他就會覺得很孤單。每個人的背景高度不同,要察言觀色,以適合的語言去互動,有些事情就主動拜託他來幫忙,他就會覺得比較有參與感。環保站其實也是一個道場,來這裡大家各自背景都不一樣,和不同的人一起做環保,個人的高度(習氣)就要自己調整,所以來這裡做環保也是讓自己學習成長,收穫很多 。

因為從小就住在這裡,志工高振展對於殯葬業覺得無所謂,甚至小時候都常常跑到附近的墳墓山上、踏過墳墓去玩(後來墳墓遷走了,成為公園)。環保站設立之後,除了志工自己做環保,附近很多在地會眾,可能是退休、或者是獨居或是親人都出去上班了,在家孤單無聊,就會主動來要做環保,志工們很歡迎他們來做環保。高振展認為做環保最重要的是清淨在源頭:「我們要買需要的東西,不是常常買想要的,這樣是惜福也惜物命。」

環保志工孫富美是彰化人,教職退休後孩子接她來臺北住,剛開始彼此陌生,又各有意見,所以常踢到鐵板。慈濟志工洪清泉會安慰她:「來,老師來,我這裡有一罐活樂膏,今天把妳擦一擦,明天就變成一尾活龍。」孫富美說:「他是一個開朗的師兄,我幫他取一個外號叫做快樂神仙。上人常常說要尊重、要愛、要感恩付出,上人開這個路,我們要會走,前腳走後腳放,這些我都學習到了。」

黃淑敏,在三十九歲的時候中風,手腳都不方便,慈濟師姊邀約做環保,剛開始就是用腳踩寶特瓶,踩著踩著就感覺腳越來越有力,表示血路有暢通,就這樣差不多一年多就完全痊癒了。臥龍環保教育站成立的時候,不但承接社區環保幹事,也因為她是學商的,所以就開始承擔環保站記帳的工作一直到現在。證嚴上人曾說:「環保其實很方便,在家裡也可以設環保點。」所以黃淑敏在家用三、四袋子做分類,在路上看到可以回收的資源,會撿拾回家,再分類回收,隨時隨地做環保。

環保志工鄭翠芬是經由女兒介紹來做環保,今年八十九歲住萬華,每天要轉二班車來臥龍環保站做環保。她說臥龍環保站的風景不錯,大家一起做環保很有趣,每個人也都對她很不錯,她覺得做環保很好,她自己要拚命做,要一直做、一直做,這樣身體才會健康。

◎靜思法語解心結 逗陣吃飯一家親

志工林秀霞分享:臥龍環保站成立後,在環保站內,她會邊做環保邊跟環保志工分享證嚴法師的靜思語,聊天時會說一些聽證嚴師父講法的心得。中午大家逗陣吃飯,就覺得有環保教育站,不但有厝能夠安定做環保,又可以聽證嚴師父的法,覺得環保站像一個大家庭,像咱ㄟ厝。環保站的後邊靠山,一看過去都是樹,山路景色宜人,山路旁邊有種柚子,柚子的香味很香,有時候就到這邊走一走也不錯,有這間厝做環保真好!

環保志工陳武基住在環保站附近四十年了,他說:「以前剛退休,早上起床到大安國小那邊逛,看到的都跟他差不多年紀的同輩,但大部分都是身體不太好。」所以那時候,他就想:若是做環保,就是有意義啊!若都沒有做,就什麼都沒有了;身體還可以做時,若沒做,就人生都沒有意義了。他分享:「做環保不算運動吶!那算是一種職務,隊長有派職務給咱們,有職務,咱就要去做。」他算不清他做環保已經做多久了,總之就是要一直做下去。

環保志工曾菊花是當年這間厝買賣的介紹人,她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但兒女都很忙碌。她說:「人家說老了就有要有個靠,但她要吃要穿,都是要靠自己。」自從這間厝成了環保教育站以後,她每天來這裡做環保。她說:「老人家也沒地方去,就來這裡,而且午餐都很好吃,有伴可以講話,又可以做環保,心情就比較清。她就住在環保站隔壁,已經住五十年了,很高興有環保站來做厝邊,而且環保站也像是自己的厝一樣,每個人都對她很好,每天這樣過日子很滿足!

環保站每周一休息,其他時間每天早上八點半到下午四點半開放,中午有社區慈濟志工在廚房為環保志工們準備豐盛午膳,大家一起吃飯像一個大家庭。環保志工每天有的早點來,有的晚一點來,時間上是自由的,來個半小時,一小時都可以,只要歡喜來做環保即可。

◎交朋友結好緣 生命更加多彩

陳新發也是環保站的站長,他本身是學工程的,因為大安區寸土寸金,環保站得來不易,所以很用心的計畫、規劃場地、一步一步踏實做,才有今天的情景。這裡場所不是很寬,屋頂可以利用的,他都設計利用上去了;本來寶特瓶沒有地方放,硬塑膠沒有地方放,他就想辦法,往屋頂上發展。所以這裡可以說是個小而美的環保站。

還有環保車疊放回收物,有時候會疊得很高,尤其是寶特瓶蓬鬆,要載去淡水賣,所以會疊得很高,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陳新發靈機一動,買一個外面人家在做工程的活動的架子,前面可以擺動那個吊桿,把架子安裝固定在樓上,人爬上去的安全帶也用那個升降機繩子一綁,要高要低可以自己調整,要轉也都可以,所以這樣要疊很高的時後,就絕對安全了,目前只有臥龍環保教育站才有這個特色!

臥龍環保教育站是大家的厝邊,這邊的特色就是很多長者志工,以前沒有環保站的時候,老人家都去廟、道場那裡,大部分去廟裡坐比較多,但是去廟裡坐都容易說是非,現在環保站設了,大家來這裡做環保,有伴可以講講話,有營養美味午餐,互相幫忙、互相關心,就像一家人那樣親,所以環保站不只是咱ㄟ厝邊,更是咱ㄟ厝,歡迎大家來做環保愛地球,也來環保站交朋友、廣結好緣,讓生命更加豐富多彩。

圖左 :臥龍環保教育站的慈濟志工在廚房準備香噴噴美味營養的午餐,環保志工逗陣一起用餐,就像一家人。[攝影者:張秋燕]
圖右 :志工曾瑞洋(右一)說環保志工來自不同背景,一起做環保,個人的高度(習氣)要自己調整,所以來做環保也是讓自己學習成長很多。[攝影者:張秋燕]

圖左 :慈濟志工林秀霞邊做環保邊跟大家分享證嚴法師的靜思語,聊天的時候也會說一些證嚴法師開示的法語心得。[攝影者:張秋燕]
圖右 :慈濟志工高振展堅信清淨在源頭,以減少汙染,實實在在做回收分類。[攝影者:林陳春霞]

圖左 :環保志工陳武基說:「做環保不算運動吶!隊長有派職務給咱們,有職務,咱就要去做。」[攝影者:張秋燕]
圖右 :住萬華今年八十九歲的環保志工鄭翠芬(中),每天轉二班車來臥龍環保站做環保,她說:「要拚命做、一直做,這樣身體才會健康。」[攝影者:黃淑琴]

圖左 :慈濟志工黃淑敏(中間站立),在三十九歲的時候中風,她用腳踩寶特瓶,踩著踩著腳越來越有力,經過一年多就完全痊癒了。[攝影者:張秋燕]
圖右 :站長陳新發(車上)善用巧思設計出吊桿升降機的安全帶繩子,裝卸回收物時繫在身上,爬上爬下環保車時,有安全帶的保護。[攝影者:黃淑琴]